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吴福林:《全唐诗》不仅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编纂主力也是江苏人

2024-12-30    


IMG_256

清编《御定全唐诗》 图源:故宫博物院


有人说,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无论牙牙学语的儿童,还是两鬓斑斑的老人,谁都有几行烂熟于胸的诗句。


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人们不知道,这些佳句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全唐诗》以及精选出的《唐诗三百首》。


IMG_257

《唐音统签》 图源:故宫博物院


那么,《全唐诗》又从何而来?之前,方志君和您聊过,世人皆知曹雪芹著《红楼梦》,却不知《全唐诗》也出自曹家(点击查看原文)。《全唐诗》为清康熙年间官修唐诗总集,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曹雪芹祖父)奉康熙皇帝之命主持,起用当时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而成。


今天,我们与您一起走近《全唐诗》与江苏分纂的故事。


IMG_258



《全唐诗》的分纂,都是康熙钦定的翰林官,共有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除杨中讷、沈三曾和查嗣瑮三人是浙江人外,其余七人都是江苏人,占了绝大多数



IMG_261


要知道,在古代翰林官可了不得,只有科举考试中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照例入翰林院,而即便进士中的优等生也还需要再入庶常馆学习三年,再经考试,方可入翰林院。翰林官,可以说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大佬级人物。但是,由于为人低调,书生书息过重,命运便迥然不同。有人名垂汗青,著作等身;有人却事迹杳杳,几被遗忘。


且将七位江苏分纂一一道来。

 

彭定求  

 

IMG_263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南畇,号访廉,又号复初学人,晚号止庵,自称南畇老人,人尊称之南畇先生。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时年32岁,授翰林院修撰。他是清朝第十五位状元。关于他中状元的事,还有一段佳话。这年,他在京城参加会试,名列第一,为会元。又参加殿试,经阅卷大臣评议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其实,康熙已调阅过这位会元的殿试卷子,便问道:彭定求是会试第一名,为什么现在却是第三名?阅卷大臣说:他的书法没有前二名漂亮。康熙严肃地说:文章当以内容为主,彭定求的试卷我已看过,里面还有劝勉朕躬的意思。难道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这些名儒都是书法家吗?!意思是,应当以策取人,而非以书法取人。吓得大臣赶忙将彭定求擢为状元。


清代翰林的官阶,品级并不很高,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是正四品,侍读、侍讲是从四品,修撰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但是,因为接近皇帝,却升官最快,清代不少的重臣宰辅就大都是翰林出身。而彭定求却对仕途毫无兴趣,只在翰林院任职四年,便以父丧辞官回家,一心做学问去了。


彭定求著作颇丰,有《南畇文稿》12卷、《南畇诗稿》27卷、《学易纂录》《孝经纂注》《小学纂注》4卷、《周忠介公遗事》1卷、《南畇老人自订年谱》1卷等。


彭定求虽然潜心研究理学,但是诗也写得很好。如《故阁部史公开幕维扬,城溃殉难,相传葬衣冠于梅花岭下,过而哀之》:


极目层城古战场,忠魂飘荡恨茫茫。

军中空道临裴度,都下无由仗李纲。

碧血久从衰草没,白云遥带古梅香。

吾来暗洒三升泪,仿佛灵旗下大荒。


这是一首悼怀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诗。身为清朝状元在诗中直夸史可法为“忠魂”,见其梗直。“碧血久从衰草没,白云遥带古梅香。”英雄牺牲了,碧血已埋没于衰草,但是,他的精神却如古梅,永远流芳人间。诗人于此,不禁“泪飞顿作倾盆雨”,悲切无比地悼念之。身在清朝,却毫无忌惮地赞颂前朝抗清英雄,真正胆识过人。诗句隽永,意味深长,俱见功力。


又如《夜梦潜庵先生作》:


