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 刘国钧的三次人生转折
刘国钧(1887—1978),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生祠镇,是著名实业家、爱国民族工商业者。他创造了民族纺织工业的辉煌成就,是毛泽东称赞的“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红色资本家”,是周恩来口中的“热心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刘国钧在历史激荡中,弃农从商、弃商从工、弃工从政,书写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传奇人生。
一、弃农从商:背井离乡,图存图强
刘国钧经历苦难童年,孤身闯荡江南,在学而不止、行而不辍中寻找从商出路,创业伊始敢为人先,赚取“第一桶金”,为日后干事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苦难童年
刘国钧7岁那年,原是私塾先生的父亲刘黼堂因屡次科考落榜,加上家境贫寒窘迫,郁郁不得志,患上了精神病,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丁氏身上,她靠在外帮佣,艰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是刘家生活的真实写照。父亲的病情、母亲的辛劳,刘国钧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0岁时,他就肩挑水果、酒酿,沿街叫卖。
14岁时,经熟人柳秀方介绍,刘国钧成为靖江城“姚公盛”槽坊的一名学徒,打杂的事全部落在他头上,他后来回忆说,每天“从鸡叫做到鬼叫”。“姚公盛”的酱菜远近闻名,冬天是酱菜生产的旺季,做酱菜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菜踩实,这项既劳累又受罪的活儿自然落在刘国钧身上。冬天寒风凛冽,刘国钧衣衫单薄,腌菜缸里的双脚被冻得像紫萝卜一样,冻疮皲裂处被盐水浸渍,如同无数根钢针扎进他的皮肤里。为了生存,面对身体上的折磨,刘国钧是一忍再忍。但想到在“姚公盛”继续待下去,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于是,刘国钧心中酝酿起一个逃跑计划。他将自己的衣物分批朝外转移,然后瞅准时机拼命往家跑,最终躲进舅舅家。当“姚公盛”的人拿着契约到刘家要人时,看到刘家家徒四壁,再加上其父亲疯疯癫癫,便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再逼迫,刘国钧才得以重获自由。
(二)闯荡江南
饱尝艰辛后,15岁的刘国钧决定离开家乡,到江南谋生。他先随柳秀方来到常州埠头镇柳永丰京货店,店老板本是托柳秀方找学徒的,但看见刘国钧身材瘦小,拒绝收徒。刘国钧一时沉默,他满怀希望而来,却遭人嫌弃,柳秀方想带他回生祠镇,可他心有不甘,对柳秀方说:“自己想留在常州试试,混不下去再回家。”
独自在埠头镇闯荡的这段日子,刘国钧做好了“吃大苦、耐大劳”的心理准备:他给人撑船、放牛、晒布、叫卖烧饼等赚取生活费;凭借自己的正气和头脑,他结识了后来的合伙人陆友仁和蒋盘发;他还低价批发来蒋盘发的“五毒布”叫卖,并在蒋盘发的教导下,用两个月时间掌握了站柜台做生意的全部要领。
后来,柳秀方受刘国钧母亲所托接他回家,这次柳秀方没有直接回靖江,而是临时决定去奔牛镇刘吉升京货店办事,刘国钧被这家店收为学徒。可是好景不长,老板因借款贩卖黄金出事,无力偿还钱庄贷款,只好用店抵押,刘国钧失业了。不过他已崭露头角,在刘吉升歇业之际,奔牛镇有三家京货店竞相邀请刘国钧,最后,他选择了元泰京货店。从16岁到21岁,刘国钧在元泰京货店当学徒,后转站堂,再升任跑街、外柜,最后主持元泰店务。这5年时间里,他潜心学习,不断总结经商之道,为日后自己开店打牢了基础。刘国钧22岁时,因老板败家,元泰逐渐走向闭店。刘国钧辞去了元泰职务,来到源昌布庄当主事,但遭到老板堂弟排挤,他再次离开。
(三)第一桶金
这几年的经历让刘国钧感慨:寄人篱下,替人卖命,终究没有好出路。他要自己开店,发展自己的商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镇上人们纷纷议论,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他突然意识到,皇帝与太后驾崩是国丧,要举国哀悼,辫须(晚清男子辫子末端的装饰物)应该是白的!他第一时间去常州城采购大量白丝线,让母亲与妻子连夜编织白辫须。正如他所料,三日后,官府贴出告示:国丧期间凡辫须一律改为白色。刘国钧“棋高一着,快人一拍”,当其他商家手忙脚乱筹集白辫须时,他的白辫须已经大量上市,快速占领各大商铺。待国丧结束,刘国钧靠白辫须挣得200元银洋,为其开店积攒了“第一桶金”。宣统元年(1909),他与同乡华渭川在奔牛镇合开了第一家店:和丰京货店。后因华渭川吸食鸦片要偿还债务,将全部股份过户给他,刘国钧开始独资经营和丰京货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和清军两军对峙、相持不下,奔牛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上的商户害怕风云变幻,纷纷歇业。这时,刘国钧却淡定自若,他包了艘船,让父母、妻子、儿子先回生祠镇,自己藏好500元银洋留作后路,就一心扑在生意上。战乱之时,百姓家有女儿待嫁的,纷纷嫁女,掀起了采购嫁妆的热潮,因为镇上仍营业的京货店仅此一家,所以店里生意十分红火。受革命影响,农民们拒向清政府缴纳田赋,手头有粮却没有现金,他们购买货品大都是以稻抵银,按时价是稻贱银贵,可刘国钧猜测,一旦时局平定,必将稻贵银贱,所以他收进大量稻谷。没过多久,江南时局平定下来,确实如他所料,他便售稻得银,从中获得了巨额差价。之后,刘国钧又果断出击,盘下一家无力复业的京货店,改名“同丰”,继续扩大经营范围。两年后,他已积累两万余元资金,一跃成为奔牛镇的首富,为日后在纺织业大展宏图打下了基础。
