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近四十年前,盐城地标“大铜马”是这样建成的……

2025-03-31    

随着盐城市建军路焕新工程的启动,这条承载盐城历史记忆的主干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建军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盐城精神地标——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民间俗称“大铜马”)。1986年,设计建设“大铜马”的故事,依然值得仔细回味。


奇怪的重担


1986年初,时任盐城市文化局副局长何亚雩,接到了一项沉甸甸的任务——筹备新四军重建军部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包含五个部分:新四军纪念馆开馆、新四军青铜塑像揭幕、新四军军部旧址泰山庙展览、召开纪念大会以及举办一场文艺晚会。


五项活动里,最奇怪、也是最难的任务,就是新四军青铜塑像揭幕。按照今天的理解,这项工作应该由城建部门牵头。但当时刚刚建市,一切工作都无先例可参考,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级下任务,干就是了。


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1983年3月的撤地建市,又增进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每一天、每一步、每一项工作,都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建设新四军青铜塑像的设想,来自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管文蔚。作为昔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他对盐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盐城应该成为研究继承新四军历史和传统的一座“军城”。在这座城市里,应该有一个纪念新四军的地标性纪念塔。


1984年,由时任盐城市文化局局长葛石领衔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筹建小组成立,“大铜马”的诞生之旅就此开启。


一开始,大家想的都是纪念塔、纪念碑。时任盐城市文化局群文科科长、著名书法家臧科,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精心拟出三种设计方案。其中一款获得盐城市委领导认可的方案模型,是一座高达15米的大理石碑。碑顶设有新四军臂章“N4A”造型的灯塔,夜间点亮后,光芒可远照十里之外。碑体两侧镶嵌着象征红旗的红色模块,模块中心的金色五角星熠熠生辉,两面红旗寓意着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碑体下方,一群4米高的新四军战士前冲群雕栩栩如生,碑底座的浮雕细腻生动,整体风格庄严肃穆,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颇为相似。


IMG_258


但管文蔚否定了这个方案。他认为,在市民活动的中心地带,一座过于严肃的纪念碑无法贴近民众情感,建议设立一座新四军战士的形象雕塑,让新四军革命精神更直观地融入城市生活。这一建议引发了盐城市委的重新思考,经南京艺术学院张华清教授推荐,目光聚焦到北京的雕塑专家王克庆身上。


王克庆是当时国内雕塑界的权威人物,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中国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代主任等要职。葛石代表盐城专程前往北京邀请,王克庆欣然应允。王克庆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借得场地,全身心投入创作。他反复斟酌、精心构思,最终拟定“新四军一人一马”的设计方案。在征得盐城方面同意后,一座新四军战士策马东进的泥塑在军事博物馆内逐渐成形,这便是“大铜马”的雏形。雕塑中,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高扬起前蹄的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生动展现出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姿态。


IMG_259


焦心的铸造


设计方案确定后,紧随而来的就是一个坏消息。


1986年,全国只有两个地方可以铸造青铜。距离盐城最近的是山东枣庄铸造厂。但当时该厂正全力赶制山东威海的邓世昌塑像。盐城的任务他们接了,但暂时放在一边。当年8月底,何亚雩赶到山东枣庄铸造厂时,新四军战士的石膏模型被搁置在大院中,毫无浇铸迹象。


何亚雩心急如焚。按照时序进度,青铜塑像必须在9月底安装成功,否则就赶不上纪念活动。何亚雩等人立即与厂方交涉,陈明利害,并请求枣庄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出面协调。经过艰难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明确了铸造日程安排和交付时间,厂方承诺9月21日准时将新四军青铜塑像送至盐城。


IMG_262


9月20日,新四军青铜塑像从枣庄起运。枣庄到盐城,中途只在淮安停留一晚。何亚雩要求,押运人必须电话汇报进度。没想到,次日上午突然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青铜塑像被锯掉一条马腿!


20世纪80年代,消息传递不通畅,一个电话之后,就再无讯息,也联系不上。何亚雩陷入极度恐慌和焦虑之中,既不敢上报,又不知道怎么办。直到当晚7时整,只见新四军青铜塑像披红戴花,被吊装在一辆八个轮子的大型平板车上,由十吨大卡车导引缓缓进入盐城,何亚雩仔细查看一番,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原来,所谓的马腿锯掉云云,不过是押运人看走眼了。


IMG_263


看着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的新四军战士青铜塑像,大家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王克庆教授的得力助手李泉田,也是押运人之一。他有感于“英雄的新四军回到了英雄的故乡”,即兴作诗并挥毫书写成条幅赠送给何亚雩:“骑马铜像回家乡,披红戴花气轩昂。万人争睹相迎送,青枝夹道拦马缰。”


城市的起点


在何亚雩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录着,1986年9月17日上午,盐城市建委会议室召开“一人一马新四军塑像”安装会议。会议最后决定,由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打眼,提供螺丝;由盐城市建筑总公司机械化工程队提供吊车;由市建筑第三公司搞焊接。


但这场会议引起最大的争论,还是马头朝向问题。此时大家都认识到,新四军青铜塑像,势必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地标,是城市发展的全新起点。于是,塑像的朝向问题,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当时一种观点认为应面向南方,寓意“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另一种观点则主张面向东方,既尊重“新四军东进”的历史,又契合“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立意。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为向东,寓意“东进”。


IMG_266


但到了安装环节,依然波折不断。9月22日下午,因枣庄铸造厂在塑像底盘浇铸时未按图纸施工,致使底盘比原尺寸长了3厘米,大于塔基,相关单位再次紧急会商解决办法;9月23日,建委、建筑总公司、建筑三公司、江动厂等单位技术人员继续会办,却因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只能将各方意见上报市政府;直到9月26日上午,市政府小会议室内再次进行协调,最终敲定安装方案,并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各负其责。


9月26日下午,备受瞩目的安装工作正式开始。时任建筑总公司机械吊装室主任孙启华亲自开动吊车,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现场围满了翘首以盼的市民,大家屏气敛息,注视着吊车缓缓升起。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下午6时半,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青铜塑像精准就位,安装成功!刹那间,围观群众欢声雷动,鞭炮齐鸣,整个盐城沉浸在喜悦之中。


历经两年多的风风雨雨,无数个日夜的艰苦拼搏,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终于稳稳地矗立在盐城这片土地上。它承载着这座红色之城光荣的历史,也记载了建市之初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奋斗,它凝聚成城市最亮眼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一代代盐城人朝着光明的方向,东进!


来源:盐城晚报、学习强国·盐城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