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屡建奇功!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

2024-10-31    

提起海军,就不得不提起人民海军从硝烟中创建的那段壮阔历史。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江海平原的斗争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以江苏省如东县(原名如皋县)何家灶为基地,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后扩建为苏中军区海防团、海防纵队。这是人民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武装,开拓性地把陆军步兵编为海上水兵,以木帆船为战船,掌控了我国黄海东部的制海权,开创了人民军队海上建军的新纪元。


IMG_256


01烽火中决定组建苏中军区海防部队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决定在长江以北的黄海上建立新四军海上武装。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代军长,张云逸副军长,刘少奇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1师,所属3个纵队编为3个旅。粟裕任第1 师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第1师活动范围划为苏中区。粟裕第1次担任1个战略区的领导和指挥重任,他运筹帷幄,经略苏中。


苏中范围自东台、兴化、宝应一线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黄海以西,土地面积2.3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油盐鱼,与日伪统治的上海、南京一江之隔,是日伪与中国共产党的必争之地。


IMG_257

苏中军区海防团指挥船“咸菜瓢儿”


12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苏中区的范围扩大到京沪路以北的镇江、丹阳、武进地区,向北扩大到盐城。后来又将苏南的江阴、无锡、常熟、苏州、太仓划归苏中区领导。粟裕认为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战略区东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在抗日战争以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


1941年1月,日军出动3000兵力占领黄桥,并向黄桥以北地区“扫荡”。2月,国民党军队李长江叛国投降,粟裕奉军部之命,率3个旅讨伐李长江,日伪为接应李长江,对苏中发起第2次大扫荡。粟裕率部反击,粉碎敌人“消灭新四军立足未稳之际”的阴谋。同时新四军撤出城镇,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2月中下旬,第3旅旅部移至马塘沙家庄。第1师师部进至海安、东台线以东南。


IMG_258


在江海平原上作战,一马平川,没有高山密林作掩护,屏障是大海。粟裕说:“如果我们在陆上一旦立不住怎么办?就得到海上去打游击,那么就要把沿海一线控制在我们手上。”粟裕根据苏中斗争的实际,高瞻远瞩地把同敌人的争夺扩大到海上,把陆上斗争与海上斗争结合起来。


02粟裕创建苏中军区海防部队


粟裕担任师长后,对苏中沿海全面调查研究,有远见地创建苏中军区海防部队,建立稳固的海上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粟裕从第1师抽调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一支直属第1师的苏中海防大队,任命师部作战参谋的凌海波任海防大队长,配备了参谋、机要员、卫生员、会计、电台人员,还配备了指挥船“小指导”一条。大队部驻何家灶。海防大队主要任务是开辟海上交通,保护渔民生产。


IMG_259


1942年,粟裕根据苏中斗争形势,率师部移至第四分区,直接指导第四分区的斗争。2月,粟裕安排人员着手组建海防团。11月上旬,粟裕、钟期光来到何家灶,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抽调师直3个连,正式组建苏中军区海防团。


粟裕宣布:第3旅旅长、第四分区副司令员陶勇兼海防团团长,吴福海任副团长,罗湘涛兼任政委,凌海波任参谋长,何振声任政治处主任。海防团属第1师兼苏中军区建制。海防团团部驻如东何家灶三官殿。粟裕布置了海防团三项工作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沿海渔民、盐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苏中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会后在何家港(何北丫子)举行了阅兵仪式,“咸菜瓢儿”“小指导”“大篮儿”“小鸟儿”等6条战船上红旗飘扬,每条船两边站着手握钢枪的海防战士,甲板上陈列着轻机枪、重机枪、八二迫击炮,许多群众赶到港口去观看,看到船上陈列着那么多武器,无比振奋。


粟裕站在指挥船“咸菜瓢儿”船头上检阅部队。他个儿不高,清瘦的脸上,两眼明亮有神,他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粟裕话音刚落,战船从何家港扬帆启航。苏中军区海防团是最早被批准,具有正规新四军番号的海防部队,组织建制一直延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IMG_260


苏中军区海防团英勇顽强地驾驶着木帆船,从何家港出发,劈波斩浪,战斗在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43年9月,粟裕着手准备组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


