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源畅”蝶变“文化新码头”
环艺、视觉、画廊,人声鼎沸;纡子车、梳毛机、络筒机,无声静立。今夏的常州运河五号街区,一面是华灯初上、热情叫卖的火热场景,一面是“恒源畅”沉淀百年的厚重身影,他们隔着时光对话,宛如调皮的孩提与慈爱的老人喃喃细语。
盛夏季节,常州市民走进运河五号街区,依稀还能看到“恒源畅”的旧时模样。历经沧桑的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的原厂门还在,墙上印着斑驳的痕迹,甚至还有颇具时代感的红色标语。再往里走,便能看到当年的厂房、仓库、水塔、办公楼、锅炉房等工业遗存。
恒源畅厂旧址(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旧址)
“恒源畅”最初名为“三和布厂”,取“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团结”之意。开办于1932年的三和布厂只有600平方米的锯齿形车间,到上海购置了丰田铁制织布机30台,纡子车1台,30马力柴油机1台,主要生产40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当时布厂拥有职工50余人,日产布近百匹,产品销往上海、南京一带。到1933年9月,“三和”因经营困难被租赁,并被改名为恒源布厂。随着企业的发展,到1936年通过招投集资,恒源布厂升格为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
“恒源畅”的用工契约
“恒源畅”股份收购凭证
这之后,机器声在此断断续续响了70多年。70多年里,“恒源畅”随时代浮沉:
20世纪30年代,面对洋货倾销的压力,“恒源畅”花大价钱改进设备、实行股份制激活旧厂,成为当时常州织布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好景不长,从1937年开始,社会动荡,“恒源畅”几乎处于停摆状态。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座千疮百孔的厂房里终于又发出了“隆隆”的机器声;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纷纷陷入困境,已改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的“恒源畅”开始走下坡路,并于2007年完全停产。它见证了常州民族工商业几度荣辱的历史,转身走入历史深处。
国营第五毛纺织厂织布车间女工开展技术交流
面对闲置、废弃的旧厂房周边野草杂树肆意生长的情况,2008年12月,常州怀着对工业遗产和运河遗存的感恩与敬畏,将旧厂区进行总体规划,对历史建筑开展以“最小干扰”为理念的保护性修缮。这座“伴河而生”的老工厂就此华丽转身,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原来满是机器的厂房内,原“恒源畅”的风机廊道被改建成恒源畅历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大量清代以来的史料、民国时期的地契、企业经营的珍贵文献和实物,反映了“恒源畅”的发展经历和创办者们筚路蓝缕、苦心经营的商海往事。
运河五号
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当年生产拉舍尔毛毯的经编车间被改建成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完整保留了“恒源畅”以及更多“关停并转”工业企业的纸质档案60万卷、老照片1100余张,为濒危的破产、关闭企业档案“安了个家”,开创了国内工商档案保管、利用、开发的先河。
除了对旧址的修缮,常州还依托“恒源畅”旧址,整合周边老街、老巷、老厂,打造了运河五号街区,吸引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园区用文化、创意、科技激活了“恒源畅”这座百年工业遗产,昔日的“恒源畅”已破茧成蝶,变身“常州文化新码头”。
第五毛纺织厂旧厂址“破茧成蝶”,变成人流如织的“常州文化新码头”。
今天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总占地面积363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000平方米。园区提炼“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引进环艺、视觉、画廊、摄影工作室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创意公司60多家,创建了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氛围独特的吸引设计类创意人才和企业创业与发展的平台。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每年举办书画艺术展览、摄影艺术展览、创意市集、论坛讲演、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等各种活动,为常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平台。依托“恒源畅”工业遗产打造的大运河记忆馆、恒源畅历史陈列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为常州人留下了一座触摸城市工业文明历史,寻找乡愁、留存乡愁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
- 上一篇:梁祝文化发源地——宜兴祝陵
- 下一篇:古代宫中女子喜爱的这种“花”在他手中不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