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入祠“名落孙山”考
写下《孙武入祠“名落孙山”考》这个题目,请读者不要误会。其实大家都知道,此“孙”非彼“孙”,成语“名落孙山”的出典,与孙武完全不搭界,笔者只不过借用这个特殊的成语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孙武是苏州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名贤,一张代表苏州形象的亮丽名片。孙武(前535——?),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人尊其为孙子、孙武子。孙武不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还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孙武投奔吴国后,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建功立业显名诸侯。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智慧之书”“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武也无可置疑地被后人推崇为“兵圣”“兵学鼻祖”。但令人遗憾的是:孙武虽然在苏州拥有不少纪念地,但在相当重要的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却榜上无名,未能跻身其间,留下了遗珠之憾。笔者对此颇感兴趣并探究原因,为的是抛砖引玉,还望方家斧正。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现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沧浪亭内,有一座别具一格、纪念历代先贤的祠堂,名为“五百名贤祠”。该祠始创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动工于道光七年(1827),建成于道光八年(1828)。名贤祠的兴建由当时的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主持。祠内墙壁镶嵌历代吴地名贤石刻画像,并且系以传赞之语。祠内入选名贤的人数,前后两次并不相同。最初,在《会稽先贤像》《瞻仪堂图像》《吴中往哲记》的基础上广集博采,筛选出周朝至清代乾嘉年间历代先贤570人,由孔继尧摹像并勾勒刻石。完工后,每岁时以祭祀。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除了)春秋编银三坛抚院率属致祭外,每岁三月、九月初二日卯时,阖郡绅衿后裔公祭。”祭祀之隆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咸丰年间,祠堂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重建名贤祠。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增刻,共594人。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后来,又在该祠西侧耳房内,增添《吴郡名贤补遗》名额,共有596名历代名贤入祠。但这些名贤只有姓名,没有画像和传赞。两者相加,共有1190人入选。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五百名贤,通常指祠内大厅镌刻画像的594名。
苏州历代名贤辈出,群星璀璨。选择哪些名贤入祠,还是大有讲究的,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笔者经过研究,归纳出594名先贤入祠的三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薄古厚今原则、因人制宜原则。现在展开分述如下。
因地制宜原则——场地面积的限制,决定了入选名贤的数量。五百名贤祠坐北朝南,位于仰止亭东侧、明道堂西侧,在清香馆南背面。该祠面阔五间,硬山式顶,面积175平方米。中间三开间为主室,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堂内悬挂一块匾额,题为“作之师”。祠内三面墙壁上,嵌有画像碑石119方。另有“景行维贤”署头石1方,题识石5方。除最后一方碑石上只有4幅画像外,其他每块画像碑石镌刻名贤像5幅,总共594幅名贤画像。每幅画像都有姓名和职衔,并镌刻传赞四句。这些排列有序的画像石济济一堂,图文并茂,精心设计,颇具规模。场地面积的限制,决定了入选名贤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不能任意扩展。这一入选原则,可以从屈居名贤祠耳房的另外596位名贤得以旁证。由于场地面积不够,他们不能享受“五人一间”的“包厢”待遇,只能挤在“集体宿舍”内睡通铺,刻上一个简单的姓名作为标志。
薄古厚今原则——朝代更迭的远近,决定了入选名贤的多寡。594位名贤的出生年代,从先秦(吴国)至清代,历时约2500年。他们或为出生在苏州的土著,或在苏州任职和生活过,包括前来游学和讲学的。其身份大体可分为政治、文学、节孝、礼仪、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等十二个类别。但是,各个朝代的名贤入选数量不是“一刀切”搞平均分配,而是有多有少的。大致规律是:朝代越往后,数量越多。比如,先秦时期的吴国仅入选3人,两汉时期入选7人,两晋时期入选4人。这些朝代的入选人数之所以比较少,是由于时空太远,前人留下的史料也比较少,对有关名贤的记载语焉不详。而到了宋代,范成大撰写了一部有关苏州的方志力作《吴郡志》。书中从《卷二十》至《卷二十八》,均为人物专卷。如此,宋代入选五百名贤祠者多达83人(包括补遗名额)。而到了明代清代,入选名贤更多。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胜过一代,薄古厚今原则无可非议。
