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先驱、中共早期领袖
——瞿秋白故居与纪念馆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瞿秋白幼时聪明过人,思维敏捷,喜爱读各类文艺书籍,先后就读于常州市冠英两等小学堂(今觅渡桥小学)、常州府中学堂。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新闻记者身份访问苏维埃俄罗斯,是最早系统真实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 实行清党分共政策,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中共中央紧急召开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宣布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瞿秋白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
瞿秋白铜像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起草了中共六大政治报告并代表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大会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后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斗争任务和方针。瞿秋白于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毛泽东曾说,中共六大肯定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使得“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共产国际派来的米夫和王明的诬陷和打击。在逆境中,他仍然自觉地严守党的纪律。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
1934年初,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留在瑞金。1935年在转移途中于2月23日在福建武平县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的心路历程,但他坚守革命信念,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定,矢志不渝。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西门外英勇就义。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一
瞿秋白在常州住过的地方,一是出生地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八桂堂前后共五进,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天香楼为东院第四进一幢三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两层楼。二是与八桂堂一河之隔的乌衣桥畔某宅,过渡数月后移居星聚里。三是星聚里,这是瞿秋白祖母的娘家,瞿秋白全家居住在小巷深处的九皋楼八年。四是城西瞿氏宗祠,位于常州觅渡桥畔(今河已填没,桥亦拆),是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私家祠堂,分东西两院,各前后四进。1911年至1916年,瞿秋白一家因贫困迁居不用租金的瞿氏宗祠东院侧厢房。
1959年,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负责修复瞿秋白故居。经慎重选址,确定在城西瞿氏宗祠设立“瞿秋白纪念室”。筹建人员到上海、北京等地多方搜集资料,征集当年遗物、秋白遗著等,并当面听取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意见。杨之华献出瞿秋白赠送的结婚纪念品金别针一枚,上面刻有秋白手迹“赠我生命之伴侣”。1961年,小秋白一岁的胞妹瞿轶群陆续提供关于故居的格局、房间、门窗、室内陈设和家具以及故居周遭状况的许多记忆。她从江阴贤庄外婆家征集到秋白母亲睡过的大床和“环川草堂”书箱等实物。1964年,在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根据“整旧如归”的原则,将瞿秋白纪念馆修缮与陈列完成,纪念馆对内开放两次。当时瞿秋白纪念馆(祠堂正屋四进)的布置如下:第一部分为青少年时期(1899—1917);第二部分为北京读书时期(1918—1922);第三部分为苏联回国,领导革命时期(1923—1930);第四部分为战斗在文化战线时期(1931—1933);第五部分为最后的战争岁月(1934—1935),在苏区工作至英勇就义;第六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先烈的崇敬、迁葬与公祭。展览开放后,对青少年和群众进行革命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文艺界整风报告的批语发表,9月3日瞿秋白故居关闭,撤销陈列,祠堂被居民用作住房。
瞿秋白纪念馆
1979年6月,中央决定为瞿秋白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纪委《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推翻对瞿秋白同志的诬陷之词,彻底平反昭雪。1985年,中央宣传部批准恢复瞿秋白故居;同年3月21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正式批复,在“瞿秋白故居内建立瞿秋白纪念馆”。常州开始着手恢复和筹建瞿秋白纪念馆和故居工作。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雄就义50周年纪念日,纪念馆正式开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匾额是邓小平亲自题写。邓小平是瞿秋白的老战友,两人一起参加八七会议。中共常州市委给邓小平写了信,1985年4月27日邓小平接信后立即挥毫题写。“瞿秋白同志故居”是1980年6月由茅盾题写。
