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 | 吴江明代才子庄元臣及其家族渊源
庄元臣是明朝吴江震泽人,他所著的《论学须知》《行文须知》《文诀》三篇文论被收录在钱锺书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主编的《历代文话》第三卷,并且列在第三卷文章开篇。如按出生年月和姓氏笔画来排,庄元臣都不可能占据前位,可见其文论的重要价值。在这部重要文献中,收录明代文话31篇,而庄元臣的文章就占了3篇。

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吴采莲提供)
这位仅活了49年的明代中书舍人,留存作品近百卷,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珍藏。庄元臣的文章和信札,何以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的重要文献?他在每一个领域里的著作,何以成为大学教授和博士的论文?明朝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评价庄元臣是志远才高的一代轶才。明朝张鼐曾在庄元臣的《四书参觉符》序中预言:“吾信其所得深,而断其言可以不朽。”其实,当代学者并没有遗忘庄元臣,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庄元臣”,资料很多。由于其籍贯的疑问,吴江和湖州对这位明代才子都没有挖掘。从笔者的考证来看,确定是吴江人无疑,庄元臣亦一直“自署松陵人”。
震泽庄氏和庄元臣
很偶然,我知道自己是庄氏后人,祖母姓庄,缘于这份血脉传承,我搜集了一些资料,那也仅仅是在“震泽庄氏”这座文化富矿中采撷一抔泥土。我知道,对于历史的搜罗梳理让人殚精竭虑,然而,对庄氏前尘往事的痴迷使我不能不关注。
2011年12月15日,我和时任吴江文联主席的俞前先生、庄氏后人庄培尧先生一起到复旦大学卿云宾馆拜访了来复旦演讲的日本著名汉学家滨岛敦俊先生。滨岛教授曾花了半年时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里阅读庄元臣写给儿子的信,并对庄氏的家庭经济进行研究。滨岛教授的论文《明末江南乡绅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家规》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庄元臣也成为学术研究上明末“江南乡绅”的典型人物。
这次荣幸的见面,感谢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他偶然得知我是震泽庄氏后人,便给我发了邮件。祖母的弟弟庄明俊先生曾给我看过庄氏家谱,才知道震泽庄氏是吴江的名门望族。陈去病曾说:“震泽庄氏,肇始严忌,其来尤远。盖吴中文学之传,忌实初祖,固不特一邑之光也。”吴江文史专家沈昌华老师曾看过庄明俊先生的一卷《庄氏家谱》。沈老师告知,《庄氏家谱》四个字是宋朝的一个皇帝题写的。当时庄氏的一位祖先是太史公。
绵延二千多年,震泽庄氏诗书传家,名人辈出,他们才华横溢,慷慨激昂,品格为人称道。有西汉文学家庄忌(即严忌,因避讳东汉皇帝刘庄而改姓严)、庄助(严助)父子,有明代“庄氏二杰”庄元臣、庄宪臣兄弟,有被誉为“庄氏九龙”的庄允城父子、兄弟,以及清光绪年间“一门两知府”。在担任职位上有太守、知府、通判、太史、中书舍人、知县等职。
从庄忌(严忌)算起,庄氏世居吴江,分布集中,脉络较清晰,目前庄氏后裔主要居住在吴江震泽、铜罗、七都、桃源、梅堰以及浙江南浔。清光绪元年(1875)刻十二卷《震泽庄氏家集》则是以震泽一支为始祖。
可以说,最早享誉全国的吴江籍文学家是庄忌、庄助父子。庄忌(严忌)在西汉时,是与司马迁齐名的文学家,至今唯传《哀时命》汉赋一篇。吴江严墓是吴江历史上唯一以名人墓命名的镇,即严忌之墓。严墓在历史上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1919年。在《苏州地方志》网站上,我查到了严忌、严助也被列入“苏州名人”。有学者认为,吴中文风之盛,是由言子、严忌(庄忌)开创了走向全国的局面。

1935年拍摄的严忌墓亭(吴采莲提供)
关于震泽庄氏约略说这些。由于庄元臣籍贯归属的疑义,一些学者把他作为湖州人。《历代文话》中这样介绍,“庄元臣,自号方壶子,归安人,又自署松陵人”。因此,日本滨岛敦俊称他为“南浔庄氏”。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在《明代人的通信》一文中提及“庄元臣出生于浙江北部的一个商业城镇——南浔镇上一个江南士绅家庭。”
《震泽镇志》有庄元臣中进士的记载,震泽镇重修的“文昌阁”中有他的介绍。可以确定,庄元臣经常来往于震泽、南浔之间。从《七都镇志》中查到,七都镇将庄元臣列入当地名人。庄氏后人庄培尧查询考证许多资料后整理归纳了庄元臣简介,如下:
庄元臣(1560—1609),字忠甫,号方壶子,鹏池主人,庄晋曾孙,震泽十都人(今震泽八都社区),归安籍,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中举后,迁居六都戴家浜(今七都镇薛埠村)。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奉使封平原、安邱二王。后因母丧归里,值万历三十六(1608)吴中大水,条议荒政当事者采行之遂北上,卒于济宁舟中。是明季一代学者,著有收入《四库全书》的《三才考略》和《四书参觉符》《凤阁草》《曼衍斋草》《曼衍斋文集》《庄忠甫杂著》(二十八种七十卷)、《叔苴子》《时务策》等。富藏书,有“藏书云半封”之说。墓在震泽葫芦泾会源桥畔。

