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供奉在苏州城皇山的江南名医徐灵胎

2020-09-01    

地处苏州市吴中区越溪的城皇山道院向为江南道教宫观之一,有“吴中第一观”之誉。该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盛于清乾隆时期,毁于民国初期,2002年由吴中区道教协会筹资重建,主要供奉太乙真人、玉皇大帝、三清天尊等。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开始,道院还供奉着一位名医徐灵胎,至今已有近250年。

徐灵胎,本名徐大椿,后更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徐氏的祖上是南宋之初从江西迁到浙江嘉善魏塘的,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迁苏州吴江南麻村,再迁西蒙港。徐灵胎的祖父徐25岁时,始迁居吴江县城的西门下塘。康熙十八年(1679),43岁的徐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至京都入史馆参与纂修明史,官职相当于地方上的七品官。

徐灵胎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生于吴江县松陵镇西门下塘之毓瑞堂。他的父亲徐养浩,号莼江,又字直方,字养洁,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句。徐养浩16岁随父徐进京,后被选拔进国子监读书,肄业,为国子生。“国子生”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子,一般是皇亲国戚王公重臣之子弟,除此之外,就是民间极端俊异者。徐养浩在当时也算个后起之秀,国家栋梁之材。

徐灵胎从小聪明过人,20岁考中秀才。他探研易理,好读黄老与阴符家言,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句卒、嬴越之法,无不通究。仅道情一项,就有道情曲词《乐府传声》《洄溪道情》等书传世,与当时“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齐名天下,有“南有板桥,北有灵胎”的说法(后裔口述)。因家中三个弟弟患病而亡,老父悲悼而病,需要长年服药。灵胎在为父亲遍请名医,经常配药的过程中,渐渐对医理产生兴趣。家中所有医书他朝夕翻看,久而久之就了解了医道,他还广求博采,通了医理。从此他立志替人治病。经他看的病人“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因此他的名声日隆。

据《石湖志》记载,他医术高明,宅心仁厚,为贫困百姓义诊施药,声誉远播。有一年瘟疫流行,日死数人,群心惶惶不可终日。他拟出一张预防瘟疫的草头方,以既普通又价廉的药材,推广附近村民服用,以致越溪一带竟抵御了瘟疫的侵袭。当地人对他很感激,尊称其为“阿爹”(苏州话为长者、祖父、爷爷)。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九月,大学士蒋溥病,请徐灵胎进京诊治,68岁的徐灵胎生病,没有立即成行。次年正月,皇上下旨命其赴京,并由抚军陈公护送到京城,徐灵胎一路上病体渐渐好转。乾隆帝以其诚实、学问又优,留他在太医院供职,并请他入宫为太后治病。徐灵胎将太后的病治好了,乾隆皇帝大悦,赞道:“博学多才绍炎黄,良师大儒入朝纲。”

在京期间,徐灵胎前后六次为皇室治病,多次奉旨替大臣贵人治病,忙得不可开交。给皇家看病,都是以跪膝作步进偏殿,切脉叫请脉,出殿背脊不能朝皇上,而是只能跪着倒退出殿,万一跌下就是对皇上不忠,不忠就是欺君之罪,甚至是招满门抄斩。于是徐灵胎请刑部尚书秦蕙田转奏皇上,说他年老体弱,不能再为朝廷效力。次年五月初四,乾隆允徐灵胎回归故里。

载誉归里的徐灵胎厌倦应酬,向往有一个清静的地方著书立说。他寻访到当时属吴江管辖、今属吴中越溪境内的画眉泉,觉得环境幽雅,就筑室其间,并取名为“洄溪草堂”“半松书屋”,过起隐居生活。据《画眉泉记》称:“缘此泉离姑苏台只二里,吴王游览于此,尝取水应宫中之用,此泉之所以得名画眉泉也。”相传吴王夫差携西施避暑姑苏台,闻知附近山中有一泓清泉,晶莹明澈,西施取此洁净之泉水,梳妆画眉,并供宫中美人梳洗,施黛描眉,后人遂称此泉为画眉泉。

袁枚听说徐灵胎隐居在洄溪草堂,先后于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两次到画眉泉见他。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提到了画眉泉之胜:“先生隐于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纷铺。登楼则太湖奇峰,鳞而罗列,如儿孙拱侍状。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可见这里的环境是多么的优美。

《徐氏医书八种》

徐灵胎在此孜孜研求,取古人之智慧,集自身的经验,先后成书十余种。如《内经诠释》《医学抉微》《兰台轨范》《药性本义》等。他还写下《画泉眉记》,记述当时画眉泉的情景,文雅约而义简赅。他逝世后,这些文章由他儿子榆村收藏,于嘉庆二年(1797)请叶逢金根据记忆中的情形绘成了《画眉泉图》。这些徐灵胎的手迹和图画,现均保存在上海医史博物馆。

