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左宗棠的江苏印记:水利、盐务与洋务的革新之路

2025-04-27    

左宗棠(1812—1885),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881年10月,左宗棠被清政府任命为两江总督,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的治理经验,是其一生政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心怀爱民之情,满腔强国之志,以古稀之龄,踏遍江苏的大江南北,在水利、盐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水利当先求利民


1881年10月,左宗棠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来年2月,左宗棠抵达南京,两天后即“接篆视事”,视察中,面对各地的破败景象,左宗棠指出:“江苏治内之策,尤莫急于水利”。他认为兴修水利,可以安定地方,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把治水事业作为利民之要。


IMG_258

左宗棠楷书七言联。来源/故宫博物院


治水当以治淮为先。左宗棠视事后,在奏稿中说道:“窃维江南要政,以水利为急。水利兴,则农田稔;农田稔,则民食足。”他亲率幕僚考察各地水情,重点治理为害已久的淮河。他认为治淮的根本方法在于恢复淮河入海故道,从云梯关入海,但囿于经费支绌,须先治标后治本。


1882年春,他下令“兴修运河东西两岸堤工,疏下河各州县支河,以资引溉,兼筑邵伯对岸纤道利运”。由此,开始疏浚淮河地区河道,继而修筑堤坝。经过约一年时间的施工,相继加固了周家庄、六安闸、铁牛湾等处堤坝,又在宝应、泗水、永安、高邮、甘江五地修建运河堤坝。到1883年5月,扬州府辖地的运河堤工全部完成。当年,伏秋大汛,农田无患。在此基础上,左宗棠决定彻底根治淮河。


1883年10月,左宗棠第三次巡视淮安清江浦,“行视运河堤工,议大举复淮”。然而,由于积劳成疾,左宗棠近乎失明,不得不上疏请辞两江总督之职。


IMG_259

▲赤山湖湿地。据《南京水利志》等书所记,光绪八年十月,左宗棠在亲自踏勘后,历时一年四个月,将淤塞的新旧水道逐段疏通


除了整治淮河,江苏地区其他河道水害也都得到了有效治理。用“裁弯取直”的方法解决了滁河对六合和浦口地区的威胁;在句容县修筑赤山湖圩坝,疏浚河道,解决了赤山湖泛滥问题;修复范公堤,有效预防了海潮对苏北沿海各盐场的侵袭。1883年,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农田水利一气呵成,……支干相承,上流下接,帅水之智,用士卒之力,瞬息改观也。”在他看来,经过疏通改造,主要水系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联通关系,实现了江苏地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据记载,在1883年,新修的江苏水利工程承受住了洪水的严峻考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秋季,山东、浙江的粮食商人纷纷到江苏收购粮食,这是江苏兴建水利以兴农业的直接体现。


整顿盐务以富民


两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地区之一,盐务向来发达。太平天国起义后,交通阻断,淮盐销路锐减,盐业萎缩。“江淮财富以盐课为大宗”,左宗棠上任后,立即改革盐政,振兴盐务以带动经济发展,利国富民。


IMG_261


讲求盐质,裁减杂费。淮盐分淮南、淮北两种:淮北盐借用风力晒盐,“色白而味佳”;淮南盐用锅引火煮盐,“色黯而味微涩”。川盐、粤盐与淮北盐相近,并以成本低、质量高夺取淮南盐销地。因此,左宗棠倡导改进淮南煮盐办法,加重水淋过滤,提升盐质,增强商品竞争力。左宗棠认为,“盐务本腥膻之场”,杂税陋规层出不穷。他为此规定:除善举有益地方,准随时酌议增加外,“应裁者裁,应减者减,逐加厘定备案,嗣后不准别立名色违章取巧”。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裁减不合理杂税,降低成本,提升了淮盐的市场竞争力。


IMG_262

人工运盐


加强缉私,扩大市场。左宗棠在任时,淮盐市场萎缩,川盐、粤盐借岸行销超出范围,浙盐用船驶入长江,境内私盐猖獗,严重阻滞淮盐销路,“行盐之要,首在缉私”,为此,左宗棠“先清外来及本境官私隐患,以清其源”,并派亲军驻川、鄂交界引地巡缉。另外,为了扩大市场,获取盐商信任,左宗棠采取“官运导其先”的措施,即通过官方带头运输销售食盐来引导市场。先是选定运输地点与数量,挑选人员带领运输5000引(引是古代盐的计量单位)的盐运往湖北荆州,利用当地的销售渠道来进行销售。然后规划运输路线,从螺山、监利逐渐进入荆州地区进行试销。这是为了逐步打开市场,降低风险,先进行的试探性销售。在成本与销售管理上,所有领运盐的成本以及销售的价格,都以普通商贩一样的方式来办理,保证官运盐在市场上的运作和普通盐商的经营模式一致,不搞特殊化,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新旧商贩看到这种官运盐的模式势在必行,而且运作规范、公平,前景看好,“于是领票认引者纷纷而来”,纷纷前来领取盐票、认引,参与到盐的运输和销售中来。由于治盐举措得当,淮盐销路日有起色,盐赋收入大大增加。


兴办洋务图自强


左宗棠不仅重视农业,以农业发展为本,而且积极兴办洋务事业。在江苏期间,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IMG_264


创办徐州第一家近代化煤矿。煤铁矿是近代工业的基础,兴办洋务事业与之息息相关。为此,左宗棠对徐州一带的地质矿产资源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求徐州地方官员将地方府志、山川建制、古迹各考、有关铁冶,分别整理摘录;另一方面饬令候选知府胡恩燮延聘英籍矿师巴尔到徐州实地考察,多方证明“煤铁均堪开采”,于是果断决定在徐州兴办近代新式煤矿。左宗棠明确支持“商办”,支持私人投资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他委任胡恩燮为徐州矿总办,组织纯私人性质的商业股份公司。相比于同时期开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左宗棠此举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IMG_265

1912年贾汪煤矿公司开凿的三号井


修建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1868年起,中外轮船公司在南京通航,但清政府禁止在南京设立码头,轮船无法停靠,上下客均需小船接驳。为了便民利民,左宗棠决定修建轮船码头。他命轮船招商局从芜湖抽调一艘能充当浮动码头的趸船停泊在下关江边,然后修建木桥连接趸船和江岸。左宗棠在趸船上设立栈房,免费供旅客住宿休息,这种便利只针对乘坐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的乘客,乘坐外商轮船者不得享,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IMG_266


架设江苏联通外省市的电报线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开始阴谋夺取中国沿海和内陆的电报线路架设权,左宗棠一方面进行外交交涉,阻止各国非法架设电报线路,另一方面积极倡议本国自主架设电报线路。1883年,左宗棠风闻西方电报公司酝酿沿长江水下架设上海到汉口的电报线路,立即奏请清政府:“洋商既有添设长江水线之议,应由中国先行设立陆线,杜其狡谋。”并建议所有经费由商人自筹,支持采用商办模式。而后,左宗棠派遣江苏候补道王之春等人会同电报总局总办盛宣怀架设南京到武汉的电报线路,全线长达1600里左右,于1884年竣工。这是江苏地区继津沪线、宁镇线后的第三条重要电报线路。


来源:“群众杂志”公众号原载《群众》杂志2025年第6期,原标题《左宗棠兴利江苏事》

作者:王秋爽(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