⑬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小延安”——大王庄
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有一个名叫大王庄的村庄。80多年前,这里曾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被誉为淮北的“小延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聆听大王庄与新四军四师的动人故事。
大王庄鸟瞰
大王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村民多姓王而得名。1939年,抗日的火种在这里点燃。中共洪泽湖特区区委秘密发展党员,同年11月,半城第一个党支部——大王庄党支部在庄东头的柏树林里成立。支部书记王梓琴带领党员们组建抗日游击队,用10多支步枪和手榴弹保卫家园。
1941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四师移驻半城。次年冬,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进驻大王庄。从此,这个平凡的村庄成为淮北抗日的“心脏”。陈毅、张云逸曾在此驻足;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等将领在这里运筹帷幄;国际友人罗生特也曾留下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在大王庄生活和战斗过的新中国开国将领包括省部级干部就有60多位。在淮北根据地,彭雪枫师长、淮北区党委邓子恢书记以及边区行署刘瑞龙主任领导根据地人民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兴修水利,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兴办学校,救济灾民,抚恤伤亡。在开展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四师与淮北人民水乳交融、情同手足、亲密无间。大王庄群众爱称彭师长为彭村长,因为村里许多事情是彭师长解决的,所以得了个“彭村长”的美名。
在彭雪枫的心目中,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他领导的部队中,群众纪律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深受群众的欢迎,群众赞誉他们是“天下文明第一军”。但纪律严明的四师也曾闹过“误会”。有天晚上,部队在大王庄会餐,一位借碗的战士被老乡打了记耳光。这位战士委屈地向科长汇报,要求惩处打他的老乡。科长将此事向彭师长汇报,彭师长不仅不去责问这位老乡,反而要挨打的战士找出原因,作检查,向老乡道歉,相互交换意见,重归于好。经过教育,这位战士找到了挨打的原因。原来,在这里对年纪轻的人不能喊“小鬼”,“小鬼”是咒骂人的言词。这位战士因为不知道当地的风俗,喊了“小鬼”。经过解释,老乡也检讨了自己鲁莽打人的错误。从此,他们消除了隔阂,重新和好。
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
彭师长看到大王庄全村几百口人,只有村南野外一口井。尽管水井很深,由于地下水位低,井里水很少,如遇干旱,泉眼流不出水来,老百姓吃水十分困难。他回到司令部就立即召开会议,商量打井的事。他说:“咱们这支队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群众有困难,咱们不能袖手旁观。群众痛恨敌、伪、顽,咱们就打敌、伪、顽 ;群众缺吃少穿,咱们就领导他们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现在群众没有水吃……”说到这里,通讯员小刘天真地说 :“我们就帮助群众打井。”经过讨论,决定趁休整时,为群众打一口井。动工那天,彭师长亲自带头,和战士们一起挖土,一起拉绳,干起活来,干净利索。经过4天苦战,井终于打成了。当清冽冽的井水提到井上时,人们欢腾了。一位老大娘双手捧起井水,喝了一口,满怀深情地说:“彭师长,看着这水俺心里高兴,喝了这水心里甜,吃水不忘挖井人,俺们永远忘不了新四军的恩情。”大王庄人民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新四军的恩德,将此井命名为“新四井”。这口“新四井”至今仍在诉说军民鱼水情。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率部攻打八里庄,就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在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中弹殉国,年仅37岁。将星陨落,淮北军民悲痛欲绝。次年2月,淮北军民在大王庄举行万人追悼会。从半城到大王庄,两公里的路边上,群众自发地摆了100多处祭桌,表达对彭师长的敬意和哀思之情。
如今的大王庄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2017年,四师师部旧址重建,1.1万余位将士的名字镌刻在名录墙上。2019年,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落成,累计接待77万人次。乡亲们住进了青砖黛瓦的新居,村庄荣获“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
当年的“小延安”,如今青山绿水,书声琅琅。80年了,您看见了吗?彭师长,您带领将士们打下的井,还在滋润这片土地;您守护的百姓,正把红色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人听……
- 上一篇:⑫“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 下一篇:⑭民心长城——宋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