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 宿迁文化世家,排名第一者恐花落“王”家
第一代王林:为政清廉
王林,王相曾祖,祖先原本居住在浙江秀水县(今嘉兴市)。曾担任徐州府运河通判,以及宿迁、虹县、邳州、睢宁地区的同知,后王氏举家入宿,《宿迁县志》有记载。

《徐州府志》关于王林的记载
第二代王铮:《憺园草》存世
王铮,字澹园,王林长子,王相祖父。候选州同,曾代理归仁司巡检一职。后因事辞官,便在郑楼开设当铺和酒馆等。存《憺园草》,书中记载:“先生性尚恬淡,于作诗外,无一嗜好。曾筮仕州司马,一就归仁巡检,有惠政。地处冲要,长官送迎,日不暇给,先生苦之,拂衣而退。穷巷萧然,悠游颐志。寿至八十而终。”由此可知,由于任职的地方处于交通要冲,长官们送往迎来的事务繁多,每天应接不暇,他对此感到十分苦恼,毅然辞官归隐。嘉庆年诗人冯八兰在《憺园草》的序言中说:“淮海维扬熟闻风雅之俦,交口称之,曰河上诗人、诗坛名宿,所奉为渔洋山人复生者,即澹园先生,作诗者以为圭臬也。”

第三代王治:英勇救父
王治(1745—1824),字掌纶,王相父亲,宿迁人,乾隆年间贡生。年幼时机警敏锐,富有才干和谋略。乾隆二十三年(1758),工部核减款项案发,奉命追缴南河河工的国库银两,父亲王铮即将被逮捕的消息传来。年仅十四岁的他,冒着风雨拜访亲戚故友告急求助,长途跋涉。等到父亲获得宽大处理时,家财已耗尽。于是他家就定居在淮安清江浦,后来才移居到宿迁。王治深知官场的险恶,因此没有出仕为官。壮年时,客居外地,依靠做幕僚积累薪酬,并经营一些商业来获利,因此创下了家业。他乐善好施,所做好事数不胜数。起初客居邳州时,受到知州郁君的倚重;后来辅佐长洲县令田君处理漕运事务,革除弊端,官吏敬畏,百姓感怀。他在处理刑名案件方面尤其谨慎,很多案件都被他平反。晚年弃仕途,在桃源县郑曲沟(今洋河新区郑楼)继续经营家族生意。
第四代王相: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诗人
王相(1789—1852),字三台,号惜庵,别号倦圃,晚号聱叟。贡生,曾任严州府学训导,候选翰林院待诏。娶宿迁望族陆氏陆景就之女、陆从星的妹妹为妻,所以他还是陆从星妹夫。

1820年,王相与妻子陆氏搬离宿迁城内的新盛街,迁至郑曲沟照顾年迈的父亲。王相三子王颐正在《行状》中记载:“嘉庆丁卯,二十岁娶吾母陆太宜人,侍大父于郑曲,晓窗夜烛,攸渔于书林,间事句稽,纤微洞彻。斯时,眷宅久居宿城,大父乐乡居。屡拂迎养之请。道光辛巳,吾母弃养,越三年,大父八秩考终。”
后来,父亲、妻子相继过世,儿子年幼,王相放弃科举,全身心指导儿子读书。他喜好文学艺术,酷爱古籍及金石书画,建有藏书楼“池东书库”等,是当时江北最大的私家藏书馆。他亲手校勘、刻板印书,均署“信芳阁”字样,统称《信芳阁丛书》。最著名的是他选辑清初至嘉庆年间300多首诗编成的《信芳阁诗汇》。更为人所知的是他抢救并摹刻的《高凤翰砚史》,这一举动在百年后获“江苏省100部传世名著”殊荣。育有三子:王䌹、王禹畴、王颐正。王相一生中对徐泾为之刻“九惜印”十分珍爱,文曰:“为天地惜物,为朝廷惜贤,为祖父惜家声,为子孙惜阴骘,为家惜用,为自身惜福,为学业惜光阴,为年齿惜精神,为终生惜名节”,并且以此取字“惜庵”。仪征王翼凤所作的《王相墓志》中写道:“率诸子先后赡养其姑姊妹、从姊妹、族之嫠者,无有间。延老师家塾,凡属子弟朋友遗孤,招入塾与诸子读。遇邑有大小灾祲,拯救死伤,及庙宇桥堰诸役率首竭资助。”

