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伏天战术——臭狗阵
我军向来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著称。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我党我军善于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来形成于我有利的局部态势,从而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期间,我军广大指战员紧紧依靠人民,发明创造了诸如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等独特战术,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笔。由新四军发明的臭狗阵,便是其中的经典一例。
冲锋中的新四军战士
1943年4月开始,为了粉碎日伪军的“蚕食”、伪化,保卫麦收,淮海根据地发起了对日伪军的夏季攻势。7月初,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第三支队为策应钱集战斗,命令刚刚攻克桑墟附近小马场、三兴庄日伪军两个据点的第七团拔除桑墟日伪军据点。
桑墟是苏鲁交通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清伊湖、蔷薇河两岸小麦高产区。当初日军为了占领这个要塞,不惜工本地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桑墟据点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四角各有一座炮楼,互相之间有暗道串联,炮楼上密布着射击孔。据点周围有一道四米多的壕沟,壕沟里面注满了水。
在壕沟的外面,还搭建有铁丝防护网。据点西南、西北各有圩门城楼一座,周围一二百米内一马平川,均在碉堡火力射程之内。“张三中”(张兴中、张胜中、张汉中三兄弟的合称)的伪军第3大队就驻于此,他们自以为固若金汤、高枕无忧,平日里欺男霸女、胡作非为。
桑墟据点工事至今仍在,这是其内部构造,可见墙体遍布射孔
7月4日,战斗正式打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长宋耀南带领部队多次冲锋,均被击退。后改用“土坦克”(由硬木桌、湿被子以及木轮车构成)近身爆破,也未能成功。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兼三支队支队长覃健亲临指挥,采取“围而不打,围点打援”,不但未能奏效,反倒引来附近日军即将实施反包围。
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覃副司令和宋团长等结合官兵和百姓的建议,决定使出奇招:臭狗阵。所谓“臭狗阵”,就是动员四里八乡的群众将死狗、死畜扔到据点四周,让其腐烂发臭,破坏敌人据守的环境。
开国中将覃健(1911-1959)
7月13日晚,“臭狗阵”战术开始实施。桑墟据点附近各区、乡基干民兵用牛车运来很多死狗,有的已经腐烂发臭。一袋又一袋的臭狗、死畜被丢到桑墟据点附近。
为了充分发挥臭狗的作用,我军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用铡刀将死狗铡成一块一块,便于携带投掷;二是用死狗把几米深宽的壕沟一段填平。数千只已腐烂的臭狗,把据点团团围住,臭狗堆集最高处有一米多。当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这些狗、畜很快腐烂发臭,蝇蛆如麻,敌人的水源也受到污染。我军的神枪手又在据点附近天天放冷枪,打得伪军不敢出来透气,屎尿也只能在里面解决。
在热臭并发的情况下,营房里很快就是臭气熏天,即便日伪军关死门窗,也难以抵抗恶臭的围攻。时间一长,伪军病倒了一半,真是苦不堪言。“张三中”经过一番合计,觉得负隅顽抗最终死路一条。于是,一天夜里,还能动弹的伪军抛下伤病员,逃往沭阳城。
于是,我军在攻坚武器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顺利拿下据点。当我军战士走进去时,一个半死不活的俘虏兵央告道:“老爷,你们把我抬出去吧,又闷又臭,我实在受不了啦!”
战后,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授予第七团“长围致胜”锦旗一面。此后,第七团大摆“臭狗阵”的战斗经验,被新四军作为战例推广,应用到全国抗日战场上。
令人痛惜的是,在围攻桑墟据点期间,宋耀南团长不幸中弹,因伤势过重,最终救治无效牺牲。
宋耀南(1913-1943)烈士墓
- 上一篇:运粮河战斗:从粟裕给中央军委的一份电报谈起
- 下一篇: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红色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