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从芳华到繁华,南京火车站的百年沧桑巨变

2025-10-09    

十一长假,南京作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旅游热门城市,再次迎来了客流高峰,火车站毋庸置疑是这场出游热潮的核心枢纽。


IMG_256


说起火车站,南京人有着丰富的记忆:停运的浦口火车站始终停留在中学课本里;映照着玄武湖滟潋波光的南京站,作为“全国最美火车站”,每一个过往的旅客,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记;南京南站究竟有多少个出口,这是新南京人面对的复杂难题。从浦口火车站的单柱伞形长廊,到未来南京北站的“站城一体化”,南京的火车站在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向前。


IMG_257

图源:知乎日报


南京的火车站历史悠久,从唯一完整民国车站到亚洲最大,南京火车站见证了百年沧桑巨变。滚动的车次信息屏、清晰的广播提示声与行李箱的滚轮声交织在一起,生动勾勒出这座历史名城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的热闹图景。


IMG_258


南京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开通,汽笛初鸣,南京的第一座火车站——下关站应运而生。其后数十年间,津浦铁路、江南(宁芜)铁路等相继贯通,京市铁路穿行闹市,大大小小十余座车站星罗棋布于金陵四方。


其中以“南京”为名的火车站,更是成为了观察这座城市历史变迁最生动的“窗口”。它们和时间一同见证了这些年南京社会景象的变迁,记录了民情风貌的变化和城市发展。


IMG_260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市街略图

(黄色部分为京市铁路)


今日南京站的原址,早先为和平门站,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只有货车作业,只在为数不多的年份有客车停靠。和平门旧称神策门,也叫得胜门,可能因为名字取得吉利,历史上就是军队出入的通道。


1949年以前,军车在此停靠频繁。


IMG_261

▲1949年2月的南京火车站


民国时期,军政界人士往返于南京与上海之间,总喜欢选择停靠在和平门站的专列。大概因为这里地较偏僻,不易张扬,相对安全,连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也经常出入该站。和平门站因此成为政要人员的专用车站。当时,这个火车站常年停有两辆豪华专列,代号为M-1号和M-2号,车上设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中西餐厨房,用具考究,装饰华丽,极尽豪奢。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兵役制。从此以后,新兵入伍、老兵复员大多通过铁路运送。而每到征兵时,铁路上便有大量军车通行,南京的火车站也不例外。


IMG_262


1968年10月,在和平门站站址和附近小红山地段上扩建而成的南京火车站,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时开通运营。


IMG_263

▲1968年建站时的南京站


IMG_264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南京站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站将11开间的站房立面改造成了整面玻璃幕墙格局。车站发送旅客数量大幅增长,1992年日均发送旅客已达到2万余人。


2002年,南京火车站新一轮改扩建工程开始破土动工。2005年9月29日,新建成的南京火车站,犹如一座超级水晶巨轮,在风景秀丽的南京玄武湖畔诞生。


如今的南京站,静立在玄武湖畔。它早已不是当年偏居一隅的小站。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它已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每天南来北往的列车在这里启程、交汇,川流不息的人潮涌动不息,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憩、游客观景的热门“打卡点”。


IMG_265


从四等小站的寂静月台,到政要专列的隐秘停靠点,再到今日连通八方的新枢纽,南京站正是南京交通脉搏日益强劲的缩影。如今,它静立在玄武湖畔,继续聆听着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南京南站


在雨花台畔、中华门南,1936年诞生的中华门站,作为江南铁路(今宁芜线)的起点,以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在近代铁路史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身影。


江南铁路公司是一家集资开办的民营企业,铁路的建设讲求“低费用、高效率”的原则,连多买一根旗杆也需逐级申报。当年线路畅通,中华门车站还未落成,为了及时回收资金,就在附近搭了个芦席棚售票上客。可见其讲究经济效益之一斑。


IMG_267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华门车站


江南铁路为了开辟客源,想方设法方便民众。当时,世界各国铁路都禁止旅客带货上车,该路却独辟蹊径,允许四等乘客带货一挑;为有运货需求的民众免费提供麻袋;车上设有保险箱,义务代管钱款。这些措施使旅客感到既方便又安全,吸引了沿线农民和小商贩乘坐。


IMG_268


江南铁路还有一个独特的举措:鉴于该路经过的江南农村盛产大米,便在沿途各站设公告牌,书写各地米价,便于百姓了解米市行情。


当时,中华门站每天在大门口公告栏上报道芜湖及皖南一带的米价,消息比报纸更早、更准确。因此,老南京的市民们便养成了常到中华门站看米市行情的习惯。一般百姓只是了解各地米价而已,却也有商人从中捕捉到商机,认为这些信息有利于南北货物的贩运。江南铁路也因此增加了客源。


