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运粮河战斗:从粟裕给中央军委的一份电报谈起

2024-11-04    

中央档案馆珍藏着一份珍贵的档案——1943年12月15日粟裕、叶飞就运粮河战斗战绩给中央军委的电报。这张电报的译抄稿共2页,简要汇报了泰县独立团在苏中抗战最艰苦时期的一次严惩伪军的战斗,展现了泰县军民针锋相对、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IMG_256IMG_257


我是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由盐城返回东台二里桥组建第一师师部的。在我起程的前两天,陈毅同志特地来到我的住房,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人太少了吧?”我立即爽快地回答:“好男不吃分家饭嘛!军长放心,哪里有群众、有敌人,那里就有我们的发展。”军长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好!”


——《粟裕回忆录》


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军部重建。1941年2月,就华中战略任务问题,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指出华中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其三就是包括苏中在内的苏鲁战区,强调“这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主力所在,用力最大。”是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投敌,日伪加紧对苏中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对敌斗争更加尖锐残酷。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有效打击敌人,苏中军区从部队抽调部分骨干在各县建立警卫团。3月泰县警卫团成立,由主力部队一个连与泰县警卫连组成,或与游击队袭扰日伪据点,或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秋,泰县警卫团与如西警卫团合并为如泰警卫团。12月,如泰警卫团大部上升编入苏中一旅二团,留下的一个连与泰县各区游击队抽调出来的人员组建成泰县独立团。1942年6月,日寇吸取华北铁壁合围和苏南“清乡”经验,对苏中地区进行“清剿”(又称“机动清乡”),气焰十分嚣张。7月初,泰县独立团在缪家野遭日伪重创,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徐克强牺牲,泰县斗争形势急转直下。鉴于敌情的严重,粟裕致电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建议改善“三结合”(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军部复电原则同意,抽出部分主力团在较为安定的地区进行整训,其余主力团与当地武装合并,从而加强坚持原地斗争的武装力量,即主力部队地方化。并要求通过一团兵力左右的突击,打几次胜仗以振奋人心。9月,由老一团政委曾如清带一团二营到泰县重建独立团,任县委书记兼团政委,带来的二营源自坚持闽东游击战的红军部队,大大加强了泰县独立团战斗力。


IMG_259


主力军得到了轮流作战、轮流整训的条件,地方军则大为加强,并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上升为新的主力。而大量半脱产和不脱产的民兵,成为群众性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力量和不断补充壮大我军的源泉。实践证明,这次的整编是成功的。

——《粟裕回忆录》


当时,驻扎在蒋垛镇的汪伪孔瑞五部,是泰县南线根据地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10月,独立团伏击至雅周一带“扫荡”的孔瑞五部,生俘伪营长以下5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80余支,救下被抓的百余名青年农民,夺回粮食、畜禽等百余车物资。此捷,苏中军区特电嘉奖,称之为首创苏中主力地方化的独立团与民兵协同作战第一仗。三分区《江潮报》连续刊载胜利消息,群众奔走相告,泰县县委召开祝捷大会,三分区专员朱克靖到会讲话。泰县地区局势由此有所扭转。


IMG_261


1943年临近年底,日伪军在泰州召开军事会议,筹划“冬季大扫荡”。为粉碎日伪军的进攻,苏中军区三分区及泰县独立团寻找战机,主动击敌。12月7日,伪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李长江派该部参谋主任率伪军400余人,配合驻黄桥的伪37师、驻姜堰的伪25师所部3000余兵力集结蒋垛、运粮河一带,准备进行报复性“扫荡”、抢劫粮食,被泰县独立团侦悉。为孤立蒋垛伪孔瑞五部,截断蒋垛与姜堰据点的联系,泰县独立团于8日夜先发制敌,突袭蒋垛西北的运粮河,并调集一部主力阻击蒋垛增援之敌。战斗9时许打响,我军攻势猛烈,迅速突入圩内,辅以火攻,将驻在该镇的25师3个连和孔瑞五特务二连全部歼灭,并摧毁据点土圩和碉堡,3个小时结束战斗。9日清晨,蒋垛伪军果然出动增援,遭独立团趁胜伏击,我军追击至蒋垛附近,大获全胜,伪军此次“扫荡”计划宣告破灭。粟裕、叶飞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讲:此战缴获步炮1门,步枪150余支,轻机枪4挺,其它军用品甚多,俘伪军官兵200多人,毙伤溺死百人,民众情绪极为高涨。


IMG_262


《解放日报》于12月18日在头版刊发《泰县新四军克运粮河,消灭伪军4个连》的报道,同时介绍运粮河地区民众积极参与的几次反“清乡”斗争。文中提到,泰县一地民兵在运粮河沿线侦察敌情,偶遇3名肩扛小炮、携带2支步枪的伪军,民兵出其不意制服敌人,将这3名伪军及武器装备押解归队;六十余岁老汉活捉伪军2名并缴获2支步枪、5排子弹,成为泰县根据地民众抗日的佳话。一九四三年是苏中抗日根据地敌情最严重、斗争最艰苦的一年。全区军民英勇无畏,顽强奋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终于获得了反“扫荡”、反“清乡”的双胜利。黎明的曙光已经在望了。

——《粟裕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