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以乐为媒,闳约深美中互鉴文明
“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说明一切。”当地时间9月21日夜,德国慕尼黑王宫赫拉克勒斯音乐厅,世界顶尖乐团演出的首选场所之一,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永远的江南》民族音乐会在此上演。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行至尾声,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乌尔里希·埃德尔曼和中国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联袂演奏中西名曲作为全场终曲,将氛围推向高潮。“Bravo!”观众起身鼓掌致敬,返场3次后,观众依然站立,久久不愿离去。
9月18日,在德国巴登-符滕堡州斯图加特音乐厅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意犹未尽中,“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圆满落幕。活动由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9月18日至9月22日,从斯图加特到乌尔姆再到慕尼黑,典雅灵动的江南丝竹和闳约深美的中国文化“漂洋过海”遇知音。多场民乐演出、主题展览、大师讲座和非遗展示,所到之处知音无数,加深了江苏与德国友好省州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也将彼此间多领域务实合作推向深入。
以乐为媒:江南丝竹,娓娓道来中国文化
当地时间9月19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在德国巴符州斯图加特音乐厅启幕。“音乐是中德两国共同的文化瑰宝,也是跨越国界、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江苏省与巴登-符滕堡州缔结友好省州30周年,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江苏省与德国巴符州交流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9月18日,在德国巴登-符滕堡州斯图加特音乐厅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当晚,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众多民乐大师以音乐为笔,描绘了闳约深美的江南图景与中国文化,江苏民乐团《永远的江南》音乐会首场演出折服了德国观众。一曲《国风》如黄钟大吕般先声夺人,《姑苏行》令人似置身古典园林流连忘返,《茉莉花》《春江花月夜》《太湖泛舟》一一勾勒江南水乡千年雅韵。指尖心弦,筝韵悠长,你可能不懂中文,但一曲《醉月金陵》用古筝演绎了唐诗里的诗仙诗意;你可能听不懂吴侬软语,但一曲独唱《永远的江南》让你沉醉百转千回又生机无限的蓬勃意境。音乐会在盛大恢弘的《大江南·花开盛世》中达到高潮,乐音婉转,姹紫嫣红,气象万千。
最江南,醉江南!首演就惊艳了德国观众。南巴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于尔根·埃贝巴赫表示,“非常享受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中国乐团不仅带来了中国音乐,也带来了中国文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文化交流团来到德国各地,让更多德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民乐里传递的中国文化,让德国民众着迷。在乌尔姆音乐学校音乐厅和慕尼黑音乐教育中心,两场《弦上江南》中国民族音乐会精彩上演。民乐艺术家们不仅呈现水韵之美,也合奏和谐之韵。德国乌尔姆音乐学校钢琴教师艾莱娜·芬里奇对记者说:“没有指挥,但所有人配合得很好。眼神交流、乐器配合以及肢体表达,默契地成为一个整体,太棒了!这是有别于西方音乐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有一种和谐的美感,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的学生中有中国学生,教学中我也会把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融合起来,这也很有意思。”
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东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选择的这两所学校,都是艺术专业院校,这两场都是公益演出。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我们用音符传递中国文化之美,也拉近与德国青年人的距离,希望在更多德国青少年中播下友谊的种子。”
文明互鉴:中西交流,相逢时见微知著
不以山水之远,而唯愿亲遇知音。在斯图加特和慕尼黑,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与德国著名小提琴家乌尔里希·埃德尔曼以琴会友,共奏《梁祝》与《G大调弦乐小夜曲》,乐通中西,交流互鉴,多元文明美美与共。二胡与小提琴的混搭让江南民乐有了独特的打开方式,这是一次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也为古老的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增添了生动注脚。
