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常州史志 | 董亦湘的不平凡人生

2025-10-29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桥董家旦村,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碑名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董亦湘的家乡所在地,董亦湘是一位从商务印书馆编辑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革命活动家。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物之一,在中共早期的革命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革命实践活动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农家走出的革命青年


1896年,董亦湘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勤奋好学,13岁进入雪堰桥有名的殷彦洵私塾读书。他每年都会利用闲暇时间,赶到40多公里以外的武进县城


买书,拿到书就聚精会神地看,饿了就吃点干粮继续看。


1915年,董亦湘在家乡开办私塾,教学严谨,深受学生好评。1918年秋,在恩师殷彦洵的介绍下,他前往上海,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字典部的一名助理编辑,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IMG_256

1924年,董亦湘(后排右2)和同事欢送商务印书馆部分同仁赴法国勤工俭学


商务印书馆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一步激发了董亦湘的爱国热情,也激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往。当时公开出版的关于马列主义的中文书籍很少,董亦湘开始自学英文和俄文,借助词典直接研读外文版的马列著作。1921年4月,董亦湘经沈雁冰(茅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在中共一大前就已加入中共早期组织的几十名党员之一。从此,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一面孜孜不倦地研究革命理论,一面坚持投身革命实践工作。


1922年5月1日,董亦湘和沈雁冰、徐梅坤等共产党员在上海北四川路尚贤堂附近组织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群众集会,向与会群众宣传“五一节”的由来及意义,这是董亦湘参加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的开始。


唯物史观的引介与传播


董亦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在上海大学社会系讲授社会发展史课程,亲自编写的《社会发展史讲义》被上海多所大学采用,成为通用教材。


1923年7月9日,中共上海地方执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在上海的40多位党员组成4个党小组。商务印书馆党小组共有党员13人,董亦湘被推选为党小组组长。


董亦湘还曾在陈独秀指导下翻译了德国社会主义活动家考茨基的《伦理与唯物史观》一书,于1927年3月由“教育研究社”公开出版。他先后发表《唯物史观》《人生哲学》等长篇演讲,宣传马列主义。


董亦湘编译的《伦理与唯物史观》

培养革命中坚力量


在商务印书馆党小组组长和支部书记任内,董亦湘致力于发展充实党的组织,先后吸收陈云、张闻天、杨贤江、恽雨棠、孙冶方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受中共上海地委派遣,董亦湘到无锡指导当地党团组织筹建工作。他介绍薛萼果(孙冶方)等青年学生由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随即建立了无锡党小组,很快又改为无锡党支部。从此,无锡的工人、青年和学生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董亦湘还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开展活动,宣传革命道理,传播进步思想,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领导五卅运动与罢工斗争


1925年5月初,商务印书馆中共小组改为中共商务印书馆支部,董亦湘继续担任支部书记。


五卅惨案发生后,董亦湘积极奔走,进行组织联络,于5月30日当晚领导商务印书馆的党团员和职工积极分子参加上海总工会在北河南路总商会召开的大会。会后,他又组织商务工人成立宣传队到马路上去演讲,布置美术组的人画漫画到大街上去张贴,极大地激发了上海民众参与三罢斗争的爱国热情。6月4日,董亦湘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工救国同志会,召集筹备会议并发表宣言,组织演讲团,动员和组织上海全市教职员工与学生团结起来,积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董亦湘在《申报》上唯一一篇以笔名“桐”发表的一篇文章。《社会杂评》


8月,董亦湘等发动和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3000多人开展罢工斗争,要求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经过斗争,资方被迫接受提高工人工资等要求,并承认了工会组织的合法地位。


坚持真理而遭受迫害


1925年10月,董亦湘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在苏联期间,董亦湘不惧王明、康生等人的诬陷,始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1933年初,联共中央调他到苏联远东地区任军区党的全权代表。1937年苏联清党时,联共当局听信谗言,将董亦湘逮捕入狱。1939年5月19日,他含冤去世,年仅43岁。


1959年1月,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和远东军事法院为董亦湘“无罪结案”“恢复声誉”。1984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董亦湘平反,定为革命烈士。1987年3月,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董亦湘为革命烈士。根据2019年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烈士评定需符合“在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中英勇牺牲”等条件。董亦湘为中国革命和人类进步事业牺牲,完全符合这些规定。


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室到苏联伯力的监狱,这位革命者用生命践行了刻在笔筒上的誓言——“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他积极创立理论、指导宣传,主动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予以广泛传播,指导了中共早期革命的快速发展。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最新编纂出版的《伟大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是这样创立的》采用了考证资料,认定了董亦湘的入党时间,并进一步明确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他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培养的革命人才、他参与领导的工人运动,都已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


1987年,董亦湘家乡建立了烈士纪念碑,陈云亲题碑名。2023年清明节前夕,董亦湘纪念碑修缮出新,其1921年4月加入中共早期组织的史实铭刻在内。董亦湘纪念碑前,鲜花长年不断,当地党员群众纷纷前往瞻仰和祭扫,用鲜花传递着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哀悼。


作者系常州市名人研究会董亦湘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周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