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吕霞:从战火逃难少女到汉英词典奠基人,她用一生写就 “外语报国” 传奇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一位年近百岁的离休老人吕霞老师,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她的弟弟吕敏,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吕霞,1928年出生于江苏丹阳,194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外国语学校”。 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启动后,被选拔前往朝鲜任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秘书处秘书。1953年,她进入外交部情报司,成为外交战线的“隐形战士”。从朝鲜战场的“文仗”到词典编纂的“字斟句酌”,她始终以笔尖守护家国尊严,用一生诠释了个人命运与家国同频的深刻内涵。
一、儿时逃难:在颠沛中读懂 “落后就会受欺侮”
在丹阳老家,吕氏家族英才辈出,诞生了三位杰出大师: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著名佛学大师吕澂和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吕叔湘,因而有“教育世家”之称。在父辈的熏陶下,吕霞和弟弟吕敏自幼便对读书展现出浓厚兴趣与过人天赋。

幼年时的吕霞(后排中间)与父母和弟弟们的合影(摄于1934年)
1937年7月,侵华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10月末的上海,硝烟蔽日,枪炮声昼夜不息。持续近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已将这座东方明珠泼入了血肉磨坊。淞沪会战失败后,京沪线告急。9岁的吕霞与家人一起开始向外逃难。
吕霞的家乡就在京沪铁路线上,日本人从上海进逼南京,就快要打到丹阳。还在英国留学的父亲吕叔湘拍电报给家人,嘱咐一定要逃离沦陷区。

吕叔湘
吕霞、吕敏、祖母和母亲跟着舅父和五叔两家22人从镇江出发,沿长江溯江而上。他们大约花了一个星期,买到了船票。英国的商船,在长江上跑客运,全家上船很费劲儿,船停在水中,要划小船到水中央再爬上船,可以想象当时混乱的景象,还有两家二十多口人都上去也不容易。船叫“黄埔号”,船上面人山人海,都是逃难的人群。船上外国船员手持包了铜皮的棍棒,看谁不顺眼抡棍就打。
吕霞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都会感慨:从那个时候就能感觉到,这自己国家没有能力啊,人民就会受欺负啊!
从1937年冬一直到1938年夏,吕霞一家的流亡之路从未停歇,经汉口,长沙,辗转至湖南。
吕叔湘始终牵挂亲人安危,留学没等三年期满,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当时江苏已沦陷,吕叔湘家人流亡到湖南,吕叔湘与家人会合后来到湘潭,然后在湘江一个江心小岛暂住。那段日子是流亡中难得的安稳:两家人租了房子,小孩们和房东家五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岛上还可以养鸡种菜,舅父家的大表姐夫做过教师,在家为所有孩子授课。
二、流亡华西坝:在金中驻蓉分班坚守求学梦
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战火很快烧到湖南,吕霞一家再次踏上流亡之路。恰逢吕叔湘的友人来信邀他去云南教书,一家人便又经广州、中国香港、越南,辗转到了云南昆明。在昆明,吕叔湘受聘于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主讲英语课程,为当地培养外语人才。

流亡至昆明时吕霞(左一)和父母家人的合影
吕霞在昆明完成了小学学业,1940年暑假后,随父亲迁居成都。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吕霞却面临新的难题:那个时候物价比较高,学费要12担米,很贵。金陵大学教职工的工资并不高,许多教职工子弟都因无力承担学费面临失学。
为解决这一困境,金陵大学决定自办学校。当时金陵大学是有附中的,在四川万县(今成都万州区),距成都很远。于是学校就在成都搞了一个金大附中驻蓉分班。借助金大校舍和教学设备,挂名万县金陵中学设立在成都的金大教工子弟班。吕霞和弟弟吕敏就在那里上学,教员就是金陵大学的教职工和高年级的学生。
后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通过筹措资金在华西坝金陵大学校园盖了两间土坯茅草房教室,窗户用纸糊住一半、空着一半,作为中学的校舍,条件简陋却承载着无数求学梦。即便父亲身为大学教授,吕霞家里生活依旧清贫,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茶淡饭。日本飞机还时不时地窜来轰炸,警报声一响,吕霞就要拉着弟弟、妹妹随父母往周围乡下躲避。

