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采访老龄对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013-01-30    

        采访老龄对象琐碎事多,需反复核实,费时费力,再加上受到采访者自身修养、学识的限制,很难收控自如地驾驭采访。因工作关系,笔者近一段时间接触采访了20多位高龄人士,深感采访老龄对象的艰巨;同时,深感注意方式方法,对采访成败尤为重要。

老龄对象的特点

        采访老龄对象必须制定采访对策——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制定采访对策之前,有必要先把老龄采访对象分分类,弄清楚在采访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采访时就不会出现心慌理乱和不知所措的局面,更好地驾驭采访。从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来看,老龄采访对象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昭雪型——自己蒙过冤,或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老首长蒙过冤,每每回忆往事,有说不完的话,对历史特别是对“文革”的反思,有独到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

        理智型——与过去长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自身文化修养有关,有很多研究发现,只要中央没有表态,就不说,而说出来的任何事,均有出处,有根有据。

        痛快型——凡是知道的事,决不相瞒,一吐为快。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我都要快入土了,还能把这些事带进棺材不成”?但是,他说的痛快,听者却往往觉得太乱,有时候根本不知所云,无法抓到采访的要害。

        伤感型——怕提及旧日的感情,包括战友之情、夫妻之情,是记忆的敏感区。那是心里的伤痛,是心里最珍贵的净土。一旦提及,犹如在一汪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大石头,把心给搅乱了,不啻于又一次精神打击。

        担忧型——怕人家瞎写,瞎编,瞎传,就想安下心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不愿意多说,怕万一出格,不好收场。

        洒脱型——对什么事都看得开,想说,敢说。象渡江战役英雄、军旅作家艾奇就是一个典型,采访者问什么,他答什么,爽快而有条理。

        由于年龄影响和身体上的自然反应,老龄对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种“老状”,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为采访增加了相当的难度,采访者应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感情复杂,多愁善感。有的不愿谈,怕伤感情,怕搅乱心灵的平静;有的心里装满了愤闷与无奈,说着说着就一发而不可收,令采访者难以收场;还有的对老首长充满了怀念之情,揪住一件事反复说,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又耽误时间。

        思维慢、散、乱。方言口音重,难听懂;说话节奏缓慢,有时不着边际,时常把采访者的话题引入岔道,甚至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说者陶醉,听者茫然。

        身体老化,固执倔犟。身体虚弱,不能久坐,不可能一采访就是几个小时;看东西不清,喜怒无常,有点“孩儿脸”的性格,起伏变化大。有时候又表现出极端的固执,明明是他记错了,偏偏说是对的,令采访者十分尴尬。

        生活习惯独特。经过长期的生活磨砺,老龄采访对象几乎都有不同一般人的生活习惯,令初打交道者一时难以适应。如在三伏天不允许家人开空调、吹电风扇;关门时静悄悄,还用眼睛向外警惕地扫视;一到晚上就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不接电话,不许人打扰,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在房间里,再大的事也不理睬。

        干扰多,心境难平。各种各样的活动找上门,为新战士上课,为孩子们讲故事,写回忆文章,甚至有的健康咨询活动也被请去做宣传撑场面。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年人的自然反应,因此,在采访之前,采访者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制定好采访对策,才能有的放矢,取得理想的效果。

采访老龄对象应采取的对策

        在了解了老龄采访对象的类型及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后,制定采访对策就更具有针对性,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就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做到处惊不乱,应付自如。

