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经验交流

郁有满:三轮修志之我见

2024-12-11    

摘 要:本文对于第三轮修志的断限,主张以有衔接、有追溯的断代志为宜。对三轮志书篇目,应先调研地情,做好设计,既有沿袭的基本篇目,又有重在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新篇目。新方志每一轮都会显示出新意。这种新意体现在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上。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突出新的特色上。勘误补遗是志书质量要求的一个方面,是对志书权威性的证明。修志之初就应对人物的编写加以重视。新一轮志书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部类的记载。特记、专记、杂记、附记等是新方志的新体裁。三轮修志应吸取各地志鉴的新成果,呈现多样化。


关键词:断限篇目 勘误补遗人物历史文化特记专记


第三轮修志启动在即,我作为经历第一、第二轮修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一直关注当下修志动态,遂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 、关于断限


修志首先遇到是断代问题。旧志通常为统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成为传统。首轮新方志与中断已久的修志相隔已有上百年,非常强调要统合古今,普遍为通纪体志书,即从事物发端开始记述。第二轮志书与第一轮志书相距20年,开始时曾讨论过到底是编纂断代志还是通纪体,直至第三轮修志,仍然有不同意见。因此,两种类型的志书都有。采用通纪体的基本都属于新设置的政区首次修志。但也有已修过新方志,只是行政区划合并、调整而成为新的行政区,这一类志书既有通纪体式的追溯、又有重在当代的记述,应具体区别对待。由于通纪体容易造成前后志重复,工作量大,在人员往往缺少的情况下,不太容易掌握,故从第二轮开始,大都采用了断代志形式。但第二轮开初,出现了“断头志”现象,即“一刀切”,完全割断了地方历史,为人们所诟病。为此,方志界同仁及时作出补救、调整,在概述或总述前纷纷设置“史略”等,将断限前的地情、事物作概括记述,有所追溯,以与前志相衔接,对前志缺漏的内容作补遗,也是使志书完整反映历史。第三轮志书,我建议仍采用有追溯、有衔接的方法,编纂断代志书,第二轮的好形式、好经验在第三轮应得到继承、发扬。下限,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结束为断代时间点。故《无锡市志》第三轮宜以2006—2025年为时间断限,与国家要求的20年修一次相吻合。


二、三轮志书应相沿袭的基本篇目


基本篇目实际上就是继续好的传统。二轮修志虽然是断代志,但有些内容应该继续沿袭。如建置沿革、山水地理、地质地貌、方言、风物等。这种沿袭有的是复记,因为太重要;有的是增删。


第一轮《无锡市志》的建置沿革,由我撰写,因我在复旦大学学习过历史地理专业,此文曾得到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权威周振鹤先生的高度赞扬与肯定。我还撰写了《我是怎样编写建置沿革的》一论文,发表在《中国地方志》杂志上。第二轮时,由我改成表的形式,内容有所减少。依我所见,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第三轮修志应吸取第一、二轮成果,有所加强,而不应当减少。因为这是社会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内容,也是因为常常发现没有依据志书的准确记载,随意使用而造成史实不准确现象所在。比如,无锡的建县年代应该是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而某博物院古代史展览记载却是秦代置县,这种记载应以官修志书为准,而不是以个人学术见解为准。又比如,由于城墙早已拆掉,现在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城墙的史料,却找不到。从前,大运河穿城而过,那原来的城是怎么样的?现在人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就需要地方志的记载。《无锡市志》首轮有城墙记载,第二轮没有,许多人就感到不方便。


山水是一个地方的基本地理地情和资源,第一轮修志,对山水只是概括记述,非常简单。第二轮有所改变,具体列出主要的山水。但与新编《无锡市地名录》相比,还是缺很多山脉、河流的资料,应加强、补充。加强对山水的记载,同时也是为增强无锡山水名城的特色。


方言在第一轮志书中,强调要用国际音标,在第二轮志书中,强调了词汇的应用。所以两轮《无锡市志》的方言,没有重复内容,各有所长。但方言的研究又有新发现与新突破,对原有的方言,也有读者感到不足,需要进一步阐释。同时仍需要专业人士撰写,非专业人士会有局限。而专业人士也需要与民间喜爱方言研究者一起交流。


动植物同样有所变化。特别是强调保护环境,增加许多湿地以后,地貌有变化,带来生态的变化与动植物的变化,值得记载。


风俗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反映。应从细节入手,除物质生活带来改变外,更可着重于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心理、心态等。当然各个不同层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如能写出来,会使志书增持份量。还有民俗民情、土特产、轶闻掌故,独特的地方文化等基本地情仍需继续设置章节。