2009年出版的《震泽镇志续稿》(吴采莲提供)
从庄元臣作品资料来看,庄元臣是一位政论家、文学评论家。庄元臣的职位是中书舍人,因能面见圣上,位轻权重,加之其文章之影响力,在当时知名度较高。他和哥哥庄宪臣一起被称为“庄氏二杰”。 庄宪臣著有《燕超集》数十卷,“悲歌慷慨,发为文章。故其语多指斥边事,绝无忌讳。吴炎称其有经济才。”
明代按察副史吴秀建造的“康庄别墅”,与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晚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范蠡钓台被称为旧时震泽八大景观。是当时文人雅聚之所,“庄氏二杰”便是常客。庄宪臣在《宿康庄》中写道:“不知身是客,云卧意何长”。 庄元臣在《冬日过吴氏康庄小饮》中写道:“康庄虚寂远尘埃,有客相携共举杯。”

康庄别墅旧影(吴采莲提供)
明清对庄元臣的评价
笔者所查阅的《震泽镇志续稿》,出版于2009年。明末清初文化名人敬重“庄氏二杰”,尤其对庄元臣的文章评价很高,也许有溢美之词。但是,庄元臣的文章收录进《四库全书》,实在是不同凡响之辈。不过,吴炎(吴江才子,因“庄氏明史案”牵连被害)也提到,庄元臣去世后不过40年,“邑中几不知有两庄先生者”。
笔者也曾到“震泽十都里”,即现在震泽镇八都社区花木桥村庄家湾自然村、龙降桥村,去寻访庄氏后人,村里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都不知道“庄氏二杰”。两个村的村民近九成姓庄,可是由于族中没有家谱保存下来,他们都不知道有“庄氏二杰”生活在这里。

八都香花桥(吴采莲提供)
据说,太平天国时,这一带的大户人家被抢光烧光,现在唯有葫芦泾依旧、宋代香花桥还在。欣慰的是,这里的老人们尚还知道“庄坚柏”。庄坚柏即庄人宝,文字学家庄庆椿之子,同治三年(1864)举人。光绪间,他任浙江金华、宁波、杭州知府等。庄人宝工诗词,善书法,著有《香姜阁诗余》,中华书局1982年重版。
然而,庄人宝在籍贯上为阳湖籍,其父亲庄庆椿晚年寓居元和。从明清庄氏一族官职来看,庄元臣曾祖父庄晋,任云南都司都事;庄晋之子庄任(可能是元臣之祖父)任北直沧州吏目。清朝时庄基永任广西桂林府通判,庄廷熙任兴化县学训导。在《震泽镇志续稿》的“例仕”中没有清朝镇江知府庄元植、杭州知府庄人宝。而在清光绪元年(1875)刻《震泽庄氏家集》12卷,正是庄元植、庄人宝所刻,可见当年庄氏一门两知府,家族分外荣耀。但两人不是吴江籍,不知何故?为何要回避“震泽庄氏”?
不过,《震泽镇志续稿》的“封赠”中还是为庄元植、庄人宝提供了他们是震泽人的依据。同治年,“庄兆洙,字鲁望,以子元植,诰封朝议大夫。”光绪年,“庄庆椿,字介眉,以子人宝,诰封通奉大夫。” 而“父凭子贵”的,还有另外一位,清康熙年间,“庄国诚,字恂如,以子兆钟济宁卫守备,赠武德将军。”从字辈看,庄兆洙、庄兆钟是同辈。