(一)采访准备

        1、在技术方面:带着背景、带着问题、带着设备。背景是指采访对象的过去经历、主要成就、功过是非、家庭状况和一些个人的喜好、性格特点,甚至还包括有哪些好朋友,与哪些名人有着亲密接触等等。总之,关于采访对象的一切,都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以备采访时随时调用。掌握背景之后,接下来就是考虑采访时准备提什么问题,以什么方式提问,应忌讳哪些问题。从老龄对象的特点看,准备的问题一是要尽可能多一点,以免跑题后提出新问题将它引入正题;二是要尽可能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三是要尽可能语气柔和、谦虚、礼貌,不要过于锋芒;四是不要直指痛处,特别是在涉及感情、政治方面的问题时,要有曲折过渡,把握分寸。设备主要是照相机和录音机,做留存资料、补充笔记之用。采访老龄对象,应该说机会难得,因为岁数大了,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所拍的资料弥足珍贵。录音也非常重要,可以对照笔记,减少错记、漏记,避免方言俚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采访准确率。

        2、在心理方面:采访者要立足打“持久战”,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耐心、细心、留心。采访不成功时,千万不能灰心,放弃最初的设想。不成功是常事,一次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创造融洽、愉快的开场气氛

        采访老龄对象最为关键的是创造良好的开场气氛,有了融洽的开场气氛,比较容易调动老龄采访对象的谈话兴趣,接下来的采访就顺利得多。如何创造良好的开场气氛,不是说说好话,讲讲大道理就行,而是要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

        1、注意观察:屋中的照片、书画、信件、纪念物、书籍、手迹,甚至门前的树木、花草,庭中的狗、猫,房顶上的鸽子等,都是可以引出话题的由头。

        2、巧套近乎:新闻采访中,有经验的记者往往有时会提及某某是我的朋友,某某又是我的邻居或战友,借此缩短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轻松气氛。采访老龄对象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采访时一定要想办法缩短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拉近彼此的关系,提高信任度。这就要寻找“接近点”,即通常所说的套近乎。一般而言,老龄对象都有一些养花、书画、下棋、看书、散步等爱好和兴趣,采访中如果能够循此而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定会引起老人的共鸣,缩短采访距离,快速、愉快地进入采访正题。

         3、漫谈巧引:不能急于抛出要采访问题,这样有时会卡壳。没有谈话兴趣时,也不能立刻抛出要采访的话题。但是,要切记漫谈不是无目的、没有时间性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三种办法比较灵验:一是老年人特别有荣誉感,提当年露脸的事,一般都会得到积极的响应;二是从他正在读或写的书,或正在参加的活动入手,找一两个话题“刹住”他跑偏的话题;三是借外物打岔,如来人,屋中跑动的猫狗,甚至打来的一个电话等,调整一下话题。

         4、连“哄”带“骗”:这是为了采访一些敏感话题而采取的办法,善意的“哄”和“骗”,目的是避免老人心理受到伤害,精神受到打击。采访者要从“采访者的角色”退出来,以“爱听故事、爱好历史的下一辈”的身分走近老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核实采访材料,让历史贴上真实的标签

         采访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时间跨度大,当事人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其实有很多缺漏、讹误。另外,由于观念的影响,所处的位置不同,当时的地位和身分限制,对有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偏面性,或是不够全面、准确,采访者必须加以认真分析,辨证地看待所得材料,多方证实,力求溯本求源。核实的办法:一是物证,查阅权威性出版物,查看私人信件、笔记、纪念物,及其过去发表的文章等;二是人证,访问其健在朋友、亲人和曾经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这里要强调,写历史文章切忌浮躁、猎奇、哗众取宠,找点故事,洒点爱与恨一类的香料,就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急急地拿去发表。那样做是不严肃的,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四)采访审阅

         就是把采访所得写成文章之后,再送交采访对象阅读把关。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既是承诺,又是安抚,好让被采访者放心畅言。这其实也是一个核实的过程,一是本人叙述的材料和记者引用的材料是否准确;二是提出意见,再行修改;三是作者文字表述是否准确。不经审阅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

        总之,制定好采访对策,并不能保证采访就一定能成功,采访者要根据老人的特点、身份、地位和身体状况的不同,在做好充分的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前提下,要有灵活性,适时而变,这样才能使采访顺利,取得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 吉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