“心之所至,无坚不摧;意之所至,无远不届。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成长路上,刘国钧吃苦耐劳、敢闯敢试、自强不息,从小小乡童转变为殷实首富,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二、弃商从工:苦心孤诣,创新创优
刘国钧怀着“实业救国”宏愿,决定弃商从工、创办实业。他先后创立常州大纶织布股份有限公司、广益染织厂、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善余染织厂、安达公司、大明染织厂、香港大孚建业公司、东南纱厂等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他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市场拓新,缔造出纺织工业传奇。
(一)技术革新
为了学习先进技术,1924年至1935年,刘国钧四赴日本学习。1934年春,他在日本看到了畅销的灯芯绒产品,他想,一定要在日本学到灯芯绒生产的全部工艺。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行抵达静冈县淞滨工业试验场学习,刘国钧白天看、晚上记,不仅自己如此,还要求同行的公司成员摸清技术要领,以备实践之用。一个月下来,他们几乎掌握了灯芯绒制作的全部工艺。另外,他购买机械设备,花20倍价格购买割绒刀,高薪聘请日本技术工。刘国钧一行回国后,马不停蹄地试制,在大家的艰苦努力下,灯芯绒试制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灯芯绒先例。他还从日本淘回了破旧的八色印花机,请技师攻关无果后,他亲自上阵,反反复复安装、修整、校验,凭着“忘食午膳者有之,烫伤轧坏我皮肉者有之”的坚毅,七个月后,这台印花机终于产出了第一批色彩鲜艳的八色印花布,迅速抢占了国内市场。之后,他又从日本购进新式六色印花车,并成立花样设计室,自刻印花滚筒。至此,刘国钧成功打造了一个国内罕见的纺、织、印、染全能型企业。
(二)管理创新
刘国钧赴日,不仅学习了先进技术,而且探求了管理之道。1924年,刘国钧看到日本由于精于管理,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回国后他推行筒子纱,代替倒头纱,以便节约费用和物料。1931年,他借鉴日本纱厂管理经验,制定管理“五化”,即“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日产化、出品日货化”。1935年,他第四次东渡日本,参观了学校,考察了五十余家工厂,回国后,他作了《赴日考察印象及感想》的演讲,提出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除了赴日考察,1945年,刘国钧先后赴美国、加拿大考察,考察期间,他写了三本厚厚的日记,在日记中多次记载科学管理要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国钧不仅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才,注重发挥企业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他提倡“工厂学校化”,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此外,他还组织创办厂刊《励进月刊》,设研究所、试验室,推行练习生制度、工徒制度和养成工制度,培养了一批批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和一线纺织工人。
(三)市场拓新
刘国钧不仅在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上突破精进,在国内外市场开拓上也是深谋远虑、积极行动。在国内,他注重品牌营销,创立蝶球、征东、英雄、鼎鹤、双兔等品牌,广受消费者欢迎。1941年4月,他与长子刘汉堃在香港九龙购房产,创办香港大孚建业公司,作为进军南洋、联络海外业务的窗口。1941年5月,代理商在越南河内特为刘国钧举办了“中国大成布匹展销会”,三日之内,大成所有商品销售一空,越南各地经销商竞相与刘国钧签订代理协议。河内销售旗开得胜,刘国钧深切感到,国内市场诚然重要,国际市场更加广阔。越南之行结束后,他立刻奔赴仰光、曼谷等地,设立办事处和经销店,在东南亚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
