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球:擦肩状元的苏州人
辛亥革命后不久,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由家乡苏州只身到北京,寄住在前门外延寿寺街的吴县会馆里。会馆正厅悬挂着“敬止堂”巨额,大厅四面屋椽下,挂满了刻有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一般进士名字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匾额。状元五六个人合一块匾,榜眼、探花十多个人合一块匾,一般进士则数十个人合一块匾;状元匾额上的字稍大些,姓名、年份都一一可见;榜眼、探花匾额上的字较小,但还是可以“望而知之”;进士匾额上的字则很小,人站立在匾额下面已经不能看清楚姓名。出于好奇,他跑到其他省、县会馆一看,顿时让他感到很是惊讶:得了一个进士,便觉得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十分自豪,特地制作成巨匾,竖立在沿街的大门内,街上行人抬头就能看到。
顾颉刚先生将自己早年在北京目睹的这则“趣事”记录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里,为后人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长达1300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史上,苏州现辖区(历史上包含吴县、长洲、元和、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吴江、震泽、太仓、镇洋)内出了近3000名进士,其中诞生文武状元51名。明清两代,苏州的科举尤盛。根据宋保炯、谢沛霖所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自明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六年(1643)的272年间,全国共录取进士24866人,其中状元90名,苏州府出状元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8.89%;自清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260年间,全国共录取进士26815人,其中状元114名。按照省份状元人数多少计算,依次为江苏49名,浙江20名,安徽9名,山东6名,广西4名,直隶、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各3名,湖南、贵州、满洲各2名,顺天、河南、陕西、四川、蒙古各1名。[1]而苏州一府在清代竟然出状元多达26名,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清代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苏州均雄居全国第一,真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苏州状元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状元,人们讲得比较多,有的甚至耳熟能详。笔者不想再赘述,在此只想说一说明清两代苏州与状元失之交臂的几名举子。由于种种原因,阴错阳差,他们与状元擦肩而过,没能夺魁摘冠,但他们也都是人中之龙凤,其成就贡献与状元相比毫不逊色。
一、明代正统年间的昆山张和
张和(1412—1464),字节之,号筿庵。从小聪明颖异,读书数行俱下,为文立就。读书特别认真刻苦,眼睛生病时仍然熬夜读书不止,结果瞎了一只眼睛(或作“目眚”,眼生白翳)。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他与弟张穆(字敬之)同治《尚书》,曾拜昆山张经、松江陈文璧、吉水尹凤岐为师,学问自有渊源,功底扎实深厚。明宣德十年(1435)秋,张和、张穆兄弟参加乙卯科乡试,有个嫉妒者预先“蜚语京兆”,结果考官“抑其卷,不得入,而(张)穆得举”[2]。弟弟张穆考取了举人,而张和则被摒除在外。揭榜后,张穆愤怒地说道:“我们兄弟齐名,哪有弟弟先哥哥及第的?”于是主动放弃,不赴京参加会试。
明正统三年(1438),张和考取戊午科乡试举人。翌年,张和与张穆一同赴京参加己未科礼部会试,双双中试,人称“双桂”。廷试中,张和的策论做得很出色,非常符合明英宗的胃口,初步拟定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当时,有个不成文的“密探状元”规定:“凡鼎甲,圣上多密访而后定”。[3]于是,在最后定夺状元之前,明英宗特地派贴身太监前往张和寓所去秘密探访,太监回来告诉皇帝:张和一只眼睛看不见,是个“独龙眼”。眼疾状元有失大雅,明英宗便将他改为二甲第一名(传胪)。
后来,张和曾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使、刑部郎中等职。他勤奋好学,出仕为官后犹苦学,读《汉书》必三十遍。他学识渊博,曾经参纂《宋元通鉴纲目》,著有《筿庵集》《筿庵论钞》《秋台清话》等。