三、关于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在新设篇目上的体现


一部志书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能否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这一点已成为方志界的共识,因此各地总是在突出特点、特色上大做文章,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已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新时期以来,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情况、新特点层出无穷。第三轮修志伊始,应先做好调研,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到底有哪些地情特点需要突出记载,并通过什么方式记载,做到全局了然在胸。然后对志书的模式、板块、篇目结构等作整体性可行性研究。


比如第一轮《无锡市志》对工业门类都单列为卷,到第二轮,在改革中,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都有所精减,从而带来门类的大幅度压缩合并。第三轮修志亦是如此。而新兴行业门类大量增加,就无锡而言,如数字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物联网、智能、航天设备等,都需要新设篇目。我曾参观无锡的雪浪物联网小镇,才得知疫情期间运用的“灵锡通”就是产生于该小镇的。还有其他许多新生事物与此有关。反映在商业贸易与邮电通讯上,电商平台已非常普遍,快递业务持续增加。网络化、电子化等新科技不但融入各行各业,还进入百姓生活中。


在城市更新中,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道路、交通都更加便利,特别是公交线路的延伸拓展、地铁的畅通,衔接城乡地区。在2000年以后的城市布局调整中,大批企业退城进园,而原有的村庄社区则是腾笼换鸟。这影响到各个方面,在志书有关篇目中应有所反映。


20年里,农村农业发生巨大变化。无锡许多地方从插秧到收割不仅机械化,且都用无人机遥控操作机器,一条龙完成。这是一种大趋势。中央电视台还特地到无锡多次拍摄。农村的产业也在转型,特色产业、文旅业得到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许多地方旧貌换新颜,且各个乡村各有特色,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数,志书应该大写特写。许多典型应该单独列出。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各地也有很多做法与好经验,也使原来的面貌甚至产业发生变化,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这些既是时代特点,也都是志书的重点。


城乡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街道、乡镇、社区的合并,以及拆迁、搬迁,乃至土地、房产的演变。


社会变化更大。人口老龄化已使中国成为老人化社会,它影响到各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关爱,家政服务、老年食堂的出现等,甚至涉及殡葬事业。慈善事业、红十字会工作、残疾人工作、志愿者服务等,都是非比寻常。


上述第二、第三所讲篇目,概括而言,是继承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特色优先。既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记述新的内容,同时又不失为姓“志”。旧志因社会变化不大,其篇目往往相沿成习,以继承为多,而新志则以社会今非昔比而需设置新的篇目来适应、反映。故新方志每一轮都会显示出新意。这种新意体现在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上。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突出新的特色上。


四 、关于勘误补遗


我看到一些地方的第二轮志书没有勘误补遗,这是欠缺的。表明有些人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或者说不懂得勘误补遗的重要性。勘误补遗是一种修订,一直是古老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也是志书质量要求的一个方面,是对志书权威性的证明,是对自身从事地方志事业的尊重。由于第一轮修志时的思想认识局限,或是挖掘资料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或是校对等不够,总是会有遗漏、差错,需在第三轮修志中弥补解决。一部志书怎么可能没有差错、漏记的呢?哪怕多少,总是会有一些的。


无锡旧方志中,清末最后一部《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有很多考订内容,指出前志记述有误之处。因此,此部志书是旧方志中最为翔实的。无锡市的两轮志书,补遗内容丰富,篇幅量也大,而且还是对志书上限的追溯。相比较而言,其他地方的志书尚未能有如此厚实的补遗,这一长处应发扬光大。有的志书重视索引的作用,也可引起注意。勘误补遗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精神。或许现在的地方志办公室都是新人,看不出第一轮志书的差错与缺陷,因此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或集中大家的力量智慧来做这一工作。这一工作同样需要在修志之初,就要排上议事日程。


五 、重视对人物的编写


人物历来是志书的重头。现代志书更应强调突出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因此,续志人物篇篇幅不会因断限年代少而减少。


