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年鉴框架结构
一、年鉴框架结构调整的原则与依据
框架结构设计是整个年鉴编纂流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框架是年鉴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因此,调整框架结构,是每年年鉴工作的“题中之义”,是年鉴工作者的“必修课”。年鉴的框架是相对稳定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策划和调整年鉴的框架,要“遵循年鉴属性、贯彻编纂宗旨、体现地方特色、分类科学合理”,这是年鉴界的共识,也是我们在思考和策划每年年鉴框架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与往年不同,策划2007年年鉴的框架,除了按照一般的原则,还必须特别注意“2006年”这一特殊年份。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而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与前面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显不同的是:由“计划”变成“规划”,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它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即“计划”让位于“规划”,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越位”“缺位”的现象将被克服。因此,备受世人瞩目。《规划纲要》共计14篇,48章,其篇名绝大多数就是“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议》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而《规划纲要》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篇,就以此为篇名。因此,年鉴要全面、客观地记述2006年乃至“十一五”时期,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首先必须依据《规划纲要》调整框架结构。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江苏年鉴》
框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现版《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是2002年第三次较大调整后形成的。其设计之初,比较多地吸取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特别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框架的“精髓”。这在当时是一种挑战,一次创新。现在,五年过去了,打开《江苏年鉴》(2003~2006)?熏江苏“十五”发展的成就及轨迹“清晰可见”。这是《江苏年鉴》框架结构“与众不同”带来的成效。但是,对照“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年鉴》现有的框架结构也“落伍”了,有许多地方与时代不相吻合,必须重新调整。
(一)构建《江苏年鉴》新框架,必须认真学习、全面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发展江苏经济社会的思路,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愿望。《“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因此,《江苏年鉴》在今后五年里,要全面、系统地记述全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年鉴的编辑,必须首先掌握《“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内容。
《“十一五”规划纲要》,除序言外,计4篇15章43节,约8万字。通过学习,我们对“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及其政策,应该“心中有数”。比如,对“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是这样表述的:“江苏经济社会将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并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市场化完善期”为题作了具体阐述。又比如,在对这一时期发展江苏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了高度概括之后,又具体点出了这一时期发展的主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基本要求(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其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值,总体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现代化迈进。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如此等等,我们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内容及“亮点”,才能将之运用于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中,从而体现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构建《江苏年鉴》新框架,必须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三篇有8章36节,是整个纲要的重点所在,其标题为“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这一篇不仅份量大、内容丰富,而且集中地体现了“十一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其中许多概念和内容更显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比如,第五章的第三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涉及服务业的内涵、种类以及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在这一节里,列举了“现代物流业、软件业、金融业、商务和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居民服务业”十大服务业,并对其发展目标作了科学的预计,这不仅表明“现代服务业”是今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还纠正了人们对服务业的一些模糊认识。以上十大领域都属于服务业的范围,但又可归之于“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不同类型,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服务业”这一概念。又比如,第八章“和谐社会”中的6节标题是“坚持富民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大省、发展卫生事业、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仅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而且还把建设“文化江苏、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进一步落到实处。再比如,第十章“科教人才”中的第一节“强化自主创新”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江苏推进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会建设,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思路。“推进科技创新重点跨越、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开放式配置科技资源、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建立多元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布局,进一步体现了江苏“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在把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和重点的基础上,来谋划《江苏年鉴》的框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体现个性,使《江苏年鉴》真正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三、立足《“十一五”规划纲要》
谋划《江苏年鉴》新构架
为了体现《江苏年鉴》的时代性、地方性,使之真正成为江苏的“窗口”,成为“国内外了解和认识江苏”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年鉴的框架,充实年鉴的内容。从框架结构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调整类目,以体现“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版《江苏年鉴》设有21个类目(特载、重要文献、大事记、省情概览、党政·群团、改革与开放、经济管理与监督、经济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与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教育、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国防与安全、市·县、区概况、人物、文件法规选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机关事业企业选介、附录),除了一些常规类目外,事关经济社会领域的类目,对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不仅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类目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比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产业发展”就涵盖了“现代高效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五个方面,这与传统的产业划分是有所不同的;再比如,“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是单独成章,每章都有4节,内容很丰富;又比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人口资源环境”单独成章,并从“加强人口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管理”五个方面设立“节目”,以体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要对照《“十一五”规划纲要》,重新设置类目。具体地说,可以借鉴纲要的篇目,将“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谐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教人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重大工程”作为《江苏年鉴》的“类目”,以体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二是调整栏目,做到合理归类,重点突出。如上所述,《“十一五”规划纲要》有许多亮点。对于经济社会领域的划分与归类,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科研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及时地纠正年鉴归类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述。将经济社会的活动、事件、举措及成果,按照新的归类进行编排。比如说:
“工业”栏目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综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装备制造业(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光电显示、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基础材料与新材料产业(特种冶金、石化、新型建材、化纤)、现代轻纺产业。
“现代服务业”栏目,应该设立以下分目:现代物流业、软件业、金融业(综述、银行、证券、保险)、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通信、邮政、无线电管理)、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粮食流通)。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栏目,应重新归类和组合,具体应包括以下分目: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建设法治江苏(“五五”普法、地方立法、政府法制、司法行政、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平安江苏建设(公安、检察、审判、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调解”机制、国家安全工作)、诚信江苏建设(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
三是加大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突出民本民生。以前的年鉴从构架到内容,往往是重经轻文,重效益指标轻社会生活。对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这一局面应及时扭转。地方综合年鉴是“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经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依据纲要,加大和谐社会建设的分量。增设“和谐社会”类目,按照“坚持富民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大省、发展卫生事业、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设立栏目,并在栏目内细化分目和条目。如“坚持富民优先”,可以设立“创业、就业、中等人群收入情况、生活质量”分目,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民生”情况;又比如“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可以设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分目,以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
编后:方亚光同志多年从事江苏年鉴的编纂工作,他在认真研读“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个人提出了07年《江苏年鉴》构架的设想。我们把它登载出来,目的是未雨绸缪,先行一步,但不是搞“一刀切”。各地可以此文为参考,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规划、设计好新形势下的年鉴编纂纲目。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