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智慧化应用对中小型史志馆运行发展的影响浅析——以南京市方志馆为例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多媒体、数字化、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早已成为了诸多行业的共性需求。作为历史文化传播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机构之一,方志馆的数字化概念也同时包含了基本软硬件建设和系统建构、管理理念的形成以及一套成熟的数字化管理方法等。本文以南京方志馆为例,阐释大数据时代中小型史志馆的智慧化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劣势与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危机。
关键词:方志馆人工智能智慧化数字方志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将在构建更加健全的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领域的发展、积极推动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为公民提供更为智慧便捷的服务平台。
与从诞生时就以存放藏品为其存在主要目的之一的传统博物馆或艺术馆不同,作为以史志展陈为主要目的展览馆,大多数史志馆从出现之初就并非以“藏品展示”作为其主要展陈方式。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史志馆也逐渐成为如今传播知识、教化育人、服务社会等最重要的平台之一。而它与博物馆在文化展示方式上的不同,也使得数字平台的智慧化发展对其运营和未来发展,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01方志馆的升级改造——从电子数字化到数字智慧化
(一)电子数字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多媒体、数字化、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早已成为了诸多行业的共性需求。
作为历史文化传播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机构之一,方志馆的数字化概念也同时包含了基本软硬件建设和系统建构,管理理念的形成,以及一套成熟的数字化管理方法等。这不但涉及到数字化进程中的各项信息技术的结合,还需要将它们共同应用在陈列品、展览、管理、服务等展馆工作的具体环节中。
方志馆数字化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展馆逐步转向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还意味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业建构。资源数据库建设效率的提升使得馆藏资源真正意义上完全的开放和共享传统的以物至人的模式,转换为先将实物转化为数字,再由数字至人的模式。信息交互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展馆数字化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其正式能领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史志馆与博物馆不同的关键一环。
这一行为昭示着对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注定要成为史志类展陈馆数字化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数据平台的推进,伴随着人类在数字领域海量知识的累计与共享。在缓解传统“知识获取”途径中的瓶颈问题,弥补人类现有深度学习的局限性的同时,大数据知识工程的发展也逐渐将跨域的碎片知识融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史志类场馆的发展也随之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数字智慧化
信息化行业的不断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逐渐构建完善,展览馆的发展也在逐步脱离“人、事、物分门别类”的孤岛式管理运行模式后,进入了以数据融合与集成、交换与共享为主导的新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展馆在对自身与公众参观者关系的感知逐渐增强的同时,也强化了展陈文化、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Reality,AR)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的交互式展陈1,也由此获得了更多参观者的青睐。
如其他大部分的智慧化便民设施一般,在大部分中小型方志馆智慧化的进程中,使用虚拟3D高保真技术来确保其信息完善的同时,以元数据和大数据补充以支持其运行模式。这样的运行模式造就了智慧化方志馆向两个不同分支方向的未来延展:通过更简便的手持——如直接智能手机扫码等,为来访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参观者拥有更适合自己的,宾至如归的导览体验;或通过数字平台,为因种种原因不能亲至展馆的参观者带去同样真实生动的展览。
从展陈数字化到数据智慧化,从个体展馆自身的资料归档到大规模数据共享合作展陈的可能,社会科技智慧化的进程无疑为文化交互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2人工智能的智慧化赋能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赋能
基于政策的引领与当今应有需求的牵引,自201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的明显倾向,人工智能技术在需求牵引下被大规模应用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1]。从早期的AlphaGo到如今的Chatgpt,拥有深度自我学习机制的智能模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主流趋势。Chatgpt的研发团队OpenA.I.称,Chatgpt是一款基于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GeneralPre-trainedTransformer,GPT)指令构成的,“以对话方式进行交互”的智能模型。通过模型运作,Chatgpt在对话中有自主“回答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之前不正确的内容,并拒绝不正当请求”的能力。
诚然在大众认知中,大多数人工智能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其智能化。但这绝非人工智能唯一的运行方式。作为一项数据驱动技术,人工智能的赋能本质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改善现现行社会的技术不足问题。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已经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伴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中海量数据的产生,人工智能在我国各领域自然也早已拥有了庞大的市场与发展优势。
