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的江苏人!
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
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16个国家把国旗插到了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考站和100多个夏季站,但南极一直没有中国科考队的身影。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中国由此成为36个缔约国之一。1984年,国家海洋局将首次南极考察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同年10月15日,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首次考察南极,面临的是无数惊涛骇浪和冰山等巨大风险。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部门经过充分研究,决定由原海军作战部部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的陈德鸿担任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总指挥。
首次南极考察航线
陈德鸿,1930年12月生于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后随父母举家迁到射阳县合德镇。1946年3月,陈德鸿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宣传干事,农村剧团团长。1949年2月,陈德鸿参军入伍,成为苏北海防团机枪连文化教员。11月,陈德鸿成为海军南京航海学校航海中队的一员。之后,陈德鸿从海军登陆舰负责人干起,一步一步成长为人民海军作战部部长。作为不脱军装的海军军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调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陈德鸿
1984年11月20日上午,黄浦江畔,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彩旗飞扬,锣鼓喧天。在数千人的欢送中,9时45分,陈德鸿率领的由“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号船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解缆起航。
在陈德鸿精心指挥下,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穿越98个纬度,183个经度,10个群岛区,13个时区,穿过东北信风带、赤道无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南极极风带,驶过台风区、西风带和活动在极区的风暴海域,于12月26日成功挺进至南极乔治王岛。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起航,图为“向阳红10”号船
27日下午1时,陈德鸿率领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等乘海豚式直升飞机上岛察看地形,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成为我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批登岛人员。
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图为长城站奠基
12月30日14:25(北京时间12月31日下午2:25),位于菲尔德斯半岛的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举行奠基典礼,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大陆。在典礼上,陈德鸿豪迈说道:“我们今天的奠基,是为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奠基,是代表10亿中国人民在南极奠基,以便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经过45天的努力,1985年2月20日,大雪纷飞,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南极上空。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国务院发来贺电: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
长城站建设。剪辑自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纪录片
长城站落成典礼
1988年冬,陈德鸿又第二次领命考察南极。这次陈德鸿和他的团队遭遇重大险情。1989年1月14日,陈德鸿指挥的“极地”号在拉斯曼丘陵地区遭遇特大冰崩。眼见无法脱身,陈德鸿甚至写下了遗书。他在遗书中写道:“考察就是探险,探险不可避免牺牲,已经有许多探险前辈的尸骨留在了南极。我为南极事业而死,死得其所,很有意义。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坚信中山站一定会建设成功,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南极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好在第七天的时候,竟然发生奇迹,一大一小的冰山间突然出现一个豁口,并且渐渐变大,延伸到船体。陈德鸿抓住机会,冷静指挥,科考船顺利脱险。4月17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给陈德鸿记一等功。陈德鸿被《半月谈》杂志评为1989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陈德鸿(右)在南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4年,65岁的陈德鸿又领命第三次出征南极,并顺利完成任务。用忠诚、智慧、血汗,为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添续了崭新篇章。
自1984年中国派出首次南极考察队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南极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南极基础建设、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全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南极科考人员在惊涛骇浪中搏击
目前,我国已成功构建了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联合考察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为主体的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除了科考的硬件水平在持续提升,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这些,都离不开以陈德鸿为代表的广大科考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畏牺牲!
如今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全景图。
一切过往,皆是序曲!新时代的中国,正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南极秩序,携手迈进,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南极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吴福林:《全唐诗》不仅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编纂主力也是江苏人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