11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在何家灶正式成立。第3旅旅长、第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海防纵队司令员,第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兼政委,吴福海、陆洲舫兼副司令员,崔德耀任参谋长,孙仲明任副参谋长,何振声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春,柴如奎任政治部主任)。


IMG_261

陶勇在南黄海前哨


海防纵队司令部驻何家灶三官殿。海防纵队下设3个团,第1团团长吴福海(兼),参谋长崔德耀(兼),政治处主任何振声(兼)。第2团团长孙仲明(兼),副团长周少卿,参谋长刘光汉,副参谋长袁士进,政治处主任柴如奎。第3团团长陆洲舫(兼),政治教导员赵荣森。海防团第1、第2、第3团的团部都驻何家灶盐墩人家。


何家灶家家户户住满了苏中军区海防团官兵。粟裕非常关心这支部队,经常到何家灶指导海上斗争工作,并把曹埠战斗中缴获的两只汽车内胎送给海防部队做救生圈,特批海防部队吃大米。冬天给每个战士发棉衣,另每人增加一件棉背心和一件棉大衣。在粟裕的领导和关怀下,苏中军区海防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03粟裕建设苏中军区海防部队的实践


1.调查研究,建立海上根据地。粟裕在1941年3月,决定组建海防部队,作为海上斗争的力量。为了指导海上斗争,他率领师直机关人员到海船上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的有关问题。


IMG_262


粟裕深入何家灶调查,与当地盐渔民谈心,他了解到何家灶四大优势:一是政治基础好,1939年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如皋县盐民自卫队;二是有经济来源,人们煮海水为盐,下海捕渔,海产品资源丰富,盐城、大丰、东台的渔船也来这里捕渔,有集市;三是人文环境好,有学校,有寺庙;四是地理环境好,何家灶处在近海,潮涨四周白浪,潮退港汊漕洋纵横,大大小小的盐墩、潮墩错落有致,被一条大港汊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粟裕决定在何家灶建立海防部队。他令师部参谋处在1941年军用地图上对何家灶着重绘制。粟裕选择何家灶作为海上军事要塞,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使海防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有力支持陆上的抗日战争。


2.深入探索,指导海上斗争。粟裕多次亲临海上探索研究,海防部队刚建时,士兵们由步兵改为水兵,生活不习惯,海风潮湿,海水苦涩,饮用淡水供应紧张,衣服被海水弄湿,太阳一晒身上冒盐霜,走路要赤脚,过港汉要卷裤腿,踩上活沙脚不能动弹,越动越往下陷,上船风浪一颠簸十有八九呕吐,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有的战士产生了海上苦,不如陆上好的思想。


粟裕鼓励战士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困难,等打败日本鬼子后我们驻到上海去。他说:你们要向当地渔民学习,拜他们为老师,尽快适应海上战争环境。海防战士们按照粟裕的指示,拜船老大、渔民为师,在海上学习游泳、上船下船、抛锚、跳帮、撑篙、划桨、测水、掌舵,吃尽了千辛万苦,适应了海上生活。


IMG_263

海防团服装


新组建的海防部队如何尽快掌握海上航行和作战的本领,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海性海况,掌握海上航行和作战规律,1941年秋,粟裕带领师直机关人员举行首次海防演习,研究海上活动遇到的问题,前后3天时间。自这次试航后,师直的印刷厂、山炮连全部移到海上工作。1942年春,粟裕又率领机关人员航行至斗龙港、龙王庙,并登陆进行调查,参加的船只20余艘,时间半个月,到海上和沿海地区研究沿海滩涂港汊情况和气象、潮汐活动,探索海上作战船只编队、火力组织、战术手段、通讯联络等方面的规律。


IMG_264


粟裕常与海防部队的干部研究海上作战的经验。他把探索研究的海上潮汐变化的规律编成小册子,印发到连队。他研究的海上战斗的船只编队、火力组织及抢占上风的战术,为开展海上斗争、掌握海上作战主动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统一战线,加强海防建设。为加强海防建设,壮大海防武装力量,粟裕积极贯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IMG_265


