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江苏的不解之缘:登扬州塔、叹苏州史、望金陵月,诗里藏尽风华 | 方志江苏
诗仙李白,在其61年的人生中,无数次“仗剑远游”,在大江南北留下足迹。他对江苏颇为钟情,多次来到南京、扬州、苏州、镇江、常州、徐州等地,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载入文学史的诗篇,成为悠远绵长的江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
李白的一生与金陵城有着不解之缘,不但写下近百首存世与南京有关的诗歌,还曾向唐王朝建议迁都金陵。据考证,对南京如此之爱的李白,一生有7次到访金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永远的“南京宣传词”

李白与这首诗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他第一次登上黄鹤楼时本该诗性大发,结果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浩浩长江,终于提笔与崔颢同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此诗不仅让凤凰台成为金陵的象征,更与崔颢《黄鹤楼》并称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李白也因此成为无可替代的 “金陵代言人”。
凤凰台原址当在今凤游寺、古瓦官寺、花露北岗一带。明代时,凤凰台成为徐魏公(徐达)园亭,不再是文人们登高作赋的场所。此后的凤凰台也逐渐走向没落,清末陈作霖再游此地时已是一片萧条之景。而今的凤凰台也已不存旧址。
《长干行》:“青梅竹马” 里的金陵民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 26 岁初游金陵时写下的《长干行》,不仅是一首乐府佳作,更创造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传世成语,而这两个成语的底色,正是金陵的地理与民俗。这两个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故事纯真,更因它们扎根于金陵的土地,成为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共同向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明月与金陵的精神共鸣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这首诗是李白 49 岁在金陵孙楚酒楼(后称 “太白楼”)所作,既写金陵的月色,更寄寓他对知音的追怀与内心的孤寂。

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的 “月”。月亮是李白一生的情结,他在金陵写下《月夜金陵怀古》《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等多首月诗,从少年时《初月》《雨后望月》的“玉蟾”“团扇”之喻,到《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再到晚年《古朗月行》的“白兔捣药”之思,月亮始终是他情感的寄托。金陵百姓更将这份“爱月”情结演绎为传说,《骑鲸飞天》《青山埋骨》等故事中,李白醉后投江捞月,或骑鲸飞天,或葬于青山(李白墓在当涂青山,采石矶有衣冠冢)。虽《旧唐书》载其 “醉死于宣城”,《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其 “病逝于李阳冰寓所”,但“捞月而亡”的传说,恰是金陵百姓对李白 “诗仙”气质的最好诠释——他与金陵的月亮,早已融为一体。
扬州
除了金陵,扬州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二十六岁时,李白游览扬州,二十八岁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写送别孟浩然的,充满深情,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本是送别场景的点缀,却成了扬州永恒的宣传语,道尽“烟花三月”,扬州春花烂漫、琼花盛开的盛景与雅趣。如今,无论何时,游客都会慕名感受“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丽风光,品尝“世界美食之都”的佳肴。

他还曾登扬州栖灵塔,作《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唐·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簷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浩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唐代许多诗人诸如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登此塔而赋诗。李白这首诗,既赞西灵塔高耸,大明寺辉煌,展现扬州佛教文化,又描绘“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的美妙秋景,尽显扬州秋日别样风情。

苏州
四十四岁时,李白抵达苏州,创作《乌栖曲》。
乌栖曲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是古代民歌曲调。这首诗,借姑苏台上吴王宫荒淫奢靡的故事,暗讽其亡国之耻。姑苏台曾是登高赏景胜地,却因吴王不听忠言、沉迷享乐,最终随吴国灭亡被付之一炬,烧成废墟。诗尾“奈乐何”三字振聋发聩,既是对吴王无耻行径的批判,也是对其荒政的警告。而苏州因姑苏山得名,沿用至今,更添历史厚重。

镇江
四十七岁,李白来到镇江,写下《焦山望松寥山》:
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
焦山,是镇江的名山,位于长江之中,因是古代樵夫、渔民出入之地,又名樵山。松寥山,是焦山东北江中的两座小山之一,另一座为夷山。焦山与松寥山虽不高,但站在焦山峭壁远望,却有身处碧霄之感。浪漫的李白此时展开想象,渴望以彩虹为桥、仙人相招登临,诗句尽显其纯真想象与对理想、真善美的追求。

常州
三十九岁,李白来到常州溧阳,写下《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唐·李白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记游,描绘溧阳秋日北湖亭与瓦屋山的美景,却也流露游子客居异乡的惆怅;后半部分怀古,讲述贞义女救助伍子胥的事迹,赞颂贞义女高洁情操,也借伍子胥形象抒发自己万里翱翔的远大志向。他还曾应溧阳县令之托撰写相关碑铭,足见对此地历史的关注。

徐州
三十八岁,李白途经徐州邳县,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唐·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诗中缅怀张良,钦佩其为报韩仇散尽家财、狙击秦始皇的豪气与智勇,也赞叹黄石公的识人之智。如今圯桥遗址入选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圯桥进履” 的故事与李白这首诗一同流传。

在江苏,行游四海的李白眺望过虎踞龙盘的金陵城曾在扬州西灵塔登高也游览过苏州古城、镇江焦山留下诗文无数
千年时光,风景依旧太白的行歌也唱遍了古今你是否曾因诗仙的一句诗爱上一座城?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作者:吴福林
曾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处处长、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华风味茶》《中华风味酒》《夫子庙史话》《莫愁湖史话》等,点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后湖志》《莫愁湖志》。1986年获首届金陵文学奖;《南京的民间传说》(合作),获江苏省第二届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
- 上一篇:李嘉球:擦肩状元的苏州人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