有一年,苏州地区发生了瘟疫,来势汹汹,迅速扩散,城乡百姓大批病倒。原来,上一年发生了海啸,近海数万名流民死在苏州,大量尸体埋在山脚下,等到第二年夏天来到的时候,暑热蒸发,把湿腐之气蒸腾上来,人只要被熏到就很容易生病。重者不治而亡,因此死者数千人。

官府虽组织许多医生施药救治,却收效甚微。隐居在画眉泉的徐灵胎得知官府未找到对症之药,疫病仍在不断扩散,急得夜不能寐。他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研制提炼出一种特效药丸,内含清凉芳烈药物,如鲜菖蒲、泽兰叶、薄荷、青蒿、芦根、茅根等。

仿徐灵胎故居复建的洄溪草堂

当时,徐灵胎是从吴江来隐居的,他担心官府不了解他,没人相信他,不肯推介他的药丸,误了除瘟疫救人的大事,苦苦思索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画眉泉附近有座城皇山,山上有座道院,老百姓遇到灾难都到道院里求仙。他平时信道,自号“洄溪道人”,城皇山道院是他常去之地,这次为了救百姓,他带着自制药丸,干脆在道院住了下来,一住就四天,到了农历十月十八日城皇山庙会这天,四乡的信徒涌入道院进香。徐灵胎向信众宣布说:“天快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纯阳仙师,他告诉我,今日云游到了城皇山上,见百姓遭受瘟疫的灾难,十分不忍心,欲借着我的手救治病人。纯阳仙师说完了,就把葫芦里的药丸倒在我的床上,并告诉了药方。我顿时就惊醒了,一看床上果然有一堆药丸。乡亲们哪个想要,我免费给你们。”信徒们一听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仙药,便纷纷讨要,徐灵胎带上山的几百颗药丸一转眼就散完了。

讨到“仙药”的乡民们回到家中,让病人服下药丸,很快药到病除。徐灵胎的名声一下子传了出去。传到官府耳中,官府不敢怠慢,立即将徐灵胎请去,按照他的方子,命全城的大小药铺连夜生产药丸,分送百姓服用,很快控制瘟疫。徐灵胎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皇帝因中贵人有病,第二次征召徐灵胎到京师。年已79岁的徐灵胎当时正卧病在床,他认为自己身体已衰,如进京,不一定能活着回家,但地方官员上门促他进京,“巡抚司道,到门速驾”,只能强起进京,随行还带着棺材以防不测。直到腊月初一才抵达京城。抵京的第三天,徐灵胎就去世了。临终前叮嘱儿子:“徐门后代永不做御医,愿为民医。”又作了一幅墓前的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皇上深表哀惜,赠儒林郎,赐金归葬。袁枚《徐灵胎先生传》这样记载:“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先生已有七十九岁,自知衰矣,未必生还,乃率其子爔载楄柎以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天子惋惜之,赐帑金,命爔扶榇以归。”

第二年十月,葬于吴中越溪画眉泉附近的黄字圩,并添建了亭子。然而徐家连年不利,家人以其墓地地势低洼,遂重新择地,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葬到吴江大境字圩新阡,即今吴江区江陵街道凌益村外乌金浜畔。1984年,吴江县重建牌坊,加高封土,墓地扩为2亩,四周植树,有四柱三门牌坊,横额“名世鸿儒”。墓联之一即徐灵胎自撰的“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二是“书传四海万季利济在人间,魂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

徐灵胎在画眉泉住了十年,他在这里救治百姓,虽然他的坟迁走了,但这里的百姓仍然深深怀念着他。纯朴的越溪百姓为他建祠,其祠就成了城皇庙里的一处供奉地,此山亦称为“城皇山”。这里香火一直十分兴旺。当地人还将他和夫人的像一起放在刻龙贴金的精美神龛案内,龛前案上摆上鲜花。神像旁边还有“王阿爹”,是一组三尊神像,中为一戴六合帽(俗称瓜皮帽)的青年人坐像,即为王阿爹,左右分坐着其父母神像,王阿爹神像前还放一药箱。庙里人说,王阿爹主要是采药的,那么,这里既有医神,又有药神,两旁还有衙役打扮的彩塑像,其中有一还手拉着一匹马,好像时刻准备着陪神医出诊似的。

(作者简介:顾小平,苏州人,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苏州星影光亮文艺工作室主任,苏州市影视创作研究中心会员。)

(编辑:顾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