1942年元旦前,他指示部队一举消灭了作恶多端的渔霸地方武装—弶港实业保安队王平仲部。粟裕说:我们建立海上武装,就要发动群众,使海匪不易埋伏,日伪不易发觉我们。粟裕指示海防团组成民运工作队,在何家灶、北坎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建立渔民协会、渔民自卫队,经过一段时期的海上抗敌,何家灶渔民自卫队上升到苏中军区海防团第1团第6连。


为做好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工作,加强海上抗日根据地建设,使大海成为陆上部队的大后方。1943年,粟裕在何家灶过春节,指挥兵工厂加紧生产弹药,粟裕指示陶勇、吴福海、梅嘉生、季方等人做孙二富、陆洲舫的争取工作。在反“清乡”前,陶勇在何家灶收编了穷苦家庭出身、精通海情海性、有正义感和民族心的孙二富。陶勇、吉洛为孙二富改名为孙仲明。从此,孙仲明进步很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IMG_266

1944年春,海防团指战员在护渔胜利后合影


反“清乡”斗争中,启东人民自卫军司令陆洲舫也来到何家灶,接受改编。海防团收编了孙二富、陆洲舫,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力量如虎添翼。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支撑着海防部队的发展,成为陆上部队的后方。在反“清乡”斗争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军区后勤机关、分区机关、后勤物资、兵工厂、金库、江淮银行、印钞厂、印刷厂、被服厂、医院都转移到何家灶。


IMG_267

海防团驻地旧址——何灶庙


在何家灶三官殿、“咸菜瓢儿”船上制造武器弹药,民房里印制江淮币,治理伤员,生产军需用品,情况紧急时就登船下海,由海防团护航,迂回在大海上,一晚上就漂出几十里,一个潮水又回来了。也回旋到弶港、巴斗山、八户灶一带,敌人的行动总是扑空。在反“清乡”斗争中打破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和经济封锁,有力支持了陆上的反“清乡”斗争。刘少奇曾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1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04海防部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粟裕以非凡的智慧和胆量,建设了苏中军区海防部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海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人才,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1.开辟了海上交通线,打通了苏中根据地与浙东、山东根据地的联系。打破敌人的封锁,把解放区的粮油棉盐渔运出去销售,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地运来大量军需民用物资近3万吨,在苏中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力支持了浙东纵队、闽浙边区、三师、军部和山东根据地的抗日战争。


IMG_268


2.海上护渔护航护送,组织渔民建立武装,保护了渔民的利益,巩固了苏中海防。护送南来北往的干部、知识青年、技术工人上百批,有的南下敌占区上海,有的北上苏中、苏北和延安及山东,掩护军区机关、后勤机关和山炮连海上转移。山炮在启东海复镇附近海面上击退日寇船队的包围,在曹埠战斗中摧毁敌碉堡2座,全歼守敌1个营。


3.建立了稳固的海上抗日根据地,粟裕建设苏中军区海防部队和海上抗日根据地,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开展统一战线。建立的海上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3月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根据地的群众一直支持着海防部队和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海上根据地为把苏中根据地建成基本根据地作出很大贡献。


4.海防部队与陆上部队配合作战,参加丰利保卫战、南坎战役、东台大中集战斗,实行了陆海联动,为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实现陆海联动提供了经验。


5.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海匪问题,打败了日伪,掌控了我国东部黄海的制海权。海防部队英勇善战,以木帆船作战,多次缴获日军的运输船,活捉日军,延安《解放日报》曾予报道,日本《朝日新闻》曾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到上海有游弋不定的水兵。”苏中军区海防部队打出了军威,奏响了海上抗日的民族精神的乐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IMG_269


6.为建设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输送了大量能战斗、能指挥战斗的人才。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改编为华中海防纵队,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胜利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跨越长江天险,攻占南京。同一天,毛主席急电粟裕:“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华东军区海军”。粟裕在泰州白马庙主持召开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组建成立仪式,宣布张爱萍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防纵队1403人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吴福海任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司令员。至此,人民海军诞生。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曾分管过海军工作,陶勇担任过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如东籍海防纵队成长起来的陈立富、王维福成为头门山战斗英雄,李长友成为头门山战斗一等功臣。孙仲明成为1949年建立的苏北军区海防团团长。由此可见,苏中军区海防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