金大附中驻蓉分班班主任陈竹君
进入驻蓉分班后,吕霞开始学习英语。她和吕敏姐弟俩根本没有基础。好在父亲吕叔湘就是语言学家,留过学,又在蓉分班高中班教英语,家里这方面的书比较多。父亲耐心为他俩进行英语启蒙,教习基础词汇,培养语言兴趣。

1943年在成都金大附中新建教室的师生合影。前排左2为吕霞,前排左5为弟弟吕敏,二排中间坐者为吕霞、吕敏的英语启蒙外籍老师林查理夫人。
除了父亲的启蒙,驻蓉分班的外籍教师林查理夫人,更是吕霞英语口语提升的 “关键引路人”。林查理夫人是金陵大学校长室的英文秘书,主动提出为驻蓉分班的学生教授英语。她热爱孩子,教学热情又认真,尤其擅长 “直接教学法”—— 上课全程不说一句中文,通过肢体动作、实物展示与情景模拟,让学生不经翻译直接理解英语含义并开口表达。这种教学方式让吕霞受益终生,也让她从此爱上了英语口语交流。

1946年驻蓉分班第五班返宁前的师生合影(后二排左2为吕霞,前排中间为吕敏)
这所特殊的学校汇聚了众多志同道合的金大教工子弟。在这里,吕霞不仅接受了扎实的学术教育,更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她与弟弟吕敏同在初五班读书学习,姐弟二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段经历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为国家奉献的种子,对吕霞日后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吕叔湘随金陵大学从四川迁回南京,吕霞与吕敏也一同返回,在南京金大附中完成了高中学业。高中毕业后,吕霞凭借优异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系统学习英语文学,进一步深耕外语领域。
三、紧急应征:22岁穿上军装奔赴朝鲜战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怀揣着对知识的热忱与对未来的憧憬,吕霞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外国语学校”。在这里,她接受了系统、专业的外语训练,为她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启动后,战争进入“边打边谈”的关键阶段。1952年,外交部向北外下达人员征调令,要求选拔优秀学生支援谈判代表团。而此时,吕霞正被借调到全国总工会筹备国庆节外宾的招待工作,突如其来的征调让她的生活迎来重大转折。
抵达朝鲜后,吕霞和其他被征调人员直接被送到了朝鲜战场最前线的开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美双方在朝鲜开城附近的松岳山地区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停战谈判开始后,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进驻这里,并且盖起了一间间的平房用作代表团秘书处的办公室。
吕霞所在的秘书处,是谈判代表团的 “中枢神经”,既要根据首长指示安排每日谈判工作,包括起草各种发言稿,翻译各种军事情报和资料;又要承担多方联络任务:上与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对接,下与朝鲜军方、志愿军指挥所沟通,还要与美国军方谈判团建立联系。

吕霞,1952年至1954年派赴朝鲜开城任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秘书处秘书
当时主持谈判工作的李克农,早期曾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情报工作的高级领导人,也是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按照中、朝两党协议,停战谈判第一线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为保密起见,代表团代号“工作队”,李克农代号为“李队长”。

朝鲜板门店志愿军谈判代表团合影 解方(前排左1)李克农(前排左2)乔冠华(前排右1)
在板门店,吕霞虽未直接坐在谈判桌上与美军对峙,却在幕后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工作。秘书处每天运转的文件种类繁杂,包括信件、文件、提案、发言稿、会议纪录、工作简报等等,每一件不仅分发份数各有不同,而且要经过中英文打字、分类、翻译、校对、送出等运转手续,运转的时间经常是从清晨直至深夜。代表团里流传着一句话:前方军队是打仗,谈判也是打仗,是打“文仗”而不是打“武仗”。谈判会场如同战场,一旦打响,就会千变万化,而谈判桌上的角力较量,更和前方战场息息相关。
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国际外交事务的敏锐理解,吕霞在文件处理与翻译工作中从未出过差错——她不仅能精准转换中英文表述,更能准确传达我方立场,在字里行间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1953年7月27日,历经2年谈判、575次大小会议后,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据不完全统计,在谈判期间,经吕霞之手转送的文件多达2000余件;她还根据工作经验,提出建立 “文件分发制度”“机密文件收发制度” 等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在代表团推行,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保密程度。

