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宿迁史志 | 十三孔闸——宿迁六塘河的守望者

2025-10-16    

在宿迁六塘河悠悠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难以忘却的现代建筑。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壅水闸,建于1959年,在二干渠进水口的右侧,比近在咫尺的六塘河闸晚建一年。因该闸有13个孔洞,当地百姓亲切地唤它为“13孔闸”。


IMG_256

13孔闸全景


该闸全长48.6米,设计流量600立方米/秒。建成之初,曾肩负着老宿迁水利发展的重任,既用于调节六塘河水位,保障下游60万亩农田自流灌溉用水,又兼顾上游六塘河闸的稳定与安全。


IMG_257

13孔闸位置图


起于骆马湖口洋河滩闸,经宿迁六塘河闸,止于泗阳县柴塘河的这段六塘河,全长36.5公里。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它不再承担分洪任务,仅作为老宿迁境内一条排放内涝干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河道弯弯曲曲的河岸上水草丰茂,浅滩处孕育出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私营养殖场和村镇企业曾依河而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在那段充满生机的岁月里,13孔闸静静伫立在河畔,见证着人们辛勤劳动的身影,分享幸福生活的喜悦。它坚守使命,在交通和运输方面也曾作过贡献。


该闸顶设有人行道,路面宽约3米,由闸顶小道向北延伸,是一条贯穿东西的二干渠。当年,二干渠于此处建有一座水泥钢筋大桥,与13孔闸共同构成了连接二干渠南北两岸居民出行的交通纽带。这座桥长约50米,宽约3米。因其桥面中央略高于河道两岸路面,外形酷似龟背蛇腰,故而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龟腰桥”。


IMG_258

13孔闸北侧的龟腰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居住在二干渠北岸,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途经这座桥和闸,前往河对岸的原井头乡闸东小学教书。而石师傅,作为上级部门派驻的看护员,从13孔闸建成之初便坚守在此。我经常看到他穿着工作服,巡查闸的每个角落。遇到当地居民路过时,他总会热情地打招呼,孩子们更是喜欢站在他旁边,听他讲述这座闸的故事。历经50多年岁月,石师傅当年在13孔闸南岸居住过的值班室至今依然保留在13孔闸的身旁。


IMG_259

13孔闸右侧是当年的护闸休息室


13孔闸和龟腰桥,一度成为运输砂子的通道。在原井头乡闸东村一组沿中运河北岸处,曾经设有砂场。一辆辆手扶拖拉机“突突”作响,满载着金黄的沙子,沿着狭窄的桥面缓缓前行,源源不断地将砂石运往各个建筑工地。为了规范砂石管理,相关部门曾在13孔闸旁设置砂石检查站。如今,检查站的值班室已破落不堪,但从斑驳的墙壁和锈迹斑斑的设施中,依然能够想象到当时砂石运输管理的繁忙景象。


IMG_260

当年的砂石检查站


由于高强度的使用和岁月的侵蚀,13孔水闸的桥梁难以承受,渐渐成为危桥。由于闸顶和桥上的护栏损坏严重,交通事故频发。10年前,为了解决当地百姓出行问题,有关部门在六塘河东侧修建了一条贯穿居民村落、通往宿迁动物园的标准公路。自此,那座龟腰桥被拆除,13孔闸顶路面上也设置多处路障,阻挡机动车驶入。


IMG_261

已设置路障的13孔闸闸顶路面


与此同时,13孔闸下游的宿豫段,因受畜禽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影响,河水水质逐年恶化,曾经清澈的六塘河沦为了黑臭河。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治理工作刻不容缓。2017年初,宿豫区有关部门果断行动,对六塘河及其支流沿线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并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厂。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的黑臭河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的幸福河。


13孔闸是宿迁六塘河畔繁荣与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点滴和情感寄托。现在它与原井头翻水站、废弃的原井儿头船闸等区域,共同构成了宿迁六塘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宿迁人心中的独特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IMG_262


作者介绍

许振东  湖滨新区井头人,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从事铝合金行业近四十年,作品散见于《宿迁日报》和《宿迁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