灵梦来冯夜气清,尚书履至俨如生。

玉验自向人间近,奎宿仍依上界明。

 数卷遗书容载辑,一词欲赞已难名。

 坐来正色丁呼语,歌枕彷徨涕泗横。

    

这首诗,是怀念他的老师汤斌的。汤斌(1627~1687),号潜庵,是著名的理学家,连康熙也知道他操行高尚,钦点他为江苏巡抚。彭定求的诗,写夜梦老师的情景,对老师充满崇敬,也说明他是一位性情中人,可以做学问,但不宜当官,而任《全唐诗》第一分纂,再恰当不过了。 


彭定求故居南畇草堂,在今十全街67号,也称状元第、尚书第,坐南朝北面河,包括住宅、义庄、祠堂、庭园、菜圃及船埠、隔河照墙等。现仅存正路门厅、轿厅及东路书厅等。

   

潘从律   


潘从律,生卒年不详,江苏溧阳人,字夏声,号云岫。康熙二十三年中举,康熙三十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后任陕甘提学道。他不但是《全唐诗》分纂,同时也是《康熙字典》的二十七个纂修官之一。据嘉庆《溧阳县志》记载,著有《放眉集》(1卷),惜已不存。


 徐树本   


IMG_266


《晋书》。徐树本(?~1710),江苏昆山人,字道积,号南洲、忍斋,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担任《一统志》纂修官。徐家乃昆山有名之家族,家教颇严,家风良正。看来徐树本是个孝子,又是个痴迷的书生,坚请辞职回乡,一边陪伴老母,一边埋头读书。据《【光绪】昆(山)新(阳)两县续修合志》卷50记载,编著有《诗赋文抄》《古唐诗选》,惜已亡佚。


车鼎晋   


车鼎晋(1668~1733),字丽上,号平岳,祖籍湖南邵阳,吴三桂乱时迁居南京,《江苏艺文志》列为南京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乡魁,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连任广西、顺天乡试主考官。康熙四十四年(一说次年),因父亲车万育病逝而辞归。助纂《全唐诗》后,康熙五十三年,服除,督学福建,以廉明称。又奉命浚河。后辞职回归,陪养母亲,不再复出。他有两个弟弟车鼎丰、车鼎贲,因刊刻吕留良《晚村吕子评语》一书,于雍正十年(1732年)同时被斩杀。车鼎晋惊惧终日,次年以忧悲离世。著有《天竹山房杂著》13卷和《天竹山房诗集》10卷,已佚。有《车督学集》1卷存世。


 汪  绎   


汪绎(1671~1706),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祖籍安徽休宁,自祖父汪惟时赴常熟经商,便寄籍此地。康熙三十六年,会试第三名,因回家奔丧,未能参加殿试。康熙三十九年,时年30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他于中状元之日,在马上随口诗云:“归计讵谋千顷竹,浮生只办十年官。”意思是,当官只当十年,立志终在归隐。哪知因遭排挤,为官仅三年便退隐告归,而再六年便英年早逝,时人以为诗谶。


汪绎才气横溢,与藏书家“铁琴铜剑楼”主人翟绍基交好,与桐城派诗祖方苞等齐名。著有《秋影楼诗集》9卷。其《无题》诗云:


寄语功名人,进取休太疾。

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

默识乘除机,处满须防溢。


此诗如口语,行文如谚语,明白易懂。无意功名,得失了然,如此青年,真正悟透了人生,于今仍有劝戒意义。


IMG_269

汪绎诗作书影


又如《田家乐》诗云:


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


此诗写农家生活,景虽简陋,恰是农村景象,而儿孙满堂的人家,鸡鸣饭香,自是一番和谐满足气氛。农家之“乐”,跃然纸上。


俞  梅   


俞梅,生卒年不详,字师岩,一字太羹,泰州人。自幼聪慧,异于常人。据说10岁能文,11岁时便在郡城考为生员,即秀才。康熙四十二年,经会试、殿试,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俞梅不但是《全唐诗》的分纂,而且还是《康熙字典》的纂修官,并且还参加了康熙《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可见其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并深受朝廷的看重。著作颇杂,有《治河方略并图说》20卷、《孔子家语订正》《俞太羹制艺》《甲申集》《梦余集》等。
其《舟次燕子矶》诗云:


