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苏:大书生王世贞
王世贞,江苏太仓人,为明代后期的文化名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粉丝”无数,为天下读书人所追慕。
一、出身名门 天资卓绝
明代南直隶有一个太仓小城,隶属苏州府。离太仓城不远,有一个四牌楼小镇,住着一户远近闻名的王姓大家族。平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王家,在嘉靖十七年(1538)春夏之交的一天,突然变得安静了,整个宅中气氛非常地压抑。
原来,这一天王氏家族第二房主人王忬参加会试落榜后从北京返回到家中。在明朝,落第很常见,但这还是对他本人和家庭带来了影响。王忬在太仓颇有名望,他一直督促自己的长子王世贞一心向学,而且只允许王世贞读对科举考试有用的“圣贤书”。
在父亲会试落榜的阴影中,王世贞度过了闷闷不乐的三年,他只能天天捧读“四书五经”,难得离开书房半步。
三年后,嘉靖二十年(1541),王忬终于考中进士,全家沉浸在金榜题名的欢庆气氛之中,王世贞在高兴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实际上,王世贞的祖父王倬登科进士后历任多地知县、监察御史等,后又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其留下的功名和产业足以使子孙生计无忧。王世贞自己也说,他少年时代“出无步趋,日享再肉”。王世贞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是对司马迁的《史记》如痴如醉,被李白、杜甫诗词所吸引。他尤其爱读王阳明的书,废寝忘食,日夜难舍。相比之下,读四书五经简直就是对他的折磨。但是,为了父亲的期待与家族的荣耀,他还是要读,少年天性被慢慢地磨平。
但王世贞的惊世绝才难以被遮掩。他六七岁就读家里的藏书至数十万言。一次到乡贤陆粲家里作客,这位进士出身的戏曲家一见到王世贞,就说他“非凡儿也”!十五岁那年,远从绍兴聘请的名师骆居敬,让王世贞以“漠”字咏宝刀,王世贞随口而出“少年醉卧洛阳街,将军血战黄沙漠”之句。骆居敬对王忬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让王世贞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走科举之路。所以,王忬一方面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对长子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严厉管束,不准王世贞驰心旁骛。王世贞后来曾回忆说自己“畏家严”,对喜欢的诗词歌赋“不敢染指”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王世贞考中秀才,成为太仓州州学附生。王世贞与母亲一道上京师与父亲团聚。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王世贞十八岁,赴应天府乡试,以《易经》中应天府乡试第五十八名,是南直隶录取的一百三十五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王世贞一举成名了,这让王忬看到了希望,而此时的王世贞想的还是诗词歌赋,他并没有想到如何做官。
王世贞未来的路似乎已经定好。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冥冥中好像有一只命运之手做出了安排。次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正处人生得意之时的王世贞在“春闱”会试中戏剧性地落榜,回到太仓。落第后的王世贞,一改以往不思科举的想法,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回到家后潜心苦读,集聚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二、金榜题名 官场浮沉
嘉靖二十六年,王世贞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他的女儿刚出生一年,他行前恋恋不舍,“此夜不忍旦”,走出房门又“回看小弱女”,他提醒自己“莫挥分手泪”!这一次,王世贞似乎胜券在握,进考棚前的清明节,还约了几个朋友到北京西郊踏青游玩放松心情。果然,二十二岁的王世贞金榜题名!
