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在考古中读徐州

2024-05-13    张瑾

4月17日,春水汤汤,花木葳蕤,在云龙湖畔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北馆,随着馆外汉阙上的红布被揭开,“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2a63cb3931db4ef1a8a897c0fdf7cedb.jpg

独立建制后的研究所,承担着徐州地面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考古发掘两大职责。新的使命在肩,研究所所长刘照建深感“考古人身上的担子沉甸甸”。

与众人合过影后,刘照建在新的办公场所、汉画像石环绕的汉式庭院中打开思绪:“回忆徐州的现代考古,从1952年茅村汉画像石墓为发端,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铲之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联地域文明的起源,还原城市发展的轨迹。”

“作为古九州之一,徐州的考古发现,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刘照建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起,考古人员在新沂嶂山切岭工程发现了古动物化石,在邳县多地的河床沙层中发现古象化石、纳玛象牙化石,为研究徐州地区更新世以前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在邳州博物馆的一楼大厅,赫然入目的是镇馆之宝——两根3米多长的纳玛象牙化石。它们是邳州大地距今20万到30万年前,林密水丰环境中生存的庞然大物的孑遗。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说起两根象牙化石的发现,还有一番曲折。

1989年冬,当时的邳县西泇河正在施工,县博物馆馆长陈永清每周都骑着自行车去调查。这年12月,陈永清在走访时听说有人收购“龙骨”,急忙跟着知情人进了工棚。只见一根巨大的象牙化石横放在4张床铺上,围观的人们正商量着如何高价卖给药材商贩。

“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不能买卖。”陈永清按捺住内心的惊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将之收归国有。

徐州史前文化重点分布在邳州西北和新沂南部区域。徐州博物馆主陈列楼通史馆“东方唱晓”单元,以大墩子、刘林、梁王城、花厅遗址文物陈列为主线。打磨光滑的斧、刀、矢、针,带柄的陶器、壶、罐、钵,驻留着5000年前黄淮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文明进程。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成立的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将“徐州的史前考古”列入重要议程——

重新梳理新沂花厅遗址文化内涵及时空分布范围,系统探索大墩子、刘林遗址文化渊源,揭示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交流、碰撞之关系,全面阐释徐州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徐州地理襟要南北,作为汉家帝王之乡,两汉时的经济文化发达,分封在此的两汉13代刘姓楚王、5代彭城王,在徐州营建了庞大的陵寝。徐州出土的两汉遗存,更是徐州博物馆的重要支撑。此外,北朝陶俑、隋唐铜镜、宋元青瓷、明清城下城……埋藏在徐州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这部“大书”,向人们深度展示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经过徐州数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为人们了解城市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地域文明研究成果转化,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展现新担当”,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人牢记使命,凝聚共识,在历史的书页中矢志耕耘。

(供图:张瑾)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