因人制宜原则——人物的地位身份,决定了入选名贤的取舍。先秦时期的吴国,仅有季札、伍子胥和言偃3人入选五百名贤祠。他们3人与汉代入选的7人,正好占用两块画像碑。笔者认为:如果扩大一些范围,吴国还有3人完全可以入选。他们是:吴国的开山鼻祖泰伯、称霸诸侯的阖闾、被誉为“兵圣”的孙武。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入选和落选的六人中,泰伯、阖闾和季札属于诸侯王室,伍子胥和孙武属于吴国名相名将,言偃属于文学大家。季札、伍子胥和言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迁的《史记》,集文学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分门别类为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物立传,故入选标准非常严苛。在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对太伯(泰伯)、季札和阖闾三人的事迹都有记载,但篇幅长短和分量不同,对季札的描写更详细更生动。作为吴王寿梦第四子的季札,其“让国退耕”的传统让贤美德,与其先祖泰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季札才能顺利入选名贤祠。
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吴国当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伍子胥相当于宰相,是苏州阖闾大城的杰出规划师。孙武是杰出的军事家,有《孙子兵法》传世。他们珠联璧合,辅佐吴王为吴国称霸诸侯建立了卓越功勋。两人谁能入选名贤祠,确实是一个难题。那么,还是让我们在《史记》中找答案吧。司马迁将他们两人在《史记》中都以“列传”方式记载。卷六十五为《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卷六十六为《伍子胥列传第六》。两者比较可以看出:伍子胥为单独列传,孙武(孙子)只能与他人合并列传。吴国重臣“二选一”,孙武地位略逊一筹只能无奈落选。而言偃之所以能够入选,占用的是“文人”名额。《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对言偃也有记载。言偃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在孔子学生的“七十二贤”中,言偃榜上有名。在“孔门十哲”中,言偃同样跻身其间名列第九。后人更把“道启东南”的言偃誉为“南方夫子”。
今日孙武纪念地
虽然由于特殊的原因,孙武未能入选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留下遗憾,但这并不能降低孙武在苏州和全国名贤史上的地位,也不会降低孙武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如今,苏州不但恢复了不少原有的孙武纪念地,还在原址上辟建了新的孙武纪念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种类涉及祠堂、桥梁、墓冢、碑刻、宝塔等。现列举一些典型例证。
坐落在吴中区境内的穹窿山是苏州第一高峰,也是孙武的隐居地。它是一座自然景观瑰丽、人文景点璀璨的智慧之山。穹窿山景区内辟建孙武苑,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兵法圣地牌坊、孙武隐居茅屋、二贤亭、兵圣堂、孙武铜像、孙子兵法碑院等。全国多地多机构在此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穹窿山下,有孙武书院。书院占地13240平方米,自然环境幽雅。孙武书院是孙子文化的信息传播高地,也是国际交流基地和培训中心。近年在穹窿山下,还辟建了一座规模恢弘的孙武文化园。这是一座被誉为“智慧乐园”的兵学朝圣主题园,也是一座军事科技体验乐园。主题园围绕“孙子兵法”主题,设置兵圣殿、知兵殿、洗兵殿、谍战影视馆等景点。
姑苏区的虎丘景区内,有脍炙人口的孙武亭景点。近年在虎丘后山遗址上,恢复了始建于清代的孙武祠。祠内有享堂、碑廊等建筑,陈列孙武事迹。孙武苑广场上,设置孙武事迹浮雕墙。高新区的何山旁,在孙武宅遗址上建有孙武公园。园内辟建孙武雕像、孙子兵法碑等景观。古城阊门南浩街南口,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孙武纪念塔。吴中区胥口镇教场山遗址上,辟建孙武演兵场遗址。胥口镇蒋墩山,辟建拜将坛。
此外,知者不多,苏州相城区是孙武的终老之地。相城区政府根据有关史料辟建了一座孙武纪念园。园内恢复了孙武墓冢,新建了孙武塑像、主题浮雕、碑廊等。陈列馆内,展出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近40个语种的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书籍。
争奇斗艳的孙武纪念地,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胜资源。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孙武文化宝库。
作者单位:苏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