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江苏文脉中的“菊文化”

2025-11-0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眼下正是菊花怒放的时节。菊花是我国原生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传统文化中,菊花更有特殊的含义。它与梅、兰、竹一道并称为“四君子”,代表着优雅、高贵、吉祥、长寿。江苏历代文人撰写了种菊的著作,吟咏了咏菊的诗词,描绘了展现菊花丰姿的画作,演绎出江苏文脉中独特的赏菊文化。


IMG_256

菊花盛开 赵亚玲 摄


菊花为什么姓“傅”


人们通常所说的菊花,在古书中又写成“菊花”“鞠华”等。著有《中国菊文化经典品读》的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石润宏告诉记者,菊花很早就被古人注意到并进行人工栽培。在《礼记》《楚辞》等先秦文献中都能找到关于菊花的记载。


IMG_257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江苏有着悠久的菊花栽培历史。南朝萧梁时期,秣陵(南京)人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菊花的八种称呼:“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石润宏说,这八个名字看似奇怪,但颇能反映菊花的特性。比如“傅延年”,“傅”有“辅佐”“辅助”的意思。古人认为,食用菊花能够延年益寿,因此古书中将菊花称为“傅公”,听起来像人的名字;“阴成”则是指采摘菊花后,要将花朵放在通风处阴干才能长期保存以便使用。


IMG_258

《芥子园画谱》中的菊花


北宋时的徐州人刘蒙写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菊谱》,记载35个菊花品种。刘蒙以菊花颜色进行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南宋著名文学家、苏州人范成大是狂热的菊花爱好者,他在苏州石湖隐居期间,种的菊花多达三十六种。范成大关于菊花种植的心得体会收在他的《范村菊谱》中,此书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推出的《范成大笔记六种》中。此外,江苏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的艺菊著作还包括南宋史正志的《史氏菊谱》、明代苏州人黄省曾的《艺菊书》。《艺菊书》分为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缉、护养六个条目,分门别类介绍种菊的技术。此书后来与万历年间周履靖的《艺菊书》合编为《菊谱》上下卷,对明清文人种菊产生重要影响。


持螯饮酒菊花天


菊花的功效很多,可以入药,可以酿酒,可以泡茶,甚至可以直接食用。祖籍徐州的西汉经学家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他详细介绍了菊花酒的做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重阳节前后,饮菊花酒,食菊花糕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习俗。此时又是江南秋蟹肥美之时,“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是文人热衷的雅事。


IMG_259

菊花酒 视觉中国 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介绍,对于普通人,菊花最大的价值在于观赏,它花色明艳,花形硕大,和梅花、荷花等相比,又是另一种不同风韵。明清时代的江南,深秋季节,秋色怡人,黄花吐蕊,满城尽是菊花香。江苏的典籍文献中就清晰记载着几座江南名城的赏菊胜地。


南京城里四时花事不断。旧时,鸡笼山后是种植菊花的园圃,“山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金陵岁时记》)。


IMG_260

赏菊历来是文人雅事 赵亚玲 摄


扬州的赏菊家佳处是“堡城”“傍花村”“绿杨村”等地。清代时,扬州地菊花栽培就已很普遍。收入《江苏文库·史料编》的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堡城在扬州北门……居民世代以种花为业。春则以盆梅、月季为大宗,夏则产栀子,秋则以菊为最盛……每岁重阳前后,村妇担菊入城,填街绕陌,均以教场为聚集之所。其运出之菊,岁以数万计。次则北门之傍花村、绿杨村、冶春诗社,产菊亦颇盛。”《扬州画舫录》载:“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

IMG_261

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的《清嘉录》


风雅的苏州人当然也喜爱菊花。自宋代以来,苏州一直是菊花栽培的重要基地,到了清代,苏州人形成了“菊花山”这一独特风俗。收录入《江苏文库·精华编》的《清嘉录》:“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线,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叠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林黛玉的菊花诗为何能夺魁


作为中国传统名画,菊花始终是古代文人笔下重要的文学意象,很多江苏诗人写过流传颇广的菊花诗文。


IMG_262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伯虎所画的《东篱赏菊图》


宋代诗人、苏州人叶梦得写有《满江红·重阳赏菊》:“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一朵金黄色的菊花就准确传递出秋天的消息。“霜鬓不辞重插满”一句则透露出宋人有摘下菊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的习俗;北宋诗人葛胜仲(江阴人)喜欢菊花,索性就自己种植。他的《浪淘沙·十月十九夜赏菊》中写道:“我爱菊花枝,浥露偏宜。旋移佳种一年期。照眼黄金三径烂,可但东篱。”观赏自己辛辛苦苦中出的菊花,那又是另一种喜爱菊花的境界;“墙根野菊自烂漫,新黄琐碎无人怜。幽芳不扬抱隐德,僻地萧条宜养贤。聊因杯酒少慰藉,三嗅三叹秋风前”,这是明代苏州画家沈周的诗作《墙下野菊》。沈周说,墙角野菊虽无人欣赏也自在浪漫地开放,它们体含芳香却不张扬,生长的环境虽偏僻也保持贤德。石润宏说,这首诗中,沈周表达了对野菊花品质的欣赏,他自己也想成为野菊花这样隐逸闲适的人。


IMG_263

《聊斋志异》中和菊花有关的故事《黄英》


江苏古代文人也留有一些写菊花的散文和短篇小说。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言中说,菊花在寂寥、荒寒的环境中“不改其乐”,正是古人孜孜以求的“君子之道”。菊花不与众草为伍,和人类社会中品格高尚的人相似,古人钟爱菊花,正是赞赏它独立超群的品质;明代太仓籍文学家王世贞写过一篇奇幻的短篇小说《菊异》,讲述书生戴君恩邂逅两个菊花女妖的故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菊花成精的故事《黄英》。这些神怪小说中的菊花精往往风神俊逸、温柔善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人对菊花的喜爱。


IMG_264

大观园诗社以“菊花”为题作诗


三部和江苏有关的明清长篇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都有和菊花相关的情节。《水浒传》七十一回,梁山好汉排座次后,“正值重阳,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一群朋友在庄濯江家聚会,时值重阳,“庄濯江收拾了一个大敞榭,四面都插了菊花”,从这些情节中可窥见古代江苏地区的重阳民俗。


《红楼梦》中的“菊花”则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大观园诗社以“菊花”为题,众人写了12首七言律诗。经李纨评定,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咏菊》《问菊》为最佳。石润宏认为,《咏菊》充满对菊自怜的感叹,《问菊》点出林黛玉和菊花一样“孤标傲世”的品格,故而林黛玉的“菊花诗”最能打动人心,让读者产生深深共鸣。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