第一轮《无锡市志》列人物传,当第二轮时,增设人物补遗时,有人不以为然,以为第一轮已很完满,不用再补。实践结果,除了记载断限内的265人外,又补了67人,都是重要人物、有影响人物,反映良好。而时至今日,我又发现前两轮遗缺可以补入第三轮志书的人物10多名。搞史志的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料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补充、完善。第二轮志书,除人物传外,还增设了人物简介100人。其中有烈士、已故红军、已故劳模三类,这批人如果只是列个名录,太简单,如果列人物传,又没有更多的资料,故列为人物简介。这在第一轮修志中是没有先例的。无锡籍两院院士共有81人,选取了39人,当代无锡籍将军75人,选取了32人。在这些人物中,有的因上次生不列传而现在已去世,可以在第三轮志书中收入人物传。继续设置人物表。并附第一轮志书人物传名录,以便于检索,与前志衔接。二轮入志人物,篇幅增加很多,大大拓展了记载人物的外延与内涵。在第三轮修志中,同样应该加重人物篇的重量。


编纂人物,应由专人负责,及早动手收集资料与编写。要及时制订出入志人物的条件、标准、范围等。与上一轮相比,入志人物的条件、标准、范围会有变化,要适时作出调整。人物名单应广泛征求意见。人物涉及的单位与家属需要能够尽量征求意见。人物编写的准确与否,全面与否,都需要花大功夫。


重视人物的编写还延伸到重视姓氏、家庭、祠堂、宗谱等,乃至重视人性化记述等。


六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部类的记载


首轮修志强调突出经济部类,文化部类所占篇幅比例相对较弱。第二轮有所改观。第三轮志书还应继续加强。尤其是在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记述上,应浓墨重彩。


2006年,无锡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近又通过部级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2014年,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各地都制定规划,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传承、利用。它所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这20年,各地在保护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加紧密,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打卡网红地,都可以专设篇章。而在乡区的文体服务中心,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群众文体活动如火如荼。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专设精神生活的目录。


现实状况中,城乡面貌、社会变化越大,新事物层出无穷,人们越是有怀旧情结和乡愁思念,这从当下的文学、音乐等作品就可以看出这种情绪有多深。从这个意义去看,志书的追溯、回忆,哪怕记述一些老物件、老街巷,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历史文化。新一轮志书应加以特别重视。


七、特记、专记、杂记、附记等体裁的应用


在第一轮修志时有了专记的形式,新方志设置专记是因为其内容带有专题性,放在专志中份量不够,而另外专门辟出单独设置。它至少有三个便利之处:一是便于处置重大历史事件;二是可以突出地方特点;三是可以收入其它一些不便于归入门类中的专题资料、特别资料等。可以入专记的内容可以很多。专记的特点一是形式灵活;二是一些条目的记述方法可以突破横排竖写,而是竖排竖写,如某些专题;三是可将专记列为专卷、专篇层次,以包容多门类、多项事物;四是标题、文体可以不拘一格。


二轮修志,专记有了新的发展。设置特记与专记已是新方志的体裁之一,很有必要,应该继续。对于专记,无论大专记还是小专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不宜列得太多,应精选。对于特记,重在突出特色。特载宜改为特记,更符合志体。杂记或者丛录,是专志内容的补充,值得重视和提倡,但不宜偏失。附记,是专记和附的延伸、发展。各地修志特别重视专题调查资料,并把它列入专记或特记、附记、丛录中,这对于写出志书的深度,增强志书的资料性,提高志书的质量都大有益处。


第二轮《无锡市志》既设置特记,又沿袭第一轮设置专记。卷首设特记,分为:一、市歌、市树、市花;二、无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称号;三、无锡市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四、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全省、“长三角”地区的位次。最后一卷设有专记,分为:一、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二、无锡太湖博览会;三、重大节庆活动;四、再就业工程;五、希望工程;六、送温暖工程;七、扶贫活动;八、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九、重大事故。两相对比,特记与专记有所不同。这些特记与专记的内容单设,一是因其有特色、特点,二是有些工作活动较为重要,且是由几家合在一起做的,不便于归在哪一门类中。对哪些内容可以放在特记或专记,曾反复推敲、调整。原本无锡太湖博览会放在特记中,后移至专记。有专家不同意将获得国家级荣誉放在卷首特记中,但无锡仍暂时放入,只是不像小专记那样展开来写。所以四个特记,总篇幅很短。而专记本身就是因放在章节中份量不够,要求说透,相对讲篇幅要大得多。这是无锡处理特记与专记的区别。二轮《无锡市志》特记与专记都运用得非常好,可以继续。