▲九惜印

▲《高凤翰砚史》部分
第五代王䌹、王禹畴、王颐正
王䌹(1812—1859),字褧之,号甘岩,王相长子。从小跟随父亲及老师学习诗文,常与孔继鎔、鲁一同研讨,而对其诗文影响最大的是自幼师从的父亲好友卓笔峰。王䌹为人仁慈宽厚,时太平军兴,清军陋劣,民不聊生。他建育婴堂,设粥坊以救济贫民;遇有灾荒,捐献衣物医药,并且以诗吟讽其事。王炯的妻弟陈环于咸丰九年(1859)为其《芬响阁存稿》所作跋文中:“……今春旋里,遽归道山。呜呼!天厄诗人,古今然矣……”可知,王炯应该是卒于咸丰九年。生前著有《续乡程日记》《芬响阁初稿》等,其中《芬响阁初稿》十卷辑入《绣水王氏家藏集》,咸丰九年刻。
王禹畴,字号不详,王相次子。道光乙酉科拔贡,曾任州判、改内阁中书。同治初年,奉旨办江北团防,以军功加侍读衔,封典三品,封赠祖上三代。晚年回归故里,痛感久不修志,与高君儒约定修纂《宿迁县志》,立条目,聘名宿,是为继康熙张忭私志后,境内第二次私修《宿迁县志》,惜未竟而卒。有《弟子职四礼》《翼经正录》《教学绳墨》等著述存世。

王禹畴致何其杰的信件
王颐正,字子登,王相的三子,为监生,运河同知衔候选同知,传其家学,尤善填词。《痕梦词》收王颐正所作词16首。《痕梦词》为咏景、旅次、悼亡之作,反映了咸丰、同治年间宿迁地方社会风情及士人之间的交谊,冯煦纂修的《宿迁县志》记载清代宿迁诗歌传承有“自徐用锡,陈玉邻,以王炯为最,陈环,叶道源继之”,而王颐正学诗源于长兄王炯的点拨,学词于长嫂陈瑶以及长嫂的弟弟陈环,可见其家学渊源。

王相曾孙王其毅、王为毅
王其毅(?—1936)字毕亭。清末任湖北道员、观察使。民国藏书家,其藏书处有“池东书库”,十余个房间藏书充栋。藏书多明季史料和地方文献,如《明季野史汇编》等百种,且多珍本和稿本,编撰有家藏书目《宿迁王氏池东书库简目》1册,著录书籍有2000余种。王謇的《续补藏书记事诗》云“荆驼逸事众香国,草莽私编野史亭。绝忆宿迁王观察,池东书库碧云磬”。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重病中的王其毅不愿家族累世收藏流落外邦,遂让其子孙将部分藏书转让给琉璃厂邃雅斋,引发北平文化界的抢购。1938年日军侵占宿迁,“池东书库”文物散失。

王为毅(1864—1923),字果亭,王相曾孙,能诗文,家藏古籍文物甚丰,曾添置善本5000余册,刻印《乡贤遗集》。《徐州诗征》刊行后百余年间,文人学者踵武前贤,风雅不绝。1914年,王为毅以原书雕版为底本,校补一部分诗歌,重新印刷流布。他还请金坛学者冯煦总纂清末宣统《宿迁县志》,他和邑人黄以霖、臧增庆担任协纂,成稿于1924年。他还发扬王相慈善精神,在当时为社会福利和文化传承做出一定贡献。

王相六世孙王肇泰外甥:张裕恒
张裕恒(1938—),生于宿迁,王相六世孙王肇泰外甥,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张裕恒
母亲是王相六世孙女,和王肇泰是兄妹。张裕恒兄妹八人,排行老大。全民族抗战初期,全家躲在其外祖父郑楼家中,但免不了日伪的“扫荡”,全家只好从郑楼逃到离县城更远、更偏僻的申徐庄,一直住到抗战胜利。其间,父亲办私塾,教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1950—1954年,就读于江苏省宿迁中学。1956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攻读硕士学位。1976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中心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光华科技基金会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995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多年来从事超导电性、自旋电子学、低维物理研究,编著有《超导物理》等。
作者介绍
李颖 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