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词中老杜周邦彦在苏诗词创作及行迹考述

2024-11-25    刘 奇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曾出任溧水知县,在江苏大地上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周邦彦在诗词创作方面造诣颇深,其作品多描写闺情、羁旅,也涉及咏梅、咏柳、咏雪、咏梨花等咏物之作。章法结构缜密,集婉约词之大成,为格律词派所宗。谈词论道者,大都称赞其妙解音律,擅长审定古音古调,能自度曲,最合于乐,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性。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概括得非常准确,即“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其在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虽然他常常引用,更准确地说是化用前人的诗句、句式或典故,但却能做到不违和,巧夺天工,有鬼斧神工之妙,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此评价道:“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后世对他评价颇高,陈振孙称其“词人之甲乙也”,王国维认为“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唐圭璋称“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这都是比较高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

周邦彦一生创作了很多影响较大的诗词,辑有《清真居士集》,但已经佚失,现仅存《片玉集》,另《全宋词》中辑录有其180余首诗词。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周邦彦出生于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庄子·人间世》中有云“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周邦彦字美成,大概来源于此。《宋史》说他“疏隽少检”,年少时不知检点,时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不被邻里推重。但好在他读书勤奋,再加上天资聪慧,“博涉百家之书”,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邦彦的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充满了坎坷与惊奇。元丰二年(1079),24岁的周邦彦“以布衣西上”,进入国都开封,成为太学生。元丰六年(1083),也就是在熙宁变法结束的前两年,周邦彦撰写并进献7000多字歌颂新法的《汴都赋》,得到宋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负责掌管太学的政令和教课。周邦彦也因此名动天下。两年后,随着神宗的去世,周邦彦游走在新旧党争旋涡的边缘,也开启了他坎坷的仕途,羁旅漂泊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宋哲宗即位后,周邦彦又做了两年太学正,就被迁往京外,任泸州教授。元祐五年(1090),赴荆州,亦担任教授之类的职务。元祐八年(1093)至绍圣二年(1095),担任溧水知县。元符元年(1098),担任秘书省正字,作《重进汴都赋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告假南归,客居睦州(今浙江建德)。1102年,宋徽宗改元“崇宁”,周邦彦又担任了2年的校书郎。后又担任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等中央官职,也不乏外迁知隆德军府(今山西长治)、明州(今浙江鄞县)、真定府(今河北石家庄)、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可谓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甚是艰辛。

溧水,因水而得名,隋朝时始置县,北宋时隶属江宁府(治所在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负山带郭,四周江河溪涧湖沼遍布,物产丰富,人烟稠集。

北宋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到溧水就任知县。《景定建康志》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元祐八年二月(周邦彦)到任。何愈,绍圣三年(1096)三月到任。”巧合的是,根据〔光绪〕《溧水县志》记载,周邦彦的叔父周邠也曾在元丰四年四月至元丰六年九月作过两年的溧水知县。在任期间“赋税外秋毫无扰于民”,“节俭爱民,民德之”,是一位有作为并且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

