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方志南京 | 风流蕴藉 天下文枢——承上启下的六朝诗歌之士族山水

2025-11-12    

六朝时期,建康(今南京)活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左思、郭璞、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陶弘景、谢脁、萧衍、萧统、庾信、江总、陈叔宝等,其中不少是统治阶层中的领袖人物,甚至是帝王将相、朝廷重臣。


西晋左思(约250~305)的《吴都赋》是南京诗文史上最早描写古都的赋文,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思比屋於倾宫,毕结瑶而构琼。高闱有闶,洞门方轨。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亹亹。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栉比,解署釭布。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 吴钩越棘,纯钧湛卢。戎车盈於石城,戈船掩乎江湖。”


IMG_256

▲《吴都赋》(南朝梁 萧统著《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宋刊本)


这段对三国东吴都城建业房屋、官署、道路、河塘之壮美,街市、寺庙之繁华,战车、兵船之威武的描述,竭尽夸张描写之能事。《吴都赋》继承汉赋风格,铺张扬厉。此赋写成后,时人争相传抄,以至“洛阳纸贵”,成为文学佳话。


IMG_257

▲谢安像


东晋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320~385),驻镇南京城东南郊江宁东山时,爱上了这方神奇的土地,在山上广植蔷薇、松竹,营造别墅,并写下了歌吟东山的长诗《与王胡之》[王系当时丹阳(今南京)的行政长官],结尾有一段文字描写在晴朗的早晨到林间放歌,傍晚在高处放眼远眺的舒展心情:

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鸣琴。

五弦清激,南风披襟。

醇醪淬虑,微言洗心。

幽畅者谁?在我赏音。


IMG_258

▲《与王胡之•其五》(唐 许敬宗撰《文馆词林》)


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山头上,谢安指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殁后起初也葬于东山坡上。北宋王安石写东山的长诗中一句“坡陀谢公冢,藏椁久穿劫”,说的就是这个典故。今天南京江宁区东山北侧还有一条大街即以谢安的谥号“文靖”为名。


南朝宋颜延之(384~465)写有《南郊登歌》(三首:夕牲歌、迎送神歌和飨神歌,为四言或三言长诗)。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庙是封建社会中皇室的重大政治仪式,因此这三首诗记叙帝王们祭祀时的态度和过程,不仅能作为反映古代政治活动实情的资料,还可作为研究古南京政治、文化生活的参考。


南朝诗中,大量的山水诗取代了两晋时的玄言诗。诗人们以精炼而又生动的语言歌咏山川,抒发真实情感,形成了南朝诗的美学特征,开启了后代山水诗的发展。


晋末的谢混(?~412)(谢安之孙、谢灵运族叔)首倡山水诗,在改变空洞说教的玄言诗风,创作清新自然的山水诗方面,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其诗作《游西池》(五言18句)、《太子湖》(五言8句)当是我国古诗坛上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山水诗后经谢灵运、谢脁的发扬、提升,最终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IMG_259

▲谢灵运像


谢灵运(385~433)出身贵族,生平酷爱山水,工于写景。他写有不少描绘自然景物、山水名胜的清新佳句。也正因为有他,山水诗最终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并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邻里相送至方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IMG_260

▲南朝梁 萧统著《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宋刊本)


永初三年(422)7月,谢灵运离开建康赴永嘉任太守,邻里们相送到方山,诗人写就这首诗留别。诗中表现了成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劝勉,并流露了对于自己政治处境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衰林、秋月的描写衬托离情别绪的浓重,情与景结合紧密、自然;临行时解缆而不发,结尾处对朋友的叮嘱,都写得感情诚挚真切。谢灵运政治上的遭遇颇为不幸,49岁时以谋反罪被杀害于广州,卒葬南京汤山。《邻里相送至方山》诗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坎坷经历和忧郁心境的一种表白。


与谢灵运同代的鲍照(414~466)出身贫贱,仕途上也异常坎坷。他曾作过秣陵令,生活在国家分裂、门阀世族专权的年代,一生关心着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以致最后遭乱兵所杀。他的诗文题材比较广阔,诗风慷慨激昂。《过铜山掘黄金》《还都三山望石头城》《玩月西门廨中》《郊居赋》《瓜步山揭文》等是其歌咏南京的代表作,他是南朝刘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稍后的沈约(441~513)也留下了诸多吟咏南京东山、方山等处的诗文。他诗中写到的东山、定山,曾被一些诗注者注为浙江东阳的东山和定山,笔者认为实乃今南京江宁的东山和江北浦口的定山(顶山)。


IMG_261

▲清 高岑《金陵四十景•东山》


范云(451~503),南齐“竟陵八友”之一。其诗作《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是写南京山水的名句。


陶弘景(456~536)也留下了赞美故乡山水、抒发高洁情怀的诗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显其情趣雅致。(陶弘景的故事请点击:南京记忆 | 济世千年陶弘景的璀璨人生)


南朝齐代诗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谢脁(464~499)。谢脁深受前辈谢灵运的影响,也爱写山水风景,同是我国古代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史有“大谢小谢”之称。但他的诗不像谢灵运的诗那样繁冗沉重,写得清新流丽,抒情成分也有所增强,语言通俗,诗味隽永。其代表作、脍炙人口的《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IMG_262

▲南朝梁 萧统著《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宋刊本)


诗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两句,已成为古来歌吟古都南京的经典名句。另外,他描写南京地段长江景色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也是古代诗歌中描绘山水的佳句。


梁陈时代,诗人众多。谢脁之后,写景抒情诗向清新、流丽的方向发展,风格婉丽,声调和谐。萧衍父子是他们中的领军人物,何逊、刘孝绰、庾信等人的诗作也较有特色。


IMG_263

▲梁武帝萧衍像


梁武帝萧衍(464~549),他重视农耕,其诗作《藉田》是一首五言20句的记叙耕藉仪式的长诗:

寅宾始出日。律中方星鸟。

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缥。

严驾伫霞昕。浥露逗光晓。

启行天犹暗。伐鼓地未悄。

苍龙发蟠蜿。青旗引窈窕。

仁化洽骇虫。德令禁胎夭。

耕籍乘月映。遗滞指秋杪。

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公卿秉耒耜。庶甿荷鉏耰。

一人惭百王。三推先亿兆。


IMG_264

▲《籍田》(明 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四库全书本)


耕籍田是古代帝王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当时的帝王和僚臣是如何重视农耕劳作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基,最高统治者仁政德性的实施必须以农业生产为保证。这首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梁朝君臣积极参与耕藉之礼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南京地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大有裨益。


南朝梁诗人何逊(约478~518)歌咏古南京的诗作《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这首诗是歌咏古南京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慈姥山(今南京市江宁区与当涂县交界处)的较早诗篇。而他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和南朝宋江淹写的《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则是我们所见到的、证明此处“西塞山”即为建康城西清凉山的最早见证。


IMG_265

▲清 高岑《金陵四十景图•清凉山》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513~581)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历史名篇《哀江南赋》并序,所作《杏花诗》描绘春天杏花盛开,金陵城内外一片缤纷灿烂的美景,颇富南京地方特色。诗中云“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说明早在1500多年前,南京人就有用金(铜)盘托着美如红玉的杏花献给贵客的习俗。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8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