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盐渎是哪条河?

2024-05-29    徐杰凡

盐城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立县,初名盐渎,东晋安帝时始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县域土地是从秦代设置的射阳县分设而来。西汉初年,此地为射阳侯国。射阳县治所在今宝应县射阳湖镇,射阳、盐渎分设以后,隔射阳湖而治,盐渎县管辖射阳湖以东直至黄海之滨的大片土地与湖泊、沼泽。

顾名思义,盐渎乃是河名。《说文解字》中说:“渎,沟也。从水賣声。”又释沟曰:“沟,水渎也。从水冓声。”沟、渎互训,都是指西周井田制时期田地之间排灌的沟渠,“谓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者也。”周制,一尺约为23厘米,四尺约为92厘米。后来含义引申扩大,小沟、大沟都称渎。《水经注》中有中渎水,又称江、河、淮、济为“四渎”,所以秦汉时期,渎就是河流,盐渎就是盐河,古代先民用以运盐的河道。那么,这条最终成为县名的河流是县内哪一条河呢?

这应该是本地区一条著名的河流了。中国古代的《水经》,当中仅载河流137条。后人纷纷为之作注,最著名的是郭璞、郦道元两家。郭著久佚,今存郦道元的《水经注》,当中录入了河流1252条。现代历史学家韩国磐称赞郦注“抑且沿流之山陵川泽,城池关隘,名胜古迹,莫不备载。”非常遗憾的是,郦注录入的河流数量扩充了9倍,却没有“盐渎”这条河的记载。我觉得这条盐渎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应该是自然河道或略加改造的自然河,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补给,满足通航条件,交通便利,可通向外域的大型航道,通江达海,以达中原诸地。应该贯穿全县腹地,应与盐运有关,史书上应该有所提及。综合比较后,今天的西盐河加东塘河联合构成的这条水道比较符合上述条件。本境最早的自然河道当首推东、西二塘,经历代疏浚后,发育成今日之东塘河与西塘河。西盐河亦十分古老,明朝万历初年编写的《盐城县志》将此河排在本境河流的第二位,仅次于官河。官河,即今日之蟒蛇河。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西盐河是一条用国帑人工开挖的一条河道。盐渎以盐业立县,此河本为运盐之河。而古代盐渎一带人口稀少,有人推算过仅有几千人,若为运盐之需,开挖一条人工运河,依当时的生产力不太可能,除非倾一国之力,但正史中并无记载。

西盐河西通大纵湖,经古河道马长汀又通射阳湖,有充足的水源可通航运。东塘河上游又连接了西盐河,这两条互相连通的水道,由西南而东北贯穿盐城县腹地,经过今盐都的新河庙东北流入东塘入射阳湖。射阳湖,古称射水、射陂,是一条狭长的湖泊,直至清末民初,才演变成今日之射阳河,从建湖的朦胧古镇经阜宁喻口、庙湾东流入海。这个射阳湖可不简单,原本是古代潟湖的遗存。万历《盐城县志》说它“在县治西140里,西接宝应县界,西北抵山阳县,中流为界,萦回可300里。”从春秋至秦汉,这是古代中国一条极为重要的水道,也是吴越争霸中原的一条重要运输线。《水经注》言:“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由此可知,射阳湖曾是邗沟(古大运河的前身)东道(今宝应射阳湖镇有“邗沟东道碑”),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通江达海,这条盐渎河的上下游均与之相通,盐业运输自然十分发达。

明万历初年《盐城县志》是盐城县编纂最早的一部县志了,其中记录了古盐邑的河流27条,冠以“盐”字头的河流仅一条,即盐河。此河“其支流出大纵湖入官河,东入塘河,达安乐港,经侍其汊入射阳湖。”由此可见,古盐河从大纵湖流出,进入蟒蛇河,穿过蟒蛇河后又向东北流入东塘河。不过今日的盐河上游一段与古代河线略有不同,西段在黄土沟与西塘河相连了。后世盐河有东西之分,以龙冈镇新河庙为界,东为东盐河,西为西盐河,二河之水皆流入东塘河。万历志将东盐河记作“新河”,河边一庙,称之为新河庙。由此可知,西盐河是“老河”“旧河”。这条老盐河与东塘河相连,正好贯穿了旧盐渎县的腹地。盐城以盐业而兴,这条盐渎正好与境内的诸多盐场相连,西边如建湖的神台场、十八团,向东南亦有曲折水道与海堤内外盐场相连,向西北又与庙湾场相通,命之为盐渎,真是恰如其分。

东塘河源于东塘,又名高姥塘,起点在今龙冈镇的塘子头(新河庙北3里),本是古潟湖时代的一条自然河,河床极深,千百年来,河线基本未变,乃盐城西部大片区域众水所归之处。常言道,水向东流归大海,时至今日,东盐河,即万历志中的“新河”,上承蟒蛇河来水却向西流淌,由东塘河转射阳河入海。综上所述,古代的西盐河从大纵湖向东北流入东塘河,再向西北流入射阳湖,西盐河加东塘河,两河其实就是一河,即秦汉时期的盐渎,它穿越了古盐邑的腹地盐场,并连接东南、东北的海滨盐场,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水运通道,为两汉时期乃至后世的唐宋时期的盐业运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