根据《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度)》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7亿元,同比增长13.9%。2019年至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是2019年的2.62倍。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3.43万家人工智能企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等。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这一链接人类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元宇宙”的“数字空间站”[3],将成为数字化环境主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化方志馆
对任何一种智慧化展馆来说,其发展的最终目的,终归是要藉由更为强大现实技术,使用虚拟的附加信息去增强受众对部分真实世界的观察与感知[4],从而做到不论在任何场景下,都能从参观者角度出发,充分在展陈中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最擅长的应用领域之一。
当方志馆开始借助虚拟3D、交互展示、大数据识别等技术手段,期待与参观者进一步的互动时,能够真正帮助其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限制,使游客与展览能进行更深入交流的重要辅助手段,非人工智能莫属。从早期需要参观者手持才能被动感应使用的文物3D图形信息系统,到如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元宇宙展示,基于大数据运用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赋能,方志馆
甚至可以比博物馆更迅速得再进一步,以个性化数据驱动高度响应的运行体系,从而达成真正的智慧化。
03人工智能的智慧化应用在南京市方志馆运行过程中的优势
作为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南京市方志馆自2015年4月开馆以来,一直坚持发挥着自己“存史、育人、资政”的职能作用。在其升级改造之前,作为一座城市中小型史志类展馆,电子数字化技术的就已经被运用在南京市方志馆的线上资源共享如“馆藏举要”和线下公众服务体验如“秦淮河地投”等项目,直接从一开始就将展馆定位在了电子数字化的位置上。
这无疑使得南京市方志馆智慧化赋能的过程变得更为方便。
2021年,南京市方志馆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被列入“南京市‘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作,并在今年年初初步完成了升级改造,南京市方志馆由此迈出了从电子数字化到数字智慧化的重要一步。利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更多元化的方志内核以更多形式呈现在前来方志馆参观或未能亲至方志馆实地参观的公众面前,无疑是南京市方志馆数字智慧化发展的一大重点。
这种“有限场地,无限空间;有限藏书,无限数据;有限载体,无限方式”的现代化方志馆特性,正是方志馆在其数字智慧化领域之中的优势所在。
(一)线下展读一体化,线上资源共享化
如果公众能够自主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端直接访问方志馆,方志馆就已经完成了其拉近了方志文化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第一步。
如今的技术已经可以确保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云观展小程序都可以访问方志馆的馆藏文献与历史信息。这种方志馆纸质资源馆数字化的基础转化,已经为方志馆将方志文化、历史展陈、活动讲解等,通过数字技术,在线上呈现,提供了目前最常见的信息化数字展馆运行方式。
作为一座以南京建城以来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展陈脉络的方志文化展馆,南京市方志馆的升级改造,不光使得方志馆本身从虚拟的数字空间中更轻易地带给公众更多的互动,还可以作为一种便捷的外部媒介,迅速简单的促成公众与方志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不同时期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与史志集中展示的场所,南京方志馆在方志文化时空维度上的集中性无可比拟,而随着智能技术的加入,公众对展览的理解视角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
升级后的南京市方志馆增加了更多线上资源的数字转化,参观者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机操作,连接数字展览的终端并与互动,在观展过程中随时共享其背后的历史与方志故事,视线“虚拟展馆”与现实展馆的一体化融合与互通。
(二)超时空的参与感
从早期单纯依赖图片、视频与网站表现形态展示传播方志文化的南京市方志馆展听,到如今已经具备了3D立体化效果的三维数字化展陈体验,长期以来,方志馆的文化展示都囿于单方面的活动展示与文化输出。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方志馆在数字智慧化的发展走向下,为来访公众构建“沉浸式”方志文化展览体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科技推进了方志展陈的叙事方式,以虚拟化的数字化形态带给公众更多参与感的同时,或许也更新了方志馆的文化传播形态。
南京市方志馆升级改造的大型数字环屏展现了包括《仿宋院本金陵图》《韩熙载夜宴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在内的众多南京名画,呈现流淌的历史,灵动的画卷。同时,南京市方志馆还在民国展区增设了数字名人“虚拟对话”项目,参观者可以在现场体验沉浸式的与历史人物进行主题“对话”。
同时,在非遗展区,南京市方志馆将街头巷尾的老行当漫画系列结合“老吆喝”与“南京童谣”,为参观者们展现南京的实景风貌与人间烟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与实物展示在此融为一体,同样藉由方志馆的展陈带给参观者回溯历史,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实体与线上相结合的数字博智慧化走向,在符合当下社会会公众的娱乐化需求的同时,也直接给予“对话”的参与者们认知上关于“历史活起来”这一概念的动态思维投射的。让参与者将自身代入了其相关历史情境与信息分享一部分,以更轻松的方式履行了方志馆作为公众历史文化传播场所应尽的社会教育义务。
(三)虚拟现实的人机互动体验
方志文化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短,在增加参观者进一步了解方志文化的便宜性的同时,这种一体共享的行为模式,在为史志研究者与爱好者提高便民实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普通公众在参与方志馆馆展览活动时对自身需要投入成本的心理预期。这意味着公众对自身参与方志馆文化展览活动时的压力减弱,因此使得更多的参观者得以轻松得走进方志馆,了解方志文化。
“宁小史”和“宁小志”作为南京方志馆数字化互动形象的代表,其造型师根据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的六朝时期男女陶俑形象为原型设计而成的。作为数字互动“你好,小志”的屏幕形象,这对互动数据以“方志南京”卡通形象代言人自居,与公众进行互动。
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不光使得虚拟的数字空间更轻易地中带给公众更多的互动,还作为一种便捷的外部媒介,迅速简单的促成公众与展陈文化之间的交流体验,使得方志馆进一步在方志文化传播上促进了数字虚拟寓教于乐的可能。
04南京市方志馆在智慧化数字改造中面临的劣势与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
