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桥是运河的诗

2024-11-15    顾 苏

0a477cd4-d743-4a4f-946c-57fd6de10b9b.jpg

宝带桥(视觉中国 提供)

在江南的柔波里,苏州古城以其温婉的姿态诉说着千年的风华。而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中,穿城而过的运河上的古桥如同岁月的印记,它们不仅是交通之便利、风景之点缀,更是时间与文化的沉淀。

桥都是横跨在河上的。然而,苏州运河边的宝带桥却是个例外—与运河平行地静卧着。

苏州河道纵横,河湖交叉,运河一路南下,在苏州的澹台湖交界处,有一条玳玳河,它横卧在运河与澹台湖之间,如同依偎在运河怀抱里的孩子。然而,漕船每行至此处,纤夫们总为没有纤道而苦不堪言。

一直到了唐朝王仲舒任苏州刺史时,他筹措建桥资金,并带头将自己束身的玉制宝带捐出来,当地士绅深为此举感动,纷纷解囊捐赠,兴工建了一座长316米,宽4米的石孔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

不过,宝带桥其名还有另一个说法。此桥由53孔的落墩联孔桥形成,到15孔为最高点,到17孔又恢复原高度。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古人称赞它“长虹卧波,鳌背连云”。真如一条飘逸的宝带,凌空悬架在玳玳河上,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

不管是王刺史捐带而得名也好,还是以桥形命名也罢,如今宝带桥上已经看不到纤夫的身影了,然而残留在桥上的足迹,回荡在桥墩间的号子,却成为苏州永远割不断的文脉,抹不去的文化符号。这桥是苏州的,是运河的,也是世界的。

从吴文化博物馆出来,再向西走十来分钟便到了宝带桥。走在长长的石板桥面上,与运河零距离地接触,伸手便可触摸运河之水。很多时候,俯身桥上,侧耳倾听运河之水潺潺的流动,倾听凛冽的寒风吹拂飒飒声响,仿佛听到了纤夫坚实的脚步声和那悠扬的纤夫号子声在运河的上空久久地回荡,这是前进的铿锵之声,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每一步都是奋勇的。再看看那屹立在桥南端的王刺史的石像,凝神注视着运河南来北往的运输船,他也许没有想到,他解下玉带造的桥,已经没有纤夫行走了,却为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站在桥上,依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勇毅笃行。仿佛看到那腰间的粗麻布早已被汗水浸透,手掌上的老茧记录了岁月的沧桑。每一步都如山般沉重,每一拽都将心与希望拉长。肩头勒出血痕,腿上爆出青筋,船夫和纤夫都闷着头、憋着劲,奋力向前。宝带桥边,苍苔凝碧;石板路上,足迹斑驳。沉重的船只,在他们的牵引下,缓缓穿越时光的隧道。他们如同古老的传说,在江南水乡留下深刻的印记。

2001年6月,宝带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沿着古运河一路北上,到了“觅渡”河口,运河在这里拐弯向西,就进入了苏州古老的城区了。苏州古运河,也是苏州的护城河。继续前行,就到了当年伍子胥“相天法地”建起来的盘门,从这里又分出一条水道流进盘门的水城门。

古运河宽阔的河面如同一道天堑,很好地保护了盘门及苏州城的安全,但是湍急的河水也阻断了运河两岸、苏州城内外的交流。渡船是唯一的渡河凭借。

运河裹挟岁月风尘,浩浩汤汤,它是中华文明的心灵故乡,承载着中国历史上南北文化长期的碰撞与融合,也孕育了“天堂苏州”。然而彼时的盘门对岸,仍是荒野纵横,人烟稀少,一片凄凉。

5b687b9b-fe21-477f-9e6e-322fa3c37de7.jpg

吴门桥(视觉中国 提供)

直到北宋元丰七年(1084),一位姓石的市民捐赀造桥。这座桥的结构很是奇特,是由北段两座相连的木构桥与南段一座石桥连缀组合而成,三起三落。桥建成后,终于结束了南来北往行人摆渡之苦。这就是横跨大运河苏州段的吴门桥。吴门桥一直是一座三孔的石拱桥,明将常遇春带兵从盘门入,差点毁了吴门桥,太平天国战争中太平军在盘门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吴门桥亦遭受极大破坏。现在吴门桥的桥孔两边的石条上,分别刻有“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字样。

重建后的吴门桥,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之用。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高大的石桥与邻近的盘门城楼、瑞光塔组成苏州城南的“盘门三景”。

宝带桥是卧着的,几乎是卧到水面上;吴门桥是高耸的,几乎是印在蓝天白云上。这两座桥相距不到10公里。它们与运河相伴相生,运河的烟波中流动白帆点点,桥给运河带来了诗韵诗意。

很多时候,跋山涉水,优游卒岁,走过许多的桥,有驾车驶过的,也有徒步走过的,那样的桥再美,都是过客,不着眼眸。从来没有像走在宝带桥、吴门桥上这样,心情一直处于欢愉之中,抚摸桥上的石头,一下子就触摸到了唐宋的气韵、明清的体温。一世又一世的世俗辗转中,一次又一次更迭轮回的世界里,各色人物轮番登场,为着不同的目标,东奔西征,在饥饿中厮杀,在厮杀中奔逃,在奔逃中绝望,在绝望中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厚重的历史。然而,运河还是运河,宝带桥还是宝带桥,吴门桥仍然高高地耸立。它们一直静静地依在运河的身边,很是从容、沉着,面对着南来北往的漕运,见证着无限异化的世界。

