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方志淮安 | 金湖县黎城街道的名称由来,竟然跟高丽国有关

2025-11-12    

黎城街道,原为黎城镇,2018年7月31日由镇建置变更为街道,是金湖县委、县政府的驻地街道。黎城之名由北宋高黎王城演变而来,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IMG_256

 今金湖县黎城街道


IMG_257


隋唐时期,黎城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黎阳,位于邗沟西道边。东汉建安二年(197),陈登对邗沟旧道裁弯取直,将樊良湖、津湖、白马湖直接连通,运道从原“几”字形变为“一”字形,缩短邗沟运程近百里,这条水运通道在吴王邗沟之西,史称“邗沟西道”。


IMG_258

 黎阳古镇位于邗沟西道上


黎阳在唐诗中曾被提及。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曾浩浩荡荡巡幸江都。他的穷奢极欲引发天下大乱,隋朝很快就灭亡了。晚唐诗人吴融(850—903)在他的《隋堤》诗中写道: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若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IMG_259

隋炀帝巡幸江淮图


诗人在诗中所言“隋堤”“余柳”“牵龙舰”皆指隋炀帝在江淮间的典故,其中的黎阳就是指邗沟西道上的安宜古镇黎阳(今金湖县黎城街道),距隋炀帝巡幸的江都仅一百里。民国初,黎城小学校歌歌词为:“天苍苍,野茫茫,安宜湖西古黎阳……莘莘学子聚一堂。”


IMG_260


那黎阳又是如何演变为黎城的呢?这跟北宋时期的高丽亭馆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密切,中国对朝鲜的称呼一脉相承:《尚书》称朝鲜“驹丽”,《周书》作“高夷”,《汉书》为“句丽”和“高句骊”,《魏略》作“搞离”,《大唐新语》也将“高丽”写成“高黎”。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高句丽在唐与新罗的联合打击下灭亡。新罗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半岛,双边交往更加紧密。据日僧圆仁《入唐记》等史料记载,唐代有大量新罗人来华经商、谋生、参学,多地形成新罗人聚集场所—新罗坊,唐朝设置自治机构新罗总管,楚州新罗总管由新罗人薛铨担任。


IMG_261

右一为高丽人形象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新政权,定国号为“高丽”。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王安石、吕公弼等幻想联合高丽牵制辽国,与高丽建立友好关系及开展海上贸易,不断互派使节。宋廷除在京城开封设同文馆外,还在大运河沿途设多座“高丽亭馆”,接待规模达数百人的高丽使团(实际上是超大规模免费旅游观光团,大宋提供免费食宿,临走还有重赏),便于高丽人进京。这些高丽亭馆是宋廷出资建造、管理,专门接待高丽使节的高级宾馆,邗沟西道之侧的黎阳镇即建有高丽亭馆。


IMG_262

北宋时期形势图,朝鲜半岛上为高丽国


苏轼的《东坡志林》载,为高规格招待高丽使团,淮南路各处官员奉命带着乐队到郊外迎候他们,“官吏伎乐,纷然郊外”。大宋民众对骗吃喝骗赏金的高丽使者恨之入骨,自嘲性地称之为“弄胡孙”(玩弄猴子)。


北宋元丰八年(1085),苏轼再次途经淮南黎阳镇,见到了气势恢宏的高丽亭馆,留下了《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然有逃亡者。明年,轼过之,叹其壮丽,留一绝云》:

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

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诗题表明,淮南的高丽王城就是大宋为接待高丽人而建的高丽亭馆。苏轼在诗中感慨道,宋廷为建此馆将附近桑树、柘树等砍伐殆尽,让大量人员给高丽人当奴婢,搞得怨声载道,对大宋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IMG_263

 高丽亭馆想象图(AI生成图)


元祐四年(1089),苏轼上《高丽进奉状》云:“臣伏见熙宁以来,高丽人屡入朝贡,至元丰之末,十六七年间,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两浙、淮南、京东三路,筑城造船,建立亭馆,调发农工,侵渔商贾,所在骚然,公私告病。朝廷无丝毫之益,而夷虏获不赀之利。”元祐八年(1093),苏轼《论高丽买书札子》仍提及修高丽亭馆之弊:“臣伏见高丽人使,每一次入贡,朝廷及淮浙两路赐予馈送燕劳之费,约十余万贯,而修饰亭馆,骚动行市,调发人船之费不在焉……”


IMG_264

苏轼曾多次经过高丽亭馆


IMG_265


北宋的重文轻武战略葬送了大好局面,并招致“靖康耻”,宋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高黎王城被废弃了。


随着岁月流逝,曾经奢华如宫殿的高丽亭馆又被讹作高黎王城。《嘉靖惟扬志》《万历宝应县志》皆云:“高黎王城,在县西南八十里侯村乡,北宋治平年间高黎王筑,高一丈,周回一里四十武。”这里所记载的所谓“王城”很明显不是宋代诸侯王的城池,因为宋代王室封号中并无高黎王。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是宋英宗的年号,与王安石记载的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在黎阳镇等地建高丽亭馆招待高丽使者一事只相差几年,所以这两部地方志所说的“北宋治平年间高黎王筑”应是指熙宁年间在黎阳建的高丽亭馆。


IMG_266

今黎城街道位置图


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高黎王城“周回一里四十武”,即周长为162丈(540米)。从周长来看,假如把“高黎王城”看作近似正方形的建筑物,则每一条边只有130米,仅有一个普通的校园、医院或者一家大型商超的规模而已,与高丽亭馆这个大型“招待所”的规模基本相吻合。


明清时期,黎阳之高丽亭馆由“高黎王城”简化为“黎王城”“黎城”。明代中期,宝应县教谕吴铎在《黎城》诗中咏道:“黎城依旧说,王业总丘墟。独惜遗民在,空余故主居。”清初,状元王式丹多次到祖居地黎城一带祭祖、访友,写有《自黎王城行大雪中四十里过云山访友人山庄》诗。赵琏(字燕村)在其《自芸庄移家黎阳》《黎阳览古兼怀故人》等诗中也将“黎城”称作“黎阳”“黎王城”。


乾隆年间,宝应进士王嵩高留下了当时黎城的繁荣景象:“宝应湖西之黎王城,为邑巨镇,设巡检司领之,濒湖百里,万瓦鳞次。”


IMG_267

今金湖县黎城街道


因黎城处于淮水走廊中,千百年来很难有所发展,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黎城仍是宝应湖西一个规模很小的渔村。1959年,金湖县成立,县政府设在黎城,黎城才开启了迅速发展的历程。


作者简介:张来林,金湖县委党校县情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在省级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地方史专著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