作者(右)2005年于八都龙降村寻访庄元臣遗迹,与村里90岁高龄老人合影(吴采莲提供)
其实,从以上资料来看,庄氏家族在明清依然保持了诗书传家的传统,延续千年书香。我们也可以初步判断,虽然南浔“庄氏明史案”之庄氏家族与庄元臣一族都是源自“震泽庄氏”,但在史案发生时,彼此联系并不紧密。滨岛敦俊教授也认为,“虽然史案发生与庄元臣只有半个世纪,但各种资料都没有提及两家直接的同族关系。不管其祖先如何,至少在明末如此。”
滨岛敦俊教授说得非常恰当。震泽《庄氏族谱》中记载:一世祖庄玉,元大德年间迁居吴江县震泽乡十都,其九世孙庄凤迁居吴江五都陆家港。可见,震泽十都里,是庄元臣家族和“庄史明史案”庄允城、庄廷鑨一族的根。元大德年为公元1297—1307年,到“庄氏明史案”发生时康熙二年(1663),相距三百多年,关系自然疏远。不过,倒确实是“五百年前是一家”。
言归正传。吴炎在《昆明诗集序》(昆明是庄宪臣的字)如是评价“庄氏二杰”:
震泽方壶(庄元臣字)、昆明(庄宪臣字)二先生,神庙末年,并以文章行谊倡教南国,一时称曰“二杰”。尤笃经济,有请缨投笔之思。而方壶晚年一第,未达而没。昆明竟以诸生终其身去。今不过四十年,而邑中几不知有两庄先生者。呜呼,使两先生早由他途进,宁不足自表见……然而两先生之为人,与其诗歌文章,自有不可泯没者,非一时里巷之人所识也。方壶有集几百卷,昆明所著略与相亚。
明朝张鼐在《四书参觉符》序中写道:方壶之著书也,覃思九渊,旷览六合,涤除耳目之陋,直标神明之微,盖胸中具有本觉,而以圣贤语参之。吾信其所得深,而断其言可以不朽。夫世人没溺义学,如睡不闻霆,眯眼不见五色。读方壶子之书,而人人自参所其所为觉,且令后世多善读书者。方壶子立言之功,真不朽哉。
明朝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在《三才考略序》中赞叹:方壶庄先生一代轶才,间尝接对,穆然有儒者气象,叩之响答,著述甚富。《三才考略》一书尤为宏伟,盖大可当经纬弥纶、帝皇王伯之用,而绪馀亦可备学士大夫条陈制策之梗概。譬之河然,星宿一觞,大小斟酌,无不饱满,固不必稽天浴日,极于尾闾而后为快也。一斑时露,士类归心,方相期名世事业,而珠沉玉毁,令人读遗文,想见光采不可得,岂不痛哉?嗟乎,作者代兴,纵横泛滥,靡所不至……其有称三才萃见者,多至一百卷,不可读。而性命道德之士,又或得其内遗其外,盖儒之难通如此。而先生卓然兼总百家,参而两之,志远才高,推以及人,人置一册,可以免于面墙矣。
《震泽镇志续稿》中收录庄元臣诗作四篇,其中有一篇是《康庄行,赠吴平山》,这首诗是赠给吴秀(字平山,九江知府,震泽古八景“康庄别墅”的主人)的。如下:
逶迤笠泽五湖滨,蒹葭菼菼水潾潾。
鸱夷掉舟去不返,高风千载怀清真。
天随陆生踵芳躅,羊裘葛巾吊河曲。
自尔寂寥四百年,始得三贤起相续。
客星落落如晨天,百世一士犹比肩。
东南竹箭不乏美,平山先生嗣其传。
先生早年擅文誉,高名压众登兰署。
一官陆沉金马门,十年不调空犹豫。
握符出守九江郡,五马踟蹰阻艰繞。
旋来露冕镇维扬,拮据三载周民隐。
羊肠世路多尘埃,蛾眉宫巧相猜。
先生宦情已鸡肋,翩然为赋归去来。
归来结庐蠡泽畔,园池十亩花开乱。
竹围古岸琅玕青,花覆长堤锦袍烂。
潺湲水曲泛霞觞,阴森石洞刊琼章。
诛茅为亭石为几,题箴写记文煌煌。
原皋莽荡平于席,突兀一峰土山出。
扶筇携屐啸登临,具区茫茫望中悉。
康庄之景清且幽,先生晨夕此淹留。
坐凭雕栏调驯鹤,闲浮画舫狎眠鸥。
幅巾草履行禾黍,时与村农相唤语。
童稚不知太守尊,分嗑相饷呼尔汝。
先生笑饮野人醪,酡颜归卧乐陶陶。
莺啼鹊噪春窗曙,山青水白秋云高。
平泉绿野空闻美,画锦华堂无遗址。
贵逢盛世乞闲身,先生此园可老矣。
人间万事近如何,举头苍狗白云多。
为羡东山行乐处,击缶聊赋康庄歌。
庄元臣中进士后扬名,可惜五年后就去世,其中有三年为母亲丁忧中,他没有能够施展平生才华,令人遗憾。清初吴炎还论及“庄氏二杰”,后来吴炎因“庄氏明史案”莫名牵连而被害。笔者认为,由于“庄氏明史案”的缘故,庄元臣一族很可能受到影响,即当时的人们,误以为庄元臣是庄廷鑨的祖先。就连笔者的舅公庄明俊也曾误以为自己就是“庄氏明史案”的后裔。可见,庄氏一族在清代的压抑可想而知了。
《震泽镇志续稿》中并没有镇江知府庄元植、杭州知府庄人宝为官的记载,庄人宝为阳湖籍,庄元植的籍贯未找到记载。那么,很有可能,在清代,“震泽庄氏”是敏感的身份,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到光绪时,清朝政府已不再追究“庄氏明史案”。 但震泽毕竟是他们的根,于是两位知府重修家谱。
中外学者研究庄元臣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庄元臣的名字反复被国内外学者提及,包括他的政论文章和经济思想。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在《明代人们怎么通信》中提到庄元臣,“他的内容庞杂的作品,今有抄本传世,其中就包括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至三十一年(1605)夏季间在京期间写给儿子的信。”可见,庄元臣也是一位善于管理家业的家长。