王世贞尽情享受这成功的喜悦与轻松时光,据时人记载:“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王世贞豪爽而温和,喜欢交际,出手也很大方,是同年中活跃人物。这一年,该科同年进士花销一百两银子已经是很奢侈了,而王世贞的花销却是三百两,那时一座园林豪宅造价才二百两,可见他的喜乐之情。
在新科进士的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中,王世贞被他的老师王材找去了。王材是江西抚州黎川县人,与王世贞的父亲是同年,也是王世贞的阅卷官。按当时规矩,王世贞要称他为“座主”。王材为王世贞指点出一条明路,那就是“馆选”。
所谓“馆选”,是从新科进士中选拔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三个年头,也就是俗称的“点翰林”。庶吉士简称为庶常,虽不是直接做官,但可成为重要的“后备官员”,随时可以被调用。“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庶吉士有“储相”之称。
对于入翰林,王世贞当然不可能不动心,至少是不排斥的。但是,明朝的“馆选”能不能被录取,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名次、年龄、地域、外表、名气,等等。王材虽能推荐,但还是提醒自己的门生“馆选”中有无人脉很重要,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王世贞耻于干谒,最后拒绝了“馆选”。
自此之后,王世贞的仕宦生涯徐徐展开,他曾先后任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郎中,青州兵备副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又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等。王世贞为人豪放耿直,极富正义感,处处与权相严嵩作对,引起后者极大痛恨。父亲王忬失守滦河,被严嵩诬陷,判了死罪,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为了解救父亲,顾不得与严嵩的仇隙,“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见如此,“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二人悲痛欲绝,扶柩归乡,后终于为父亲平反昭雪。王世贞重新出仕后又与张居正不合,被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张居正去世后,王世贞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后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
三、独主文坛 书生典范
王世贞的43年官宦生涯中,实际任职不足22年,他在历史上宦名并不显,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是他来自民间的称号——“明朝大书生”。
书生,泛指读书人。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中说:“阁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这是对书生的正面描述。其实书生一词,也有着不识时务的含义。书生是有个性的,是注重人格尊严的读书人。而大书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读书人的代表、读书人的典范了。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评王世贞曰:“弇州王先生巍然崛起东海之上,以一人奄古今制作而有之。先生灵异夙根,神颖天发,环质绝抱,八斗五车,眇不足言。弱冠登朝,横行坫坛,首建旗鼓,华夏耳目固已一新。”
王世贞爱好诗文,在京城加入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对明代“前七子”尤为推崇。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为“后七子”,相互之间交游甚密。王世懋在《贺天目徐大夫子与转左方伯序》中说:“嘉靖时,海内稍驰骛于晋江、毗陵之文,而诗或为台阁也者,学或为理窟也者。于鳞始以其学力振之,诸君子坚意倡和,迈往横厉,齿利气强,意不能无傲睨。”这段话基本上概括了唐宋派的衰落和“后七子”的兴起。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吸引了无数士大夫、山人、骚人墨客、和尚、道士出入其门下。
王世贞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其所著《艺苑卮言》里。虽然他并未脱离“前七子”的影响,仍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学问淹博,持论并不似李攀龙那样偏激,故时露卓见。他虽然十分强调以格调为中心,但也认识到“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将创作者的才思与作品的格调密切联系起来,看到了才思生格调、格调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实为李梦阳、李攀龙等人所未发。
到了晚年,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更有一些显著变化。他自悔40岁前所作的《艺苑卮言》,并悟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守诗选序》)的道理,还称赏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也觉察到复古的流弊,标志着统治明代中期一百余年的复古思潮已濒临绝境。