IMG_269

▲夜色中的中华门车站


2011年6月,囊括了部分中华门车站功能的南京南站,正式建成运营。如今的南京南站,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设15座站台、28条股道,分京沪场(1-10站台)、宁杭宁蓉场(11-22站台)、宁安场(23-28站台)三大站场,衔接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宁杭城际等多条高等级铁路。


南京高铁南站横空出世,成为京沪高铁五大枢纽车站之一,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顶流级的国家铁路枢纽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垂直换乘实现真正零换乘的交通枢纽。该站站房建筑秉承"古都新站"的设计理念,那宏伟壮观的明朝宫殿式建筑吸纳了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如藻井、斗拱、窗花和木纹肌理等,同时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将中国宫殿建筑的优势及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体现了浓郁的古都风格和南京特有的气质。该站还通过对机电、信息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全力打造新时代新型"智慧车站"。


IMG_270


浦口火车站


IMG_272


长江北岸,浦口码头旁,矗立着当年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曾经的南京北站(现浦口火车站)。


这座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火车站,原名为浦口站。作为交通咽喉,名人出没自不足奇,但留有笔墨记载的并不多。


提到浦口站,人们就要想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朱自清在浦口站留下的足迹,是由他自己写的散文记录下的。


IMG_273


同样是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为追寻民族曙光由上海转道北京途中,在这里接受过一位亲友赠予的一双布鞋。这双布鞋让他记忆毕生,也让他的足迹留在了浦口的站台上。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柩南来,孙夫人宋庆龄和其子孙科随车到达浦口站。一时站上冠盖云集,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唐生智等民国政府要员全在车下迎接。由孔祥熙任指挥的“奉安大典”就在浦口站开始祭奠。


IMG_274

▲刚竣工时的浦口火车站


还有一班“名人”,他们未必亲自到过浦口站,但他们一手造成的劣迹留存在了这里,甚至留在世人口碑中,遭到耻笑和辱骂。


辛亥革命爆发时,江浙联军攻下南京,江苏巡抚张勋弃城而逃,竟将浦口站机车车辆拖动而去,刚刚建成通车的浦口站因此陷于瘫痪。后来联军司令以俘获的张勋爱妾小毛子换回80辆机车车辆,浦口站方得以运营。无独有偶,事隔十余载,1929年浦口兵变,军阀石友三败逃时,亦将浦口站机车及客货车洗劫一空。


浦口站因此二次事件元气大伤,多年来未能恢复正常运营。


IMG_275

▲1930年南京浦口火车站


候车大楼及月台


如今,百年老站成为了历史街区。昔日的月台、雨廊、售票厅、贵宾楼等建筑,经过修缮保护,成为了城市历史地标。


朱自清和父亲在这里告别;金燕西和冷清秋在这里错过;依萍和书桓在这里依依惜别……而正是因为这些文艺元素的叠加,故尔如今的浦口站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


IMG_276


这里不再有南来北往的喧嚣汽笛,却吸引了众多感受怀旧氛围的市民与游客。斑驳的铁轨、沧桑的站房、悠长的雨廊,都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取景胜地。


 IMG_277

IMG_278

▲改造后的浦口火车站


浦口站是一本记事簿,记录了名人的匆匆步履和历史的惊涛骇浪,沉淀了一段段铭刻在江风里的南京往事。


下关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的终点——南京西站在下关一带的龙江路上落成。


1968年,南京西站正式定名。在此之前,它一直被老南京人称为“下关站”。


作为南京曾经最主要的客运站之一,它不仅是旅客往来南京的枢纽,更是中国近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IMG_280

▲民国时期的下关火车站


下关站丰厚的历史积淀,映照出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


该站建成之际,定名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为一等站,由二层主站房和18间平房组成。当时要去市内,站前广场只有毛驴可供代步。


IMG_281

▲1930年改造前的南京西站


下关站建成后第四年,辛亥革命爆发。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底,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乘车从上海到达南京。当时,他就是在位于下关地区的南京西站接受百姓们的欢呼,景况热烈动人。只可惜当时天色已晚,车站的照明设施又不太足,便没有给后人留下影像。


IMG_282

▲1947年改造后的南京西站


1927年,为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国民革命军北伐。南京下关站员工策动了当时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在此截留了十几车皮军用物资,支援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军阀的行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局相对稳定,开始十年建设。


1930年重建站房,车站的中部为三层建筑,平屋顶上另建圆亭,中部是椭圆形大厅,采用花岗石、柳枝木等高档材料,极为豪华。其外观规模及客货运能力在京沪(沪宁)线乃至全国都属上乘。


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由上海乘车来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时有敌特分子在下关火车站袭击了“请愿团”,制造了血腥的“下关惨案”。