吕霞老师入朝工作时用过的茶杯

1953年吕霞(前排中间)与战友在板门店的合影
谈判工作结束后,为表彰吕霞的突出贡献,代表团首长特意为她报请立三等功 。这份荣誉,是对她在朝鲜战场 “文仗” 中默默付出的最佳肯定。
四、外交战线:23年“隐形战士” 的坚守
从朝鲜回国后,吕霞因工作表现优异,于1953年经李克农推荐,调入外交部情报司(后更名为新闻司)工作,从事国际问题调研与信息编译。此后 23 年,她始终以语言为武器,在外交战线上扮演着“隐形战士”的角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默默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与荣誉。其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政治追求。
外交部新闻司的工作需要长期上夜班,收集来自美国的美联社(AP)和合众国际社(UPI)、英国的路透社(Reuters)及法国的法新社(AFP)等国际重要通讯社发的电文,收集分析重要信息。吕霞的任务就是要及时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大事儿,及时翻译成中文,在次日上午9点前送达中南海,供中央领导人参考决策。
这份工作看似枯燥,却责任重大。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条关键信息的遗漏或误译,都可能影响国家决策。为了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吕霞养成了 “眼快、手快、心细” 的习惯:她能快速从海量电文中捕捉重点,翻译时字斟句酌,避免任何歧义;遇到专业领域的术语,她会查阅资料反复核对,绝不凭主观判断下结论。23 年间,她经手的数万份电文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用专业与坚守诠释了外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五、主持编纂第一部《汉英词典》:用 19 年架起中外语言桥梁
1976年,吕霞从外交部新闻司调离,回到母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词典组组长。在这个岗位上,她再次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她的核心任务,是主持修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自编《汉英词典》。《汉英词典》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数十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努力,于1978年编撰完成,被誉为“汉英词典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我国使用的汉英词典多为外国人编撰,难以准确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语言习惯,而这部词典首次以中国人的视角,系统梳理汉英翻译规律,填补了国内汉英词典编撰的空白。

《汉英词典(修订版)》封面
1976年,吕霞任词典组组长后,她带领外国语学院数十位专家学者,不断增补和丰富词典内容。作为责任编辑,她的任务主要是分解编纂任务,审核词典内容,在字斟句酌间编撰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具书巨作,架起了中外交流的语言桥梁。增补修订工作前后历时19年。《汉英词典》(修订版)在经过十年全面修订后,于1995年推出,该版本先后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辞书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6年,吕霞作为代表获颁“1986—1996年中国图书奖获奖编辑”。

吕霞老师97岁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2004年驻蓉分班校友合影(前排左1为吕霞,前排右1为吕敏)
吕霞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抗战流亡中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到朝鲜战场用语言捍卫尊严,再到词典编纂中传播中国文化。她以“平凡坚守铸就不凡”的精神,诠释了“爱国不是口号,是岗位上的履职”。晚年的她仍关注外语教育,其故事激励着新一代以己之能,为国奉献。

张铭,男,1964年生,江苏丹阳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金陵中学历史教师。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学高级老师,江苏省第二批“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从教38多年,教学之余,关注校史和校友会工作,校史文章数十篇,著述有:《钟楼记忆——文化、校园、人物》《金陵中学校史纲要》《金陵中学师生抗战史话》等,参加南京市档案馆编辑《南京近代教育档案——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 上一篇:三次运河行旅,走尽严嵩仕宦生涯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