3年知县任上,周邦彦能行善政,才力胜任、游刃有余,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嘉庆〕《江宁府志》、〔光绪〕《溧水县志》中均有所载,称其“雅娴于文词,一时称为才吏”“在县作萧闲堂、插竹亭,题名记及他什甚富而不妨于政”。《清真集》“序”中,溧水后任县令强焕称赞其“待制周公,元祐癸酉春中为邑长于斯,其政敬简,民到于今称之者,固有余爱。而其尤可称者,于拨烦治剧之中,不妨舒啸。一觞一咏,句中有眼。脍炙人口者,又有余声,声洋洋乎在耳,其政有不亡者存。余慕周公之才名,有年于兹,不谓于八十余载之后,踵公旧踪,既喜而且愧。故自到任以来,访其政事,于所治后圃得其遗政,有亭曰姑射,有堂曰萧闲,皆取神仙中事,揭而名之,可以想象其襟抱之不凡。而又睹新绿之池,隔浦之莲,依然在目”。可以看出,强焕对周邦彦钦敬有加,不论是诗文,还是政事,都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一方面,周邦彦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倡导教育,做了不少泽被后世的事迹;另一方面,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既来之则安之,留下了不少佳作。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内现存一座名为“插竹亭”的楼阁。相传,溧水城东有一个俞姓大户人家,在当地非常有名望。溧水的大小官员,为了交好俞家,到任后都会去拜访,周邦彦也不例外。俞府庭院幽深,花树相间,错落有致。在交谈中,俞氏当家人向周邦彦讲述了府上的一件异事。在俞氏花园里,为了预防栽种的花被风吹倒,他们砍了一些竹枝插在花的旁边。没想到的是,这些小竹枝竟然都活了下来。竹子是坚韧不拔、高雅纯洁的象征,历来受文人墨客所青睐。听到此处,周邦彦直呼:“竹能无根而苞,其祥又可知矣。”后来,俞氏按照周邦彦的建议,在花园中修建了一座亭子,称作“插竹亭”,周邦彦还亲自为其题写匾额。

周邦彦在江苏的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溧水任职期间,此时周邦彦大致在38至40岁之间,思想和诗词创作均处于成熟和定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些也成为其代表作。这期间创作了诗词30首左右,影响比较大的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隔浦莲·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等。

无想山位于溧水城南,是宁镇山脉的余脉。据传,南唐政治家韩熙载到溧水时,见此处风景绮丽、山峦叠嶂、风水绝佳,便置地筑台住了下来。有一次,韩熙载看到山中寺庙,遂联想到佛教的“无我之念”,便将此山命名为“无想山”。

到溧水的第一年,周邦彦登无想山消暑,联想到自己多年漂泊颠沛,不免惆怅万千,创作了《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首词是周邦彦抒情词的代表作之一,综合运用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诸人的诗句经典,结合真景真情,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沉郁顿挫,别具情味。

溧水县是江宁府的属县,与金陵古城毗邻。周邦彦3年任职期间,常去金陵,在那里写下了诸多名篇。其咏史之作《西河·金陵怀古》,便是其中之一: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用南朝齐谢朓《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开篇,先写金陵的山川形胜,再化用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咏怀古迹,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唐圭璋先生称这首词“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堪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媲美。

古台城,是六朝时建康宫的别称,位于玄武湖南岸,大致在今天鸡鸣寺和武庙闸一带。初为孙权所建的太初宫,经过历代改造修缮,是六朝时期中央政府所在地。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攻陷建康,古台城连同建康一起被毁。

担任溧水知县期间,周邦彦来到台城访古寻幽,创作了《齐天乐·秋思》: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词牌名“台城路”就来自于周邦彦的这首词。该词化用白居易、孟郊、韩偓、贾岛等人诗句,将迟暮之悲、羁旅之愁与故人之情融合在一起,尽显沉郁苍凉,笔力不凡、别具一格。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评论此词时说道,“只起二句便觉黯然销魂”,实属清真词的上乘之作。

绍圣三年(1096),周邦彦秩满回京,途经金陵,见到范蠡所筑的越台,一片荒颓,又创作了《越台曲》。

宣和二年(1120),周邦彦被任命为鸿庆宫提举。鸿庆宫,原名圣祖殿,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建的赵家宗庙。鸿庆宫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此“南京”并非现在的南京市,而是指宋代的应天府。鸿庆宫于国于家都非常重要,因此对任此职位的人要求也比较高,要么是皇族,要么是德高望重之人,比如赵令稼是宋徽宗的堂兄弟,范纯礼曾做过宰相。再如书法家米芾、博士游酢、龙图阁待制陆蕴、文学家晁补之等都先后担任过鸿庆宫提举。次年,周邦彦赴鸿庆宫就任,不久后病逝,享年66岁。

(作者简介:刘奇,淮阴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淮安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