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吴采莲提供)
1985年9月出版的《经济问题探索》上,发表了谈敏的《庄元臣的经济思想》。谈敏提到了庄元臣的代表著作《叔苴子内外篇》,内篇多言道德性命之理,约占全书六、七万字的百分之七十;外篇则论及治乱兴衰之事。庄元臣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叔苴子外篇》。从经济思想上看,庄元臣对传统的重农观点从理论上作了新的阐释。他首先指出当时农业遭受“侵食”的严重状况。一方面,“十分天下之民,农居其一”,余则士、商、工、兵、胥吏臧获、缁黄(即僧道)、游食、妇女、老稚等各居其一,此“九者皆不耕而食于农者”。
1987年,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杨达荣在该校学报上发表了《<叔苴子>以道融儒佛的思想特色》一文。他认为,《叔苴子》以道融儒佛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却包含许多唯物主义的成分。“天地一气”的自然观,“道无邪正”的政治道德辩证法,“学道贵化”的认识论和“治人者非必儒术”的经世思想,是对传统程朱理学的批判,有利于从中引出唯物主义的结论。


庄元臣著《叔苴子》(吴采莲提供)
庄元臣提出了许多经世治学的独到观点。他谈文风时说,“文章出于剽掇者,丰靡而不美。处于独到者,简直而可贵。”庄元臣提倡“学道贵化”,即要重视掌握精神实质,消化所学内容,以求灵活运用;闻见等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不能“守外闻而无内彻”,食古不化。他反对“守外闻”,主张“内彻”,就是不能停留在见闻上,要通过思索加以消化,融会贯通。庄元臣希望人们不要学人云亦云的“八哥”,而是要有自己的声音。
滨岛教授所研究的只是庄元臣的信件,实际上,只是研究庄元臣的流水账文字。这让我感到遗憾,就如同研究鲁迅,不是研究《呐喊》《祝福》等名著,而只是研究其日记。滨岛教授花了很多心血研究庄元臣的信,精神可嘉。那天,我们带去了《震泽镇志续稿》,他才了解到庄元臣应该是震泽人,特别高兴。他说庄元臣很奇怪,是明代进士榜中唯一拥有两个“籍贯”的人,既是吴江人,又是归安人。后来,在复旦大学冯贤亮教授的陪同下,滨岛教授来到震泽镇,在文昌阁看到庄元臣作为震泽进士的画像,很兴奋。此行,走在自己研究对象生活过的江南名镇,滨岛教授倍感亲切。

震泽庄氏后人合影,左二为吴江作家庄培尧(吴采莲提供)
目前,我所了解到的研究庄元臣的专家,都到了耄耋之年,而且也只是研究庄元臣的某部作品,没有对庄元臣学术思想进行整体研究。滨岛教授已经是一位88岁的老人,也不可能再对庄元臣其他作品进行研究了。广西师范大学杨达荣教授也已89岁,他只研究《叔苴子》。庄元臣大量的著作,让人望而却步,我无法想像他短短的生涯何以写出众多高质量的作品。其阅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他几乎阅读了各个朝代的重要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表述,令人佩服。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侯荣川曾研究庄元臣的《明代诗话》,他告诉笔者,他也仅仅研究这一卷。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庄元臣的作品有做不完的博士论文。
震泽庄氏文化名人之多,也不亚于“午梦堂”叶氏。对庄元臣了解越多,我心里也更多内疚,如仰高山,却难以攀登。《叔苴子》至今影响深远,清初以及民国都曾出版过这部作品,是一部思想性极高,极有研究价值的作品。
庄元臣的一些名言,至今被人所引用。如:圣人之智如日,贤人之智如月,士人之智如烛……如日者,无所不照,无所不彻也。如月者,无所不照,有所不彻也,如烛者,思至则见,不思不见也。
作者简介
吴采莲,女,1969年3月生于湖州,吴江七都人,中共党员,学历本科。从事宣传、新闻工作30余年,先后担任中国出版集团《长三角》杂志副主编、人民网苏南频道副总监、《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洲刊副总编、中国苏南视窗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