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⑭民心长城——宋公堤

2025-08-28    


在苏北滨海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条绵延45公里的海堤,它像一条巨龙,守护着万千百姓的生命与家园。它的名字,叫“宋公堤”。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聆听一段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心筑堤、共御海潮的壮丽史诗。


image.png

原宋公堤今已成为达标海堤的一部分


盐阜大地,黄海之滨。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饱受海啸肆虐之苦。1939年8月30日,一场特大海啸席卷阜宁沿海。县志记载:“潮若沙崩,堤如雪泻……人畜随波而逝,野乏青葱之色。”一夜之间,万亩良田化为泽国,上万百姓葬身波涛。若干年来,盐阜沿海民众盼望能有一条坚固的海堤,挡住肆虐的海啸海潮,安居乐业。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在1940年上半年拨款筑堤,“卒以经费减少,堤身低小”,被人们称为“韩小堤”。大潮到来时,又被冲没。苏北沿海人民在遭受1939年的大潮灾之后,1940年,海啸再次袭来,绝望的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就在此时,一道曙光划破阴霾——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


1940年10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一成立就尊重民意,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讨论修筑海堤议题。由于以往国民党官吏假借修堤贪污中饱私囊,导致有些地主士绅议员对抗日民主政府主张修堤之事持怀疑态度。但经过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首任县长宋乃德的耐心说服,初步形成了修筑海堤的思路。11月23日,时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盐城泰山庙中共中原局的一次会议间隙接到《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时明确指出:“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出席会议的其他同志都表示赞同。于是中原局批示:“海堤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问题次之。”


得到了党的支持,1941年2月,阜宁县召开第一届参议会,经过大家反复讨论,提案获得通过。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承诺:修堤全部费用不用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会上还决定成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兼修堤总指挥。整个工程按“以工代赈”的办法,沿新垦会公堤旧址修筑,考虑到季圩被歼的反动武装漏网残部活动于中山河以南一带,可能骚扰堤工,委员会决定海堤分两段施工,先修北堤,后修南堤。修堤委员会计划收足40万元后开工修筑北堤,其余60万元,则在北堤修竣、南堤开工前再收。此时,居于淮安以东一隅之地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竟散布种种流言蜚语阻挠修堤。他们造谣说,新四军在这一带待不长久,发行公债是骗取老百姓钱财,严重影响了公债的发行,到北堤预定开工之日,才售出10万多元公债券。其次是征集民夫时,顽固派也乘机造谣,说征夫修堤是假,借名抽丁是真,指责民主政府缺乏修堤诚意。但种种谣言和非难都动摇不了抗日民主政府修堤的决心。


1941年5月15日,北堤正式开工!九千民工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新四军送来12万斤军粮,百姓自发用牛车运水,30里路上车流如龙。土匪暗杀监工员,敌机盘旋骚扰,但宋乃德带病冒雨奔赴工地,马陷深水仍高喊:“天大的困难,也要把堤修成!”北堤自5月15日开工,除阴雨天外,到6月5号,仅用15个晴天就完成了工程。每天上工的民夫,由最初的1千人增加到9千人。修堤人数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南堤的修筑更是困难重重。6月20日南堤正式开工时,时近三伏,天气炎热,蚊虫较多,当季多梅雨,海潮泛滥。此时修堤工作者、地方士绅、民夫无一不力主南堤停工。为尽快消除潮患,宋乃德与县政府决定,排除万难,继续修筑。


7月初,南堤正在施工,一连几天风雨,平地水深二尺,海水大涨,有的工棚被风刮坏,有的漫入水中,民夫将小车拼凑绑扎在一起,在上面架泥灶烧饭,除下灶头又作卧铺,如此也难挡激浪冲击,不得不迁往高地栖身。11日,风雨更狂,难以施工,时有疫病流行,办事处干部及地方士绅有所动摇,有停工之意。宋乃德在八滩召开堤委扩大会议,统一思想,作出继续修堤的决定。他在工地一住就是几天,指挥着民工克服困难继续修堤。面对病疫,宋乃德请来了十余名医务人员及时进行诊治,有效控制了病疫的流行。 7月28日,八滩区长陈振东被匪徒绑架,就义前,他高呼:“我为筑堤来,今为筑堤死,死而无憾!”鲜血染红了未干的堤土……


  image.png

宋公堤碑亭


1941年7月31日,45公里宋公堤全线竣工!同年秋,海啸再临,水位比1939年更高,但新堤岿然不动。百姓含泪跪拜:“此堤当名宋公堤!”至今,盐城地区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浸阜东。每闻潮声思宋公……”

80年了,您看见了吗?当年的土堤已变成达标海堤和沿海公路。但滨淮镇那段斑驳的老堤,依然静静矗立。堤内是万亩养殖场的粼粼波光,堤外是新时代的万家灯火。


宋公堤不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谁把人民捧在心上,人民就把谁刻进心里!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