诚然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运用夜以继日的大步向前,在人工智能大规模的研发与运行上,技术壁垒与财政限制依然是其在实际应用领域中难以逃脱的劣势。南京市方志馆当前数字化改造的进程,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拉近自身与社会公众之间距离的同时,自然也需要面对与之相伴的问题与未来智能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公众隐私问题与网络安全风险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同比增加3.4%,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2023年4月1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通过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的云平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通过安全评估的云平台数量为69个。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最重大、也最难以被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越来越依赖智能信息科技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越发为其安全保障感到担忧。由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增强本身就伴随着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对个人数据的挖掘[3],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随此加强,有赖于大量线下信息的数字化和线上数据的智慧化来维系自身运行的任意体系都自然无从幸免。对于公众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们参观任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化展馆馆,无论是什么样的网络限制之下,来访者们或多或少的都可能随时面临自身隐私安全无法被完全保障的问题。
(二)系统故障可能致使服务中断
当前的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运行,是对现存已有数据的进一步融合比对,合并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去其冗余实现数据优化,再根据已有数据推断或判断出结论的过程。但哪怕是作为当前自主性能最为优越的智能系统之一的Chatgpt,也并不具备完善的自我修复功能。
这也就意味着,在任何电子智机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一旦相关的硬件或软件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数据无法运行,系统将别无选择的进入停滞状态。由于当前的技术能力限制,这一问题尚无法避免。那么一旦智能系统出现故障,对方志馆的正常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当然也会是巨大的。作为完全依赖电子技术运作的智能程序,一旦出现系统故障,南京市方志馆的陈列展馆将很可能全然无法运行。这种突兀的服务中断一旦出现,对展馆自身及其来访公众——无论公众当时是否正处在参观体验之中,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感官体验破坏。
(三)技术限制带来的应用主题限制
诚然,目前信息科技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已然逐步朝着深层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但其在实际应用上并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在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只能支持其达成对历史依据的查询、信息来源的验证、简单的信息处理等智力投入较低的辅助环节,而对多变量任务的帮助则相对有限。
囿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智慧化展馆在展陈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其可应用主题的变换限制性上。当前大部分的智慧化场馆所使用的智能系统,都只能在一部分固化的应用设定的场景中给予反馈,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同样遭到了限制。也就是说,在数字智慧化的运行体系之中,当前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可只能对应一部分主题展览,无法立刻切换主题并在任意场景中实现展览效果并承担社会教育的工作。
这当然不是南京市方志馆当前就需要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其在未来发展中,这一问题将在技术限制被解除之前,稳固地存在于任何智慧化展馆的数字化展陈体系之中。
(四)复合人才的缺失与经济困境
有学者指出,在当下的智慧化建设团队之中,大部分史志馆的相关专业的人才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又对史志相关的文化领域少有涉猎1]。这就意味着,如果这些智慧化方志馆不能应用复合型人才填补双方不同层面交流上的空缺,一旦沟通出现问题,就会对智慧化进程的走向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大部分史志馆都如南京市方志馆一样,多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并不收取相关费用,他们运行资金大多来自于财政拨款。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升级设备方面的经济困境。短期内难以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史志馆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
05总结
人工智能进化的每一步,都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电子信息智慧化概念越发普及化的今天,史志类展馆的发展也在逐步脱离“人、事、物分门别类”的孤岛式管理运行模式后,进入了以数据融合与集成、交换与共享为主导的新一阶段,数字智慧化发展也随之逐步成型。
数字智慧化发展对于如南京市方志馆一类的中小型史志馆而言,其发展优势在于可以藉由更为强大现实技术,使用虚拟的附加信息去增强受众对部分真实世界的观察与感知,从而在技术支持足够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不论在任何场景下,都能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当方志馆利用高级的科技手段,将更多元的文化体系以更多形式呈现在前来参观的公众面前,就展现了数字智慧化在中小型史志馆馆的运行与发展中的运用优势,以及在摆脱经济困境后,未来发展的必然导向。
诚然,超时空的参与感与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为方志馆的数字智慧化发展赢得了认同,但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中,公众隐私与网络安全、系统故障与主题限制,甚至是这一行业中复合型人才的缺失,都是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钱秋睿,南京市方志馆馆员
来源:《2024年度江苏省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