《锡山市志》曾吸取年鉴中特载之名移用于志书,严格来讲,特载之名虽然取自于年鉴,但即已入志书,它就要符合志体,而且从它的内容到形式,应属于专记的一种,是专记中升格至一级类目归于卷首的一种特殊的类目形式,主要在是对一个地区某些特别重大的全面的事件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记述。实际上特载就是特记,将特载改为特记,其命名更符合志书的体裁。


新方志设置具有旧方志中“杂志”的历史传承性。同时对增强志书的资料性、可读性大有益处。由于各地对杂记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所记内容也有不同,其表现形式往往有局限性。上一轮志书中《苏州市志》设置“杂记”,内容重在遗闻轶事,但也仅止于此。


笔者于2007年参加评审安徽《黄山市志》(评议稿),该志设有杂记,内容都为名人在黄山,如“陶渊明隐居潜口”,“诗仙李白咏黄山”……评论者认为这方面内容固然很好,但杂记内容应远不止于人物轶闻。《锡山市志》设杂记,内容分为民间歌谣、谚语、故事传说,太单薄。江苏《昆山市志》所设杂记为第一章前志纠误,第二章前志补遗,第三章文存辑录,有所偏失。


新方志设杂记,虽与专记都为“记”,有相似之处,但按杂记一词之义,其内容还不止是人物的轶闻异闻之类或民间歌谣、故事传说之类。杂记应收录无类可归的资料,包括纪事、灾祥、轶事、异闻、辑文、辨讹等。既设杂记,就要“杂”,就像人们称“杂家”一样,要各方面都有,要使其名副其实。它与“专”字正好有相反之义。


附记,是专记和附的延伸、发展。《锡山市志》设有附记。类似于有的志中的小专记。但锡山为突出专记之重要,将专记与附记加以区分。其所设的附记有:鹌鹑成就大产业,列饲养业之后;标准圩建设标准及评定办法,列圩区建设之后;1991年抗洪救灾纪实,列防汛防旱之后;锡山市第一个私营工业企业,列企业设置个私工业之后;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列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前洲镇西塘村职工劳保退休规定,列农村养老保险之后;无锡县“十村千户”家庭文化消费调查,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之后;禁毒戒毒,列卫生药政管理之后。这8项有的是否可设为专记,可以值得商榷。但考虑设附记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也有志书将类似于附记的内容作为附。附在首轮志书中即有,与正文内容有联系,但其规格、位次又要低一等。


杂记或者丛录,是专志内容的补充,值得重视和提倡,但不宜偏失。


新一轮修志特别重视专题调查资料,并把它列入专记或特记、附记、丛录中,这对于写出志书的深度,增强志书的资料性,提高志书的质量都大有益处。


有关专记、特记、杂记、附记等,各地还在进一步实践、探讨之中,有的还不一定成熟,有待于检验、修正。但这些都需要及时地发现与总结,以便于我们学习、借鉴、思考,并不断有所创新。


八、吸收志鉴新成果,呈现多样化


应借鉴江苏名镇名村志的编纂方法。其主要长处是突出本地的“名”“特”,突出重点与个性;语言优美,要言不烦;图文并茂,增添色彩,图片的选择录用多注重于百姓的生活场景,鲜活而有生气。一些图片的配文也写得非常好,语言如诗一般。从方志产生起,就是图文相间,现今图文并茂即是一种回归,又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附文链接,拓展内容。这些志书,文章篇幅不长,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写得十分诗意与精彩。也应该吸收村镇志的一些内容,或借鉴它的做法,着意于生活的烟火气,以接民生地气。


年鉴的长处是常编常新、与时俱进。从历年年鉴的内容中就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志书可以消化吸收、采用。比如,将医疗卫生改为卫生健康,将开发区改为园区经济,新设“公共安全”“数字治理”类目等。同时,学习年鉴狠抓文图表照编纂质量,在条目的选取和编写上提升资料价值,在记述上规范细节和流程,做到精编细校。学习《无锡年鉴》的活化方式,将“一本书”打造为一个载录历史、传承文化、查询使用的“服务平台”,实现在安卓、鸿蒙、苹果端全覆盖。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无锡年鉴”或扫描二维码打开微信小程序,也可以通过“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官网打开《无锡年鉴》网页版,轻松完成阅读、查找、复制等任务,扩大了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用。这些新变化与新的编纂思维与方法可以为修志借鉴所用。


第三轮志书是一项新的文化工程,许多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去记载。在编纂过程中会有新问题产生,需要进行新的探索。相信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新一轮志书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