二、明代成化年间的吴县王鏊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明代苏州府吴县洞庭东山人。他是个八股文的圣手,被誉为八股文的开山之祖。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令科举取士,规定考试内容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文体上,则规定“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4]。
经过上百年间无数举子文人的苦苦探索,直至明成化年间,王鏊的横空出世才使得众多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举子有了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塔”。《明史·王鏊传》称:“(王鏊)少善制举义,后数典乡试,程文魁一代。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一变。”他的八股文体制质朴,气象阔大,书理纯密,言辞渊雅整饬,命义正大弘远,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清代名家俞长城评说道:“(八股文)理至守溪而实,气至守溪而舒,神至守溪而完,法至守溪而备……于理学为贤,于文章为圣,于六经为臣,于诸家为祖,岂非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欤?”同时赞叹道:“制义之有守溪,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评价如此之高,足以看出其地位与影响,因而唐伯虎赞誉王鏊为“海内文章第一”。
王鏊在乡试、会试中都以第一名夺冠,盛名当时。廷试对策也做得很好,已经拟定状元,这样便可以成为新“三元”。但是,恰好遇上正考官商辂曾经是位“三元”,怕王鏊与他并列“三元”,抢去风头,由此借故将他抑置为一甲第三名,屈居探花,令人未免有点惋惜。王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著有《守溪笔记》《震泽纪闻》《震泽长语》等。
三、明代弘治年间的昆山魏校
魏校(1483—1543),字子才,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徐有贞的外孙。魏校祖上原本姓李,居住苏州葑门庄渠(属于长洲县),因此自号“庄渠”。其祖先与昆山真义魏氏是有密切往来的好友,他的祖父曾经养育在魏家,因此“蒙其姓,为昆山人”[5]。魏校聪明颖异,读书一目四行下,少有文名。明弘治十七年(1504)参加甲子科江南乡试,夺得“经魁”(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在乡试中要求前五名必须分属不同经科,故称“五经魁”。清沿称前五名为“五经魁”)。翌年,参加礼部会试中式,殿试对策出色,考官拟定魏校为第一名状元。弘治皇帝阅读其对策时,发现文中有“亲宦官、宫妾”[5]之语,动色不悦,便将他抑置二甲第九名。不过,此科状元是他同乡顾鼎臣,仍然花落昆山。后来,魏校官至国子监祭酒、太常卿,赠礼部侍郎。
魏校博学多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之(至)人伦,远之(至)物理,器数之要,礼乐之原,靡不研精覃思”[5],并且能做到融会贯通,被誉为“当世儒宗”[5]。著名文学家归有光是他的得意门生,他还将侄女嫁给了归有光。魏校是位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著有《体仁说》《大学指归》《春秋经世书》《周礼沿革传》《庄渠语录》《六书精蕴》《师说》《庄渠遗书》等。
四、明代嘉靖年间的吴县袁袠和陆师道
袁袠(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吴县横山人。从小奇颖异常,有“神童”之称,5岁能通诗书。明嘉靖四年(1525),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翌年,会试亦高等,“一时声名,倾动京邑”[6],成为此科状元的热门人选。殿试策论,袁袠“摛衍扬绎,上下数千言,出入经史,词旨宏达”[6],写得非常出色。读卷官张璁读了他的试卷,非常欣赏,执意要推荐为状元。然而,张璁此人主要是依靠“大议礼”讨好皇帝而得以升迁,其他考官对他很不屑,“恶其揽权”[6],因此故意将袁袠抑置为二甲第一名(传胪)。
殿试考的是策论,评的是文章,看的是书法,这与考官的品行好坏,照理是完全不搭界的事,而袁袠无辜遭牵连,真的有点冤。这在科举史上也是罕见的怪事。
袁袠才华横溢,“以高明踔越之才,精深宏博之学,而辅以凌奋进之气”[6]。可惜英年早逝,年仅46岁。曾有首个辑刻《唐伯虎集》传世。著有《皇明献实》《世纬》《吴中先贤传》《袁永之集》等。
陆师道(1511—1574),字子传,初号玄洲,归田后改号五湖,故学者称他“五湖先生”。少有文才,明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考中乡试举人,年仅20岁。明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会试时,主考官、当朝首揆(宰辅)李时读了陆师道试卷非常欣赏,称其文章有贾谊、董仲舒之才气,书法有钟繇、王羲之功底,于是“阁臣拟陆师道第一”[3]。李时想要先认识一下陆师道其人,将来可以罗致门下,也好为自己留个伯乐好名声,曾经两次派人传话邀请到他邸宅。然而,陆师道是个秉性耿直的读书人,不愿意巴结权贵,坚决谢绝邀请,不肯前往。这令李时大失面子,很是尴尬,觉得陆师道是个“书呆子”,虽然文章写得不错,却不谙人情世故,肯定缺少经世之才,于是最后将他改置为二甲第五名进士。