江水滔滔,运河悠悠。“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穿过高高的吴门桥,向西再向北前行,漫步在运河岸的环城古道,画舫中的游人,嬉笑着在运河上看苏州古城的胥门,一眼便见胥门外的万年桥,它有“桥中状元”的美称。这座桥建于何年何月已不得而知,只有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在他编撰的〔洪武〕《苏州府志》一书中,提及苏州胥江上有座“万年桥”。明代宰相王鏊在《姑苏志》中也多次提到“万年桥”。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判断,明朝初年时胥江上就已经有了万年桥。全桥由紫色武康石砌就,桥身光滑平整,桥面两侧的石栏上雕琢着100余只石狮子,形神各异,栩栩如生,见过的人无不叹为天工。桥五孔,5个大环洞倒映水中,使河面上平添了无限情趣。

万年桥不仅仅有桥的作用,它的美,美在透着宁静,带着岁月的沧桑。车轮在桥上飞驰,轻舟在桥下犁浪。登临万年桥,身下,桥洞幽邃,河水款款,水波荡漾间桥影欲飞,柔弱的流水雕刻了隽美。这是桥的本身之美,这是桥的建造工艺之美,它美的还在于它身后,临河而建的苏州特有的黛瓦粉墙鳞次栉比,散发着“绿水悠悠绕人家”的清雅韵味的民居。

可就是这么一座桥中精品,便利乡民的惠绩之作,却成为附势者用来贿赂权相的礼物。嘉靖年间,权相严嵩来到苏州视察,政务之余游览到万年桥,古桥的宏壮、雄杰与精美令他赞不绝口,喜爱之意溢于言表。陪同在一旁的苏州知府看得真切。为了讨好严嵩,竟然想出了把万年桥送给他的馊主意,全然不顾苏州百姓的愤懑与谴责。遂招来大批石工,把万年桥片石不剩地悉数送往千里之外严嵩的家乡—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这样的举动连严嵩都感到十分惊讶和意外,最后把桥移造在了分宜县城的袁水上。而盘门外的百姓又回到了原来靠渡船往来渡河的日子。

桥,是河上诗。这首诗是写在百姓心上,也是镶在自然中的一道光彩。古人说,架桥铺路为民造福,桥是路的延伸,是彼此间的纽带,是化鸿沟成坦途的重要枢纽,而拆毁一座桥,断开的就不仅仅是两条路,而是人们心里的牵挂和纽带。

万年桥被“贿赂”的200多年后,到了清乾隆五年(1740),新任苏州知府汪德馨重建万年桥,桥身有三个长方形桥洞,桥堍各立一座石碑坊,题额“吴中第一桥”,牌坊的两侧还各建有一座四角石亭。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做过大修。《姑苏繁华图》上的万年桥有一联古诗,上写“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旧舆梁”。

万年桥重新连接了运河两岸,这里恢复了繁华,商铺林立,市招密布,店幌飘飘,游人摩肩接踵,市声喧嚣。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把苏州形容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此言非虚。万年桥下常常停满了灯船画舫,舟楫交织,笙歌盈耳,再现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繁华胜景。人们由此上船,夏去郊外的黄天荡赏荷,中秋去石湖看串月神奇,或去山塘古街河道登上虎丘,还可沿着胥江去灵岩山、天平山。

“吴中第一桥”的宏丽一直被苏州人引以为豪,乾隆年间木刻年画《姑苏万年桥图》刊印后,畅销南北,有的甚至流传到了海外。是万年桥的兴盛成就了姑苏的“一二等富贵风流”,也是“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的姑苏繁华带来了万年桥的繁花似锦。

2004年,万年桥在几经毁建之后得以重建,改为三孔石拱桥。桥下建造了百花洲公园,晨曦澄澈之时,随着龙舟游轮饱览万年桥的风光与光彩;在桥堍下漫步,让薄雾和露珠稍润衣衫,用心灵触摸万年桥的凝重与空灵。古老的万年桥重焕了生机,再次成为商业繁荣的重要地段,如同沉睡千年万年的人类童年。

沿着万年桥继续向西再向北,运河之水带着你来到枫桥。

说苏州的桥,枫桥是迈不过去的一座。这座桥比吴门桥还要古老。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诗人张继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南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漂泊一路的张继,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身心俱疲,泊舟休息。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深深吸引着这位满怀愁绪的客子,隽永的诗便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如水般流淌出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漂泊之苦、羁旅之愁却为苏州送上了一份厚礼。一首《枫桥夜泊》把在苏州籍籍无名的枫桥,推到了一个世界级的高度,一直流传至今。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苏州枫桥的风姿,枫桥的诗意美,连带着寒山寺也增加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801fe289-68c9-4811-b63f-89c0435dbf2f.png

枫桥(视觉中国 提供)

枫桥“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个在大运河边,一个在大运河之上,赋予了桥与运河的诗韵。晨曦之时,云霞缥缈,桥便像是一缕又一缕无声的翠黛装扮着运河,挥别天边落日,流动的运河收敛起白日的喧嚣,不言壮美,却是一道又一道金紫的波,吸引无数骚客直抒胸臆。对瞬息的准确把握,对深思的精致描述,让《枫桥夜泊》成为千古名作。枫桥成就了张继作为诗人的地位,张继为枫桥立了传。

时间如流水般远逝,运河的风、运河的浪不断地冲击它,桥从不说话,又一直在说话。走在桥上,那些被时光雕刻出的沟壑,突然间就把我的心揪住了。霎时感觉到,桥是活生生的,它的脉搏在跳动,它的血液在奔腾,它的身体带着温度,它的心灵在放飞,仿佛走进了无限遥远的未来。

苏州的古桥不仅是一座座建筑实体,更是一种深邃的精神符号,一种关于存在与超越的人生启示。它们以无言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思索生活的真实意义,并最终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悟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在心中架起一座通往更高自我认知的桥梁,从而赋予自己存在的独特质感和深度。

(作者简介:顾小平,笔名顾苏,三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范小青与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