瞿秋白纪念馆大门开在原来祠堂的东面,高大宏阔,十分气派,向着延陵西路通衢大道。1982年3月,瞿秋白故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瞿秋白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6年11月20日,瞿秋白故居(包括整个宗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瞿秋白同志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瞿秋白同志作出高度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从而扫除横加于他生前身后的一切诬陷之词。6月22日,常州召开全国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5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成为瞿秋白研究新起点的历史性标志,同时正式开馆的瞿秋白纪念馆也成为常州改革开放的一张新时代名片。从1985年起,瞿秋白纪念馆每年在瞿秋白诞辰和就义日举行纪念活动,全国性的瞿秋白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1989年10月中旬,常州瞿秋白纪念馆举办“纪念瞿秋白诞辰90周年书画展”“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瞿秋白故居陈列”。三个展览融合一体,让参观者穿越不同时空,在实物、图片、说明与书画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跳跃”思维,巧妙体现了瞿秋白曾受到双重影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瞿秋白研究专家丁言模观看后留言:“瞿秋白从小注重道德修养,有内省倾向,注重乡情、人情和实际世务。同时,破产的‘士的阶级’的家庭所处的畸形地位和‘痛、苦、愁、惨’的生活逼迫,又使他从小面对残酷的现实,逐渐生成反叛意识。另一方面,瞿秋白也浸染了中国‘士的阶级’的传统文化影响,受到良好的艺术教养,包括父亲文人习性的潜移默化和母亲的谆谆教导。这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影响一直伴随瞿秋白成长。他走进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行列后,他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道德准则和政治理想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远大的社会变革抱负,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走上革命道路。”
三
1998年9月,在瞿秋白百年诞辰来临之前,瞿秋白纪念馆进行全面整修,故居与纪念馆不再合一。纪念馆有两层,馆前为开阔的广场,门额上方为邓小平题写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1999年1月18日,瞿秋白纪念馆新馆落成及瞿秋白铜像揭幕典礼举行。高大的瞿秋白铜像是常州和全国各地的民众自发捐款而建。作家彭瑞高来常州参观新落成的瞿秋白纪念馆后,在1999年8月9日《文汇报》上撰文《常州的骄傲》说:常州人把秋白这样的儿子,看作城市的骄傲,这骄傲延伸着,又成为大众灵魂的支撑,成为城市前进的一种动力。这不能不说是秋白后代的勇敢、清醒与智慧。
2005年6月,梁衡酝酿六年、几易其稿撰写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铭刻成碑文,静立于瞿秋白纪念馆广场东侧。
由于瞿秋白故居所在位置地势低,江南夏初梅雨的侵袭,2006年故居10米高的山墙倒塌。2007年,遵循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修缮方案,按照“修旧如故”要求,对瞿秋白故居进行彻底全面修缮。门额复原“习规 折矩”“齐家 治国”“世食旧德”等原石篆刻,体现封建士大夫家族所遵循的家训族规,保证了建筑的整体原本性;在故居家具、物品的陈列上,恢复瞿秋白一家当年借居祠堂时的生活状态。工程于2008年12月底全面竣工。
四
2009年1月13日,瞿秋白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常州举行,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大规模修缮后重新开馆。
瞿秋白纪念馆建筑设计为纪念堂回字形式。走进展厅,秋白手书“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映入眼帘。进入展览大厅中央,挺拔、英俊、渊博的瞿秋白铜像巍然耸立。整个展览分主辅两条线,主线遵循“序景”“少年觅渡”“光明之路”“江南一燕”“秋之白华”“八七会议”“书生领袖”“文坛双璧”“苏区风貌”和“诸夏怀霜”以及“觅渡桥故居”和“罗汉岭就义”等九章两场景的生平序列展开,陈列件主要是历史照片、文献摘录和文物原件或复制件。历史照片中有与瞿秋白关系重要的同代人物和事件,如常州中学对瞿秋白影响较大的名师、旅俄时瞿秋白结交过的俄罗斯艺术家、中共“四大”旧址、苏区红军屋等。“秋之白华”和“八七会议”是展厅的重点和亮点,前者表现革命家高尚细腻的情感世界,后者表现瞿秋白政治上发展的高峰。辅线用展厅隔断、柱面艺术作品来体现,用以衬托主线,有瞿秋白的画作、徐悲鸿的速写、瞿秋白与列宁的油画、瑞金苏区的艺术摄影等,主线与辅线相辅相成。后面瞿秋白就义厅,以罗汉岭巨幅全景写真为背景,截取9分多钟电视剧《秋白之死》片段,真实再现当年瞿秋白就义场景,感人肺腑。
- 上一篇:新中国开国总理诞生地
- 下一篇:一幅失传沈绣,引出一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