抗战胜利后,下关站历经战乱业已残破,当局遂于1947年根据著名建筑学专家杨廷宝教授的设计兴工扩建。“U”字形大楼围住原有站房,正面三层,南北两翼二层。南楼上下是票房、电报房、银行及旅行社;北楼有嘉宾室、邮件转运室。西侧为高达50英尺拱形候车大厅。南北大楼有屋顶花园,1948年4月开办的国际饭店分部“丰泽楼”,华灯璀璨,富丽堂皇,其规格在当时全国亦属罕见。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可就在前一天,国民政府撤离南京时炸毁了车站,使得火车站失去了接发车的能力。站屋被炸,整个站房仅存一个方形钢筋混凝土的躯壳。人民政府坚持修复了站房,将中央部分重新建成宽敞的候车大厅(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比炸毁之前更加实用。铁路职工们修复了第一台机车,命名为“上海友谊号”,于5月下旬开赴上海。


IMG_283


2012年3月24日,南京西站正式停止客运业务,结束了104年的运输使命。


龙潭站


据《栖霞区志》记载:历史上,摄山、江乘等地有祈雨的习俗。由于村民的诚心祈求,老天下了很多雨,在镇上形成了两个水洼,形似“龙眼”,后积水成潭,故名“龙潭”。至今,栖霞西湖村村委会还一直保留着龙王庙的3块石碑,其中一块立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题为《重建张山龙王庙碑铭》。


IMG_285


龙潭站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龙潭站是两层复式建筑,如今走进狭窄的楼道,脚底下的木地板发出“吱吱呀呀”厚重沉闷的响声。站房后面就是铁轨。现在车站一共有3个站台,7条铁轨。从2005年开始便停止了客运,只留货运。


IMG_286

拍摄于2017年5月三号站台的龙潭火车站站牌(图源网络)


乘坐普速列车,从南京到上海,龙潭站会在旅客面前一闪而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更不会知道,这里曾有一场惨烈的战役。1927年8月,孙传芳军节节南下,直逼南京。企图乘雾夜强渡长江,占领南京以东的栖霞山、龙潭车站,切断沪宁交通,形势极其危急。南京国民政府调集何应钦第一军会同桂系第七军,由南京、镇江东西两方夹击孙传芳部,并有陈绍宽率领海军在江面上截击。数日激战,北伐军方顺利收复龙潭车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铁路区段被日寇飞机炸得满目疮痍,许多铁路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行车速度亦受到极大影响,非但车速没有提高,反而因列车进出站秩序因周边地区狼烟四起,空前混乱,进火车站乘火车一度竟被旅客们视作畏途,客源因此而日渐稀少……


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南京东郊龙潭、栖霞一带,活跃着一支抗日铁道游击队。1939年10月2日,一列由南京开出的货车,行至龙潭站附近的一座桥梁时,因铁轨被炸,机车、煤水车和一列装有小麦的货车脱轨。事故导致南京至上海间的列车和日方军需列车阻滞,交通中断。正是因为这次铁轨被炸,才有了新四军在龙潭、仓头之间漂亮的伏击战。仅仅过了两天,新四军第四团一部在沪宁铁路龙潭至仓头之间,伏击日军警戒部队。恰在这时,从南京开来一列日军军用火车,被抗日游击队埋设的地雷炸毁。战斗打响20分钟,驻仓头日军护路队闻讯出来增援,新四军利用有利地形击溃日军,史称“龙潭伏击战”。


IMG_287

龙潭战役形势图


1941年7月8日上午8时,由上海开往南京的第一次特快列车,驶抵南京栖霞山附近时突然脱轨,原因是该段的路轨已被游击队拆毁三四丈之多。仅仅隔了两天,10日上午8时许,沪宁线“飞龙车”一列,由南京开往上海,当抵达龙潭时,游击队预先埋设的地雷在列车经过时发生爆炸,有两节车厢倾覆到铁路旁的农田中。经过紧急抢修,下午3点半才恢复通车。无独有偶,也是10号这一天,“飞龙车”在龙潭发生事故一个半小时后,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天马特快列车”,在栖霞山与龙潭之间被炸。而这一天,龙潭与高资之间的铁轨,也被游击队拆毁了两处。27日清晨,由南京开往上海的第一班货车挂车三四十辆,驶至龙潭至下蜀之间遭遇地雷,顿时火光冲天,爆炸声四起,敌方被炸毁机车、货车多辆,损失相当惨重。


此间,因为铁路屡遭抗日游击队袭扰,致使日寇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强迫当地村民分别沿铁路线筑炮楼和碉堡,以图防范。有了这些炮楼和碉堡后,虽然毁路斗争的难度加大,但南京境内的抗日活动并未因此而停止。抗日军民纷纷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如向江北新四军运送军火等,延续着与侵华日军的斗争……


原载《南京史志》2010年第二期,作者:时盛麟


部分内容来自《南京铁路:你是南京另一本道不尽的“历史书”》,作者:李泳,文化学者。历任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理事、江苏省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系江苏省作协、中国铁路作协会员。曾获第七届全国铁路文学奖。著有《永恒的牵引》一书,被国内多家图书馆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