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新中国开国总理诞生地

——周恩来故居

2022-02-15    金 秋

6507e414-4c65-4340-b84c-0fb4e7a55188.jpg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隶属周恩来故里景区。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32间房屋,占地1987.4平方米。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民居建筑。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周家到周恩来这一辈,在淮安已是第四代。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淮安府山阳县城(今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的周家大院。周恩来祖父周起魁,曾任山阳师爷,晚年捐一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驸马巷宅院。周父名周贻能,1874年7月11日生于山阳县驸马巷周家院。1891年娶清河知县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万冬儿为妻。万冬儿即周恩来生母,娘家人称她为“十二姑”。周恩来出生前,周母梦到一只大鸟飞入自己怀中,当夜便生下了周。《山海经》称:“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认为万冬儿的梦乃是吉兆,遂给这孩子起名“大鸾”。周在8个月大时,因叔父周贻淦重病,为了“冲喜”,过继过去。于是周恩来有了自称的“两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周恩来在故乡度过了12个春秋。宣统二年(1910) 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赴东北伯父处读书。从此,他再没有回过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政务院)总理,多次力主平掉祖坟。早在1953年、1958年,周恩来就先后向淮安县委提及此事。1964年,他在与晚辈谈话时又说,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将来人口越来越多,每人平均土地越来越少,不能让坟地占用土地。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家乡重修自己的祖坟,反而要求平掉祖坟。1965年春节前夕,为了不惊动地方领导,周恩来在多次做亲属工作之后,派侄子周尔萃回到淮安,自费将周家七座祖坟全部就地深埋,不留坟包,变为耕地,包括周恩来祖父周起魁的坟墓。

周恩来生前多次要求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1973年,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给淮安县委打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不准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周恩来担任总理26年,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但始终对家乡魂牵梦绕,深情难忘。他常常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向人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他关心家乡的亲人故旧,指导家乡的建设发展。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古城淮安成了花圈的海洋。家乡人民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抬着花圈,排成没有尽头的长队,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周恩来总理故居。1977年1月,在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以及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当时故居尚未整修,也没有正式开放。他们纷纷以口头的、书面的等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向地方政府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望:修复周恩来故居,供世人瞻仰……

经中共中央批准,周恩来总理故居内部的房屋、道路、内院一律按原状修复。1978年6月,淮安县委、县政府成立指挥部,下设资料征集组、陈列布展组、房屋修复组,全力修复、征集、抢救文物。1978年9月,根据周恩来弟弟周恩寿的回忆以及当时居住在周边的居民讲述,按照清宣统二年(1910)周恩来求学离淮时的原貌对故居进行修复。为了提升故居的布展质量,工作组专访了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60多位、周总理亲属30多位。周恩来研究专家10多人,跑遍9个省市,走访235人次,征集文物、图片186件(幅),资料长编346条。1979年3月5日,经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批准,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故居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这座昔日大鸾起飞的吉祥之地,现已成为国内外人士纪念缅怀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场所。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3000多万人次,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以及38个国家和地区近10万名外国友人。

周恩来故居东宅院为原状陈列,有周恩来诞生房、童年读书房、周家主堂屋、嗣父母住房、乳母住房、榆树、水井、厨房、菜地等,再现了周恩来从幼年到童年学习、生活的场景;西宅院为展室部分,现辟有“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 “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名家书画纪念作品展”等基本陈列。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1997年在故居后院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收录了周恩来各个时期的书法题词手迹。2002年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在故居北侧建成“邓颖超纪念园”,现辟有“邓颖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图片展”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图片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的崇高品德和高尚人格形成,与童年12年家教家风分不开,并影响着周恩来的一生。周恩来家庭和普通家庭一样,也存在生老病死、晚辈上学就业等问题。周恩来十分重视家庭建设,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为世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重视亲情,孝敬长辈,体现出一位伟人至情至性的凡人情怀;他注重家庭,伉俪情深,“八互”(互尊,互学,互信,互爱,互帮,互勉,互商,互谅)佳话为后人树立婚姻典范;他以身作则,严于家教,对自己的亲人要求非常严格,亲自为亲人们制定了十条家规,即: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让后人终身受益。

近年来,周恩来故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指示精神,精心策划了以家世、家教、家庭等为主线的“周恩来家风”系列特色主题展览,为观众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精神食粮,为广大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提供生动教材。

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内容紧贴社会热点,列举了周恩来严格要求晚辈工作上服从国家利益、生活上不准搞特殊、夫妻间严守党的纪律、对待家乡事公私分明等诸多生动事例,为广大干群立家规、正家风提供了生动教材,对于引领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廉政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展览有效地丰富、延伸了周恩来故居的教育内涵。特别是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端正作风,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周恩来故居精心策划了“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全国巡展活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择业观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自2018年1月启动以来,先后送展至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城市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直接受众超百万人次。

在周恩来故居正门入口的墙壁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丰功伟绩和伟大精神的“六个杰出楷模”,深受观众喜爱,很多游客在此合影留念。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周恩来故居在1982年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传承发扬周恩来精神、弘扬红色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