从王世贞《乐府变》的序言来看,他主张创作要继承《国风》批判现实精神,诗歌要不避禁纲,批评时事,以成一代“信史”。所以他的诗歌有不少感时伤世的政治诗,现实感较为强烈。《乐府变》十九首其九《钧州变》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在浓墨铺叙了严嵩父子横行不法,造成“不复问诏书,但取相公旨”的局面之后,谴责了他们“负国”的累累罪行,义正词严,气势磅礴。《乐府变》十章其九《太保歌》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写了陆炳生前“一言忤太保,中堂生荆棘”的嚣张气焰和死后“金宝尽流离”“妻子尽逐故郡,兄弟作长流”等凄凉景象,寄寓了诗人无限感慨。王世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势力有所抨击,还对君王进行了旁敲侧击的嘲讽。如《正德宫词》,对沉湎酒色的武宗有所讽喻。
王世贞善书,但书名不显。他的书法作品有行书《赠王十岳诗卷》、行书《乐府词》、行书《求志园记》、行书《柳公权兰亭诗》、行书《弇州山人尺牍》等。明人詹景凤说:“王世贞虽不以字名,顾吴中诸书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可以看出,王世贞是卓有建树的书画评论家。他著有《王氏书苑》《画苑》《弇州山人题跋》《弇州墨刻跋》《三吴楷法跋》等。王世贞对黄庭坚和怀素的书法特点都有较为准确的评价。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33之《淳化阁帖十跋》中,王世贞说:“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赝者、临摹者,三四刻石,犹足压倒余子。诗一涉建安、文一涉西京,便是无尘世风,吾于书亦云。”在跋黄庭坚《浣花溪图引卷》中评道:“杜老《浣花溪图引》也。歌词力欲求奇,然是公最合作语。书笔横逸疏荡,比素师饶姿态,亦稍平易可识。而结法之密,腕力之劲,波险神奇,似小不及也……”明人有曰:“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
王世贞著作等身,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含《艺苑卮言》8卷(另附录4卷);《弇州山人续稿》207卷;《弇山堂别集》100卷;《读书后》8卷。除此之外,他对史料编修、人物传记也有极大贡献,如其所撰《觚不觚录》是一部制度专书,《嘉靖以来首辅传》系统记载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首辅事迹,《皇明奇事述》记载明代的奇闻异事与典章制度异同,皆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王世贞诗文皆能,且开明代小品文之先声。他的游记散文风格灵动,把景物写得气象万千。其代表作有《游云门山记》《游张公洞记》《游泰山记》《游牛首诸山记》,等等。其中《游泰山记》尤为精彩,堪称游记散文中的精品之作。王世贞的写人散文也很优秀,如写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寿戚大将军序》,赞扬了他卓越军事才能与体恤军民的仁爱之心,《沈青霞墓志》则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志士形象,《于谦传》热情地讴歌了抵抗瓦剌入侵的英雄于谦。他的散文一出现便掀起了一股清新之风,读起来顺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王世贞“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并说他“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都列肆,百货具陈”,称赞他的成就远高出“后七子”其他成员。
王世贞对戏曲艺术也多有涉猎,他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如他在《艺苑卮言》的附录(后人摘出题曰《曲藻》)中所评,“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处,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由此出发,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称赏《荆钗记》,因为它“近俗而时动人”;他批评《香囊记》,因为它“近雅而不动人”。这是他戏曲观的精华处。他还自创戏曲《鸣凤记》,是明代首部以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戏曲作品。
书越读越多,自然就会成为藏书者,王世贞以书为伴,成为著名的藏书家。王世贞家里藏有《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超过3000卷,均为宋本精椠。家有别墅“弇山园”,自称“园之中为山者三,为岭者一,为佛阁者二,为楼者五,为堂者三,为书室者四”。于园后建“小酉馆”,明学者胡应麟记其“王长公(世贞)小酉馆……藏书凡三万卷,二典不与”。家设有专人管理书楼,管理人非常熟悉藏书布局,史称“能解公意,公欲取某书、某卷、某页,一脱声即检出待用”。藏书印有“贞元”“抚治郧阳等处关防”“天弢居士”“伯雅”“有明王氏图书之印”“汉晋唐斋”“元美氏”等。
作为明代高官的王世贞,已经被历史的尘埃封存。但是作为一代文化巨匠、文学大师的他,以书为命,以文立身,最终在青灯黄卷中完成了自我生命的升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藏书为用,读书明理”的文人典范,值得被当代人重新认识。
(作者简介:顾苏,本名顾小平,三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范小青与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栏目编辑:计欣然
- 上一篇:常熟史志 | 蒋廷锡究竟是不是南沙乡人?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