9月18日,在德国巴登-符滕堡州斯图加特音乐厅,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乌尔里希·埃德尔曼(左)和中国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联袂演出中国经典曲目《梁祝》。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音乐会说话,无需翻译,直抵人心,展示了人类更高的精神维度。”乌尔里希·埃德尔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和朱先生的合作非常有意义。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我们还有共同的目标: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守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作为音乐家,我愿意继续促进文化的交流,这是我的使命,会延续到生命结束。”朱昌耀告诉记者,他与埃德尔曼的合作是第一次,“此前只在网上互相提示乐谱,直到民乐团来到德国,我们才提前半天排练,一上手就非常默契!我们不仅感受到艺术的合鸣,也体会到文明交流的快乐。”
音乐会视听盛宴的“江南叙事”使德国本土观众“知其然”,而把中国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解释清楚,则是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作为此次江苏周的重要活动,两场高级别大师讲座先后开讲,两位文化大师分享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与当地民众互动交流。
以《中国音乐中国情》为题,朱昌耀在斯图加特音乐厅生动讲述中国民族乐器的文化符号,现场即兴表演。在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工作的乔格·诺克博士特意赶来听讲座,“我一直对中国音乐感兴趣,对江南丝竹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听了讲座,才明白了民乐里的细节和文化内涵,我希望去江苏亲身实地欣赏更多的中国民乐。”朱昌耀感到欣慰,“讲述中国的音乐故事就是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的民乐要走向国际主流舞台,走进当地专业音乐厅,更要与当地民众面对面进行交流。”
在慕尼黑音乐教育中心,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喻辉先生为当地民众带来全英文讲座《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古琴艺术》。略带腼腆的舒伯特是德国一名高中生,以前学过中国古筝,但老师总是说她找不到“感觉”,当天听完讲座,她似乎找到一点“感觉”,就是老师常说的“停顿与空灵”。“德国乐迷的音乐素养较高,他们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广泛的了解。”喻辉说,音乐家和文化学者有责任发挥各自所长,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世界文明互鉴。
民心相通:中德合作,好故事源远流长
当地时间9月18日,“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在斯图加特音乐厅举行。展览通过图片、视频、3D模型、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用6组意义相通的中德谚语点题,展现了中德两国文化互通互融、民众相知相亲的深厚情谊。
一辆车与一座城,一座塔与一座古桥,一座园林与一片乐土,一味美食与一方文化,一个关于月亮的不同乐曲表达……展览中,5个故事里的中德交往元素“圈粉”不少德国民众。他们感慨,“江苏太仓集聚超500家德企,原来中国和德国的合作如此广泛深入,非常想去看一看。”德国观众汉斯·格拉特曾在张家港市的一家公司工作,他特意穿了一身带有中国风刺绣图案的服饰参观展览,“我喜欢这句中国谚语:‘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活动现场设置了非遗展示区,通过原汁原味的细节呈现、意趣盎然的场景铺展、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展现了惠山泥人、南京云锦、扬州漆器、金坛刻纸等中国传统特色工艺。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高度评价本次“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活动举办的意义:“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如何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世界?如何让世界不同文化的声音互通互鉴?我觉得,这次活动很好回答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不同的文明需要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当地时间9月21日晚,在慕尼黑王宫赫拉克勒斯音乐厅,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国庆招待会,各界友好人士齐聚一堂,共庆佳节。招待会后,部分嘉宾移步音乐厅,共同欣赏《永远的江南》音乐会,嘉宾与场内千余德国观众被中国民乐里的中国文化魅力深深感染。
“我是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文化之一,应该有更多人了解并学会欣赏中国文化。”德国风投基金高级经理欧文说。巴伐利亚州投资理事会名誉成员菲利普·舒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晚很美妙,我好几次忍不住要落泪,太美好了!我们聚在一起聆听美妙的中国民乐,增加理解,我认为这将有助于未来中德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欢迎更多中国朋友来慕尼黑,我也愿意努力推动。”
不少旅德华人现场聆听了音乐会。当熟悉的二胡声响起,他们禁不住落泪又非常欣慰,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自豪,从未淡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珞丁·拉莫-拉特对记者说,“看到中国文化受到德国当地民众喜爱,作为中国人,感到非常骄傲,希望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多一些、更多一些。”
- 上一篇:张謇以月入联
- 下一篇:孙武入祠“名落孙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