乍脱风涛险,维舟燕子矶。

云空山影瘦,潮长浪痕肥。

狂客迎秋水,孤帆下夕晖。

倚篷无限意,目断燕南飞。

    

此诗遣词造句,功力深厚,形容山影用一“瘦”字,形容浪潮用一“肥”字,具像地表现出当时燕子矶的风涛之“险”;自称“狂客”,舟称“孤帆”,既见其恃才傲物,又见其孤寂落寞。

   

汪士鋐   


汪士鋐(1658~1723),原名僎,字文升,号若谷,后号退谷、秋泉、松南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中允是太子官属,掌管侍从礼仪,审覈太子给皇帝的奏章文书,并监管用药等事项。看来对担任此职者要求颇高,不但要有文才,还要有人品,更要有全面的知识。汪士鋐在乡里颇有文名,与兄份、钧、弟倓,誉为“吴中四汪”。著有《秋泉居士集》17卷、《若谷小集》1卷,另有《全秦艺文志》《三秦纪闻》《玉堂掌故》《华岳志》《元和郡县志补阙》《方舆路程考略》《长安宫殿考》《瘗鹤铭考》等。


汪士鋐还善书法,为清一代名家,与姜宸英并称“姜、汪”,又与姜宸英、笪重光、何焯并称“康熙间四大家”。清梁巘《论书帖》评价他说:“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得天,诸子莫及。”有人甚至认为,他的书法有奇势,横纵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分寸失,夸誉为“国初第一家”(国初,指清朝初年)。


IMG_272

汪士鋐书对联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收藏有古书数千册上万卷,其藏书处有“夷白轩”“松南书屋”“宝苏堂”等,藏宋元名椠数种。


IMG_273

汪士鋐诗作书影


其诗情趣深远,可见其品性为人,如《谷雨试茶》诗云:


绕郭名山分外清,大瓠时为品中泠。

凭将此日卢仝兴,细注当年陆羽经。

绿雪烹来春未老,紫茸香沸鹤初停。

谁将石鼎煎文火,望里晴峰列翠屏。


诗中提及卢仝,人尊之为茶仙,著有《茶谱》和《七碗茶诗》;陆羽,人尊之为茶圣,著有《茶经》。在绿水青山中品茶,茶是谷雨新茶,水是中泠泉水,真是雅气十足的资深老茶客。要知道,一般人以清明茶为贵,其实明前茶虽嫩,泡起来好看,却因未长足的原因,味太淡,香、味俱欠佳,而谷雨茶即雨前茶,不嫩不老,长得充分,恰恰茶味最浓最香。再说水,俗话说,茶性必发于水,再好的茶,若水不好,泡出来的茶,也随之逊色。汪士鋐泡茶选用中泠泉水,那是长江镇江段中一处泉水,号称“天下第一泉”。好茶好水,相得益彰。如此懂茶的汪士鋐,可谓深得茶中三昧,也必然人随茶性,如陆羽《六羨歌》所言:“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为人一生低调,徜徉于书海,潜心于著述。


以上所述,可见七位江苏分纂个个饱读诗书,皆为学界大卡,而且个个低调,无意仕途,潜心学问。正因此,有人名留青史,亦有人连生卒年亦不为人知,著作也无存,就不足为怪了。但是,看到《全唐诗》,人们绝不会忘记这些文化史上的功臣。


640.jpg

作者:吴福林

曾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处长、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华风味茶》《中华风味酒》《夫子庙史话》《莫愁湖史话》等,点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后湖志》《莫愁湖志》。1986年获首届金陵文学奖;《南京的民间传说》(合作),获江苏省第二届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