后来,当朝首揆(大学士)也想方没法将陆师道罗致门下,然而陆师道不屑一顾,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乞归,当时年纪还未满30岁。回乡后,他师事书画名家文徵明,刻苦钻研,书画皆入能品,人称“(文)徵明四绝,不减赵孟頫,而陆师道传之,其风尚亦略相似”[7]。他淡泊名利,潜心读书研究,著有《五湖集》《左史子汉镌》等。
五、明代万历年间的常熟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尚湖,晚号蒙叟、东涧老人等,世居常熟奚浦。聪颖异常,幼即能诗文,15岁作《顾端文淑人朱氏墓志铭》《伍子胥论》,长老们读了无不啧啧称赏。17岁补郡学生员,25岁考中乡试第三名,文名籍籍。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参加庚戌科殿试,试卷对策做得非常出色。考官拟定一甲前三名:第一名钱谦益,第二名马之骐,第三名韩敬。
然而,浙江归安人韩敬不是等闲之辈,他是一位八股文高手,又擅长书法,深受业师汤宾尹喜爱。会试时,身为同考官的汤宾尹公开跑到各房搜阅试卷,竟然在落卷中发现韩敬的试卷,作为自己本房推荐名单,不顾一切地为韩敬争得第一名会元。他的下一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让韩敬拿下状元。韩敬家庭富裕,汤、韩两人密谋,决定用金钱铺路,在殿试之前,“辇四万金进奉内帑进呈”[8],这四万两银子表面上是进奉给皇室的,实际上是用来买通左右朝政的权贵。殿试阅卷结束,根据文章质量好坏,决定呈送名次,“阁(臣)拟钱谦益第一”[8]。然而,传胪唱名时,万历皇帝临时将名次调了个,拔韩敬为第一,钱谦益则被换成了第三名探花。次年京察,汤宾尹因此被罢黜褫官。
钱谦益才华横溢,学问宏富,成为明末最负盛名的文人、清初诗坛“三大家”之一。著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小传》《开国群雄事略》等。
六、明代崇祯末年的吴县何兆清
何兆清(1629—1666),后改名谦贞,字圣征。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以优异成绩拔为贡生。次年正月,清顺治帝在盛京(今沈阳)登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两股势力正向北京扑来。为稳定人心,崇祯皇帝加开特科。廷试中,何兆清获得第一名,崇祯皇帝曾在他的试卷上御批道:“策齐贾、董,字逼钟、王。”[9]意思是说,他的对策写得非常好,可与汉朝文学家贾谊、董仲舒相提并论,书法直逼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
然而还没来得及发榜,李自成的军队就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从玄武门(今神武门)出逃,自缢煤山(今景山)。因此,志书说“欲用翰林,未果”[9]。其实,此科后人根本不承认。南明福王时,何兆清补授国子监学正。入清朝后,他屏居不仕,惟求经学,以垂后世。著有《礼记说约》等。
七、清代乾隆年间的长洲蒋元益和褚廷璋
蒋元益(1708—1788),字希元,一字汉卿,号时庵,长洲人。蒋氏是吴中望族,科举世家,有清一代共出进士19名、举人28名。父亲蒋杲早年师从著名学者何焯,人称何氏“高弟子也”;清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中举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曾任廉州知府。
蒋元益少有夙慧,于书无所不窥。清雍正七年(1729),考中己酉科举人。清乾隆二年(1737),通过选官考试,任内阁中书,入军机处行走。乾隆十年(1745)参加乙丑科“明通榜”(正榜外续出一榜)会试,考官拟定第七名进呈。乾隆皇帝看后特别欣赏,御笔亲自改为第一名“会元”。乾隆皇帝的意思很是明确,想在他手上选拔一个“两元”。蒋元益信心十足地参加殿试,然而一不小心,试卷中以“重写‘策’字,不得进呈”[10],考官因此没有将他列为进呈的前十名。乾隆皇帝在钦点状元时,每拆一份试卷,就要问道:“会元在哪里?”拆了一份又一份,问了一遍又一遍。站在下面的主考官只好如实回答,并说明了没有列入的理由。乾隆皇帝听了很是泄气,“自六卷以下,遂不复拆”[10]。结果,蒋元益列为二甲第八名进士。
蒋元益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他就是状元,而且一直记在心。乾隆三十九年(1774),蒋元益奉命典试浙江,临行前“陛辞请训”。乾隆皇帝问蒋元益:“你是状元乎?”蒋元益对答说:“臣是会元。”乾隆皇帝不无遗憾地说道:“你是很可做状元的。”后来,苏州玄妙观道士李仙隐曾与蒋元益开玩笑,说道:“你啊,本来应该是三元,只因为你名(元益)与字(希元)已经占了两元。”[10]
蒋元益通经史,善诗文,富藏书,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后,先后执掌昆山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苏州“三元”钱棨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在蒋元益身边学习时间最久。蒋元益学识渊博,著有《周易精义》《廿一史订误》《志雅斋诗钞》《清雅堂诗余》等。
