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竹枝词》与淮安风土人情

2023-11-02    朱天羽

《竹枝词》是发轫于巴渝一带的古老民歌,经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发掘变成一种新诗体,却仍然保留着语言通俗、音调明快的特点,因而得以风扬八方。竹枝词以记述地方风俗史为主,多描写民间风习或物产风貌之类,兼有史地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重价值。

绿草荡秋景

绿草荡秋景

淮安通江达海,湖环河绕;沃野平畴,物产丰饶。兼之南北兼济,在建筑、饮食、植被、气候、语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凡此种种,无不成为历代文人《竹枝词》创作的不竭源泉。

采蒲菜

采蒲菜

物产方面,则以写水产的为多。“深种菱花浅种菰,一沤广外戏轻凫,年年六月荷香醉,郎打鱼儿妾打蒲。”这首《竹枝词》中先后就说到菱角、茭白、藕等多种水产,尤其末句中的蒲即是淮安蒲菜。这是淮安的一道时蔬,洁白如羊脂玉箫,清脆鲜嫩,早春,尤金贵,按根数卖。潘德舆在《淮阴竹枝词》中称其:“新蒲人馔酒频携,歌管深宵醉似泥。”可见,淮人自古便视蒲为珍,奉为至味。

蒲菜

蒲菜

明清之际,淮安纺织业颇为发达。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乾隆时淮安产“淮红布”,又名“淮安红”,用苏州赤草染成。当时河下湖嘴布店专卖此布,在市场上不仅畅销且价格颇昂。清人杨庆之在《淮阴竹枝词》中对此有这样的描写:“春野游龙采满筐,阿侬家住染工坊。寻常一样江南布,染到淮红价便昂。”

河下古镇

河下古镇

节庆风俗也是《竹枝词》里的重要题材。古代淮人过春节,大年初一留至亲好友吃春酒,俗称“咬春”,先上一桌冷盘,再将除夕备好的大菜上锅热一热,不做新菜,也不新煮饭,更不熬粥,主食就用烫饭就包子。有首《淮阴竹枝词》就生动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咬春盛集新年客,熟食还储隔岁餐。接饭待过三日后,厨娘手治五辛盘。”

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古人有游淮上著名道观——紫霄宫的风俗,不仅有文人雅士在此修禊雅聚,还有平日里不常出门的女子结伴前来踏青赏景。清人郑泰阶《淮阴竹枝词》云:“紫霄宫殿树昏昏,三月晴明天气温。女伴纷纭喧笑语,踏青争上咬金墩。”“咬金墩”在紫霄宫的南边,是一个大土墩,传说是程咬金的墓。因此被称为“咬金墩”。

农历十月十五,是祭祀“水官大帝夏禹”的下元节。淮安地处水乡泽国,黄河夺淮后,又成为水灾频发的重灾区,人们将治水的大禹视为保护神。地方士绅、商民每年延请远近的名道高僧,为禹王庙崇修大醮,祈祷神禹垂佑淮上子民,禳灾解厄,降福致祥。《竹枝词》“每到鲤鱼风起后,禹王庙里祭生鹅。”说的便是祭祀大禹的情景。

除了“纪风土”外,竹枝词中不乏“讽时尚”之作。如清人迮朗《淮阴竹枝词》:“磊李纷纷辨不明,议人长短是淮评。禽言亦逐方言变,试听淮安好过声。”即是调侃淮人好论人长短、议人是非的习性。“淮评”又称“淮评子”或“淮贫子”,都是贫嘴、话多的意思,是城市闲人的特征。这一点和扬州还比较相似,清时人称扬州人为“扬絮子”“絮扬州”,也同样是贫嘴的意思。而其中对于淮安方言的记录也颇有意思,诗中讲淮人“磊”和“李”不分,这其实就是今日所讲的鼻音“n”和“l”不分。诗人甚至夸张地写到布谷鸟到了淮安都会改叫淮安方言,张嘴都是“淮安好过”的声音。

作者单位:淮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