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国际博协(ICOM)主席与南通的情缘
南通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起源之地,有着“文博之乡”的美誉。为向世界讲好中国博物故事,2005年南通市举办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两任国际博协主席亲临南通,与江苏南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特刊发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二级巡视员黄正平《对外讲好中国文博故事——两任国际博协(ICOM)主席与南通的情缘》,以飨读者。
南通博物苑
2005年是南通博物苑建苑100周年,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周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了庆祝活动规格、规模,并定名“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
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大会现场
这既是中国博物馆界的纪念,也是世界博物馆人的大事。筹备之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筹备过程中我们多次进京汇报,并与各个方面沟通、协商、探讨。在与中国博物馆协会(简称“中国博协”)沟通后,我们提出能否请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国际博协”)派员参加,当然最好是国际博协主席。在中国博协秘书处任职的全国农展馆安来顺博士是一个思路开阔、敢于作为的年轻人,他提出可以尝试以中国博协名义请国际博协领导人到通参会,并答应帮助我们具体协调、落实此事。他现在已是连任的国际博协副主席。
自此以后,我们时常与安先生电话联系,打听落实情况。一开始,没有消息,叫我们等等,后来我们得知,其时国际博协正在酝酿换届。终于好消息传到南通,国际博协新任主席亚历山德拉·库敏斯女士与秘书长约翰・泽尔夫先生应邀赴会,主席还将在庆典活动上发表演讲。
国际博协主席亚历山德拉·库敏斯
国际博协是博物馆的国际学术组织,成立于1946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为二战后文化重建而创立,由博物馆专业人士组成,当时已成为拥有全世界2.1万多个公共和个体成员的文化多元互联机构。国际博协主席和秘书长来通出席庆典活动,上上下下都认为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博故事和表达支持多元文化态度的最好机会。
2005年9月23日,亚历山德拉·库敏斯与约翰・泽尔夫在京拜访中国博协后飞抵南通。第二天,亚历山德拉·库敏斯在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大会上致辞。她在介绍了国际博协后指出,具有先见之明的南通博物苑创始人张謇预见了国际联合体所信奉的许多想法,无形遗产、自然和文化共生遗产、共同管理,是真正的“学习知识的殿堂”或“博物苑”。这些不只是古老的东西,而是类似于今天科学的现代意义上的当代文化。作为中国第一家自然构想和管理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生态博物馆和博物馆实验室的前身。其时,生态博物馆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界和国际博协的热词,中国由国内知名博物学家苏东海教授主持实施了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并于当年6月在贵州召开生态博物馆会议,时任国际博协主席休斯・德凡伊诺到会发言。《国际博协新闻》2005年第3期发表苏东海的专题文章。苏东海为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写就《南通博物苑诞生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文,阐述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巨大作用。亚历山德拉·库敏斯在致辞结束时表示:“愿我们一道共同维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愿博物馆永葆领先潮流地位。”
库敏斯在开馆仪式上剪彩
纪念大会前,国际博协主席与秘书长一起参加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展开展暨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开馆仪式,并与出席仪式的张克辉(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时任文化部部长)、单霁翔(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绪武(张謇之孙)、罗一民(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等领导以及张謇亲属一起剪彩。随后参观考察了南通博物苑。次日,即9月25日,国内外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在南通博物苑报告厅参加“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中外博物馆馆长高层论坛,亚历山德拉·库敏斯发表演讲说:“大家有目共睹,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国际组织和中国的一些组织在博物馆领域能够直接交流彼此的看法。”主席直抒胸臆,令中外博物馆界感到振奋。她还讲道:“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拥有71个个体成员和28个团体成员,我们希望这些成员能够在未来几年有长足的发展。今天能够和来自不同博物馆的同行们相聚,会鼓励更多的博物馆机构成为国际博协的成员。”在通期间,她除了考察南通博物苑,还访问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和南通珠算博物馆,并分别为三个馆题词。在珠算博物馆参观并欣然题词之后,她还特别邀请该馆加入到国际博协中来。
◇ 库敏斯主席与秘书长约翰・泽尔夫先生参观南通博物苑
国际博协主席和秘书长在通访问考察期间,我与他们餐叙、茶吧聊天,交流很愉快。主席告诉我,她是巴巴多斯人,还热情地在我的笔记本上题词并签名留念。活动结束后,主席和秘书长赴沪拜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负责人后踏上返程。
我在《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庆典的意义》一文中谈到了百年庆典的南通意义、国家意义、国际意义。其中写道:“国际博协新任主席欣然应邀到南通出席庆典,除了分享中国文博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外,就是要加强国际博物界与中国的沟通和联系,并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展开交流和合作。”我引用了亚历山德拉·库敏斯说的话:“通过南通这个小城,我看到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欣欣向荣。”
我在写于2005年10月11日的《在南通文化工作攀高求远中亲历——百年庆典后的随记》长文中记录了亚历山德拉·库敏斯对南通的评价:“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来之前在地图上还找不到南通这个地名,到了南通我才发现这个城市如此之美。我从南通这个小城看到了今天博物馆事业的缩影。在南通的庆典活动太成功了,我与约翰·泽尔夫秘书长为你们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百年苑庆是当时南通第一次举办高规格的国家级文化活动,我们没有经验,特别是没有外事工作方面的经历,但我们尽心尽力。2005年10月10日,我们按照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完成《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总结》并上报;11月28日,编辑完成了《百年事业从头越——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纪实》,这是一部过程式、图文并茂的庆典全景实录,16开本,厚厚一大册。
汉斯·马丁·辛次(左)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向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发出邀请后,最早复函的是德意志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汉斯·马丁·辛次,并在中外博物馆馆长高层论坛上首先发表题为《城市与博物馆:柏林之经验》的演讲,他的演讲引来一片掌声。此时我想起,在9月24日上午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展开展暨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开馆仪式前,一拨拨客人陆续抵达现场,很多人是第一次见面而互相并不认识,因为人多,又是在户外的大型活动,所以当站在前面一排的主要来宾根据地签站妥位置后,有一位高个儿的西方人似乎在边上犹豫。正在一旁张罗现场的我灵机一动,手一指请他站在了时任市长丁大卫边上。随即我了解到他正是热情参会的汉斯·马丁·辛次先生。没有想到,这位国际博物界的活跃人士,后来接替亚历山德拉·库敏斯担任了国际博协新一任主席。2015年我到德国访学,才实地了解到德国博物馆的兴旺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能够走出去看世界,也让世界更多、更深、更广泛地了解中国。文化是桥梁,而承载多元文化的博物馆可以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是“文化交流是美好的”首提者,他特别关心支持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并出席会议发表讲话。他说:“环顾世界,不论是古典的或是现代的,发达的或是发展中的,内陆的或是海滨的,巨型的或是袖珍的,凡是能够在大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市,一定是有着独特文化符号的城市。”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博故事,作为一座城市,2005年我们组织的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07年9月,我们又承办了为期五天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其间,中日韩文化部长齐聚南通,首次举行中日韩文化部长论坛并发表《南通宣言》。2009年10月,又作为唯一承办城市,在尼泊尔举办了为期七天的第四届中国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的体会是,讲中国文化故事,既能增强文化自信,也能增进文化自觉。讲中国故事可以分“走出去讲”和“请进来讲”两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地方和城市宣传文化部门可以有所作为,应当有所作为。
来源:史志通,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原载:《江海春秋》
作者:黄正平,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二级巡视员,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 上一篇:鲍俊林:河海交汇与江苏沿海环境的历史演变
- 下一篇:南京崇正书院: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