“积缕成布,业勤则精;学以致用,衣被苍生。”在创业路上,刘国钧力学笃行、革故鼎新、精益求精,从商界翘楚转变为纺织巨子,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三、弃工从政:经世济民,爱党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国钧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一心回归祖国,慎重考虑后决定弃工从政,立足人民之本、家国之根,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一)毅然回归
1949年,迫于时势,刘国钧去往香港,在这个由英国人统治的地方,他毫无归属感。他每天关注香港各大报纸,从消息灵通人士口中打探消息。1949年5月底,刘国钧收到朱希武(常州大成负责人)的信,信中说:解放军军纪严明,秩序良好,公司生产正常。当地政府得知厂里原棉紧张,立即设法去南方调运棉花。而朱希武在上海看到了更感人的一幕:一日清早,他出门买报纸时,看见门前马路上整齐地睡着解放军,解放军真正履行了《入城守则》中提及的不扰民、不入民宅。
看罢此信,刘国钧对共产党的好感油然而生,他对妻子说,共产党不是共财产的党,是生产党!他阅读《华商报》,从报上获悉“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好友黄炎培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无锡荣德生被任命为苏南行署副主任等诸多信息后,他的回乡冲动更加强烈。1950年,年过花甲的刘国钧毅然回到祖国大陆。
(二)步入政界
1950年11月初,刘国钧收到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的来信,信中黄炎培告诉刘国钧,在全国纺织工业会议上,他将《扩充纱锭计划刍议》分发给与会人员,引起周总理的关注,周总理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轻工业部搞专题研究。《扩充纱锭计划刍议》是刘国钧于1944年完成的一篇战后振兴纺织工业的万言书,是打造“纺织王国”的设计图与路线图,提出15年内使中国拥有1500万纱锭的宏伟计划以及实现规划的方法步骤,细化到资金筹措、职工培训、纺机采购、棉种改良、质量控制、收益分配等各方面,最后还提出政府层面应该提供的政策环境。
信中黄炎培还特邀刘国钧赴京小住。到了北京后,黄炎培嘱咐刘国钧要“与时俱进”,建议他参加民主建国会。从此,刘国钧踏上了从政之路。他曾连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过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领导职务。
(三)家国情怀
刘国钧步入政界后,始终以赤子之心报答党,报效国家。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国钧满腔热忱为国贡献,他个人捐献2.65亿元,大成公司捐献50亿元,捐款数额在当时可以折合三架半战斗机。他还自愿捐出当年从加拿大购回的价值80万元的毛纺设备,连同数千枚纱锭,办成南京毛纺厂。待工厂正常运转后,他向省政府书面呈报,将自己在毛纺厂的投资与定息,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一化三改”总路线提出后,刘国钧不顾舟车劳顿,频繁往返于上海、常州等地,与大成公司每位董事、监察人磋商合营事宜,落实合营时遇到“公股比例不低于15%”的“拦路虎”。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现状,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要求用自己的私股与南通大生公司的公股调换,从而加速了公司合营进程,大成公司也因此成为江苏第一批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刘国钧还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他出资修缮生祠镇岳王庙,捐资疏浚生祠镇水运要道大靖港和团河,修建生祠镇主要街道,支持生祠镇教育事业,物资紧缺时赠送家乡10台手扶拖拉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国钧一度受到打击,他却不为所动,自撰自书对联“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以示对党的坚定信念。
“实业苏民思广益,经纶裕国志大成。”在从政路上,刘国钧赤胆忠诚、报效国家、造福桑梓,从工商骄子转变为统战名人,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次转折。
从江北贫儿到纺织大王,再到政界名流,刘国钧在时代洪流中扬帆奋楫、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不仅创造了大成奇迹,更造就了传奇人生。斯人已矣、不复归兮,而其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竭诚奉献的崇高精神将穿越时空、永续传承!
(作者简介:徐敏,中共靖江市委党校政策调研科一级科员。)
栏目编辑:计欣然
- 上一篇:友满江苏路:李白的每首赠别诗,都住着一位故人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