禇廷璋(1728—1797),字左莪,一作左峨,号筠心。少禀异质,曾与赵文哲、曹仁虎等结社,号称“吴门七子”;曾是著名诗人沈德潜门下的得意弟子。清乾隆十八年(1753),选拔贡生,授太和县教谕。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时应召试,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殿试结束后,读卷大臣初步拟定褚廷璋为一甲第一名状元。有一位苏州老乡是朝廷要员,他与褚廷璋之间曾有过不愉快的事,得知消息后很不是滋味,恰好碰到首席阅卷官刘统勋。那位官员对刘氏说,外面已经有人在庆贺褚廷璋中状元了。刘统勋一听非常气愤:这不是说他科场舞弊吗?于是将准备呈送皇帝的前十名卷子全部搁下,把后面十一名到二十名的卷子送了上去。结果,初定第十一名的嘉定秦大成当了状元,褚廷璋则得了二甲第八名进士。
褚廷璋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南学政。曾经三典省试(乡试),四校礼闱(会试)。他诗学元稹、白居易、高启,书法出入王羲之;博学多识,尤精研边疆史地,曾纂修《皇舆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著有《筠心书屋诗钞》《西域诗》等。
八、清代道光年间的常熟翁心存
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出身书香门第,父翁咸封是乾隆年间举人,选授江苏海州学正,善诗文,精工制艺,曾纂修《海州志》,著有《潜虚诗钞》《潜虚文钞》等。
翁心存自幼奇慧,7岁能属文,人称“神童”。一日,父亲带他去拜见唐仲冕,唐氏见他机灵聪慧,觉得将来必定出人头地,当即收为弟子,亲自教授,翁心存因此得以贯通经史百家之言。稍长为生员、举人,才名大振。早年词赋伟丽,擅名于时。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会试中式后,正总裁协办大学士英和对他文章的文采以及文中表现出的才气很是赏识,准备取为第一名。不巧的是,殿试时英和哮喘病发作,精神萎靡不振,而进卷的日期又很紧迫,于是只得请副主考官确定元卷,结果竟将翁心存卷抑置了下来,录为二甲第三名进士。后来,英和因此引为终身憾事。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6有则“翁心存不得状元”,专记此事。
翁心存历官广东学政、江西学政、大理寺少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清咸丰元年(1851)起,历任工部、兵部、吏部、户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充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著有《翁心存奏议》《知止斋诗集》《知止斋文集》等。其长子翁同书,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安徽巡抚;次子翁同爵,官至陕西、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三子翁同龢与翁曾源(翁同书之子)是叔侄状元。尤其是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翁心存及其家族是两朝宰相,再世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林,名声煊赫。
(作者简介:李嘉球,原吴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吴县志》副主编,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康熙〕昆山县志稿:卷14[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3]朱国桢.涌幢小品: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张廷玉.明史:卷70 选举志二[M]//二十五史(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康熙〕昆山县志稿:卷13[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6] 文徵明.广西提学佥事袁君墓志铭[M]//甫田集:卷33.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
[7]〔崇祯〕吴县志:卷47[M].明崇祯十五年(1642)刊本.
[8] 文秉.定陵注略:庚戌科场[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影印本.1985.
[9]〔道光〕苏州府志:卷99[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钱泳.履园丛话: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