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崇正书院: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6年),由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创建,取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意命名,推崇儒学正脉,曾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数百年来,书院历经战火与灾害,几度损毁又重生。1980年,南京市政府委托建筑大师杨廷宝主持重建,复建了一殿、二殿、三殿及游廊、凉亭等建筑群,并于院内亲手栽下两株木绣球。如今,这两棵树已亭亭如盖,成为书院“活的文物”。
一、书院变迁始末
明代嘉靖之后,是书院史上极为活跃的时期。各地官吏、学者纷纷新建或复建书院,学术氛围极具生气。嘉靖四十五年(1566),督学御史耿定向在南京创办崇正书院。
书院位于清凉山东侧,依山就势,筑有殿堂三进,在书院后面的“江光一线天”处另行建屋,供生员住宿。书院建好以后,耿定向主讲其中,并选拔江南十四郡名望之士到书院读书。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徐光启、方苞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崇正书院成为当时南京的精英文化中心,影响颇大。一时间,出现了“海内士习,几为之一变”的气象。
图源:鼓楼微讯
万历初期,朝廷开始明确反对创建书院。万历三年(1575)新颁布的提学官勅谕:“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万历七年(1579)春,“诏毁天下书院”。南京地区的书院就此沉寂。耿定向去世后,崇正书院也风光不再。万历三十年(1602),为纪念恩师,焦竑等耿门弟子在崇正书院内为耿定向建立祠堂,名“崇正堂”。落成之后,焦竑在此讲学,文脉香火代代绵延。
清初,祠堂又被毁,后来一度改建为“云巢庵”。清乾隆年间庵毁于火。至乾嘉年间,名僧展西募资修复,修饰其祠宇,并建前后屋作为佛事活动场所,但仍称崇正书院。与此同时,还新筑一楼,曰“江光一线阁”。因登斯楼可见大江似一线蜿蜒东去故名。咸丰三年(1853),书院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四年(1865),僧人可曾又募资重建,取名为小九华寺,供奉地藏王菩萨,有地藏殿、灵官殿等建筑。“寺位于半山,院落二进,中为大雄宝殿,前有天王殿、右为杰阁二层,登楼四望,江光一线,风帆如画”。
古崇正书院庭院建筑远景(选自杨德安:《<古崇正书院>重新设计》,《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重新修建崇正书院。修葺工程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亲自主持。杨廷宝在建筑设计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所设计建设的建筑物多四方合围、对仗公正。这在古崇正书院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书院依山势而建,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书院的制高点,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南京城西美景尽收眼底。在古崇正书院二进通往三进的台阶前,镶嵌着杨廷宝1982年3月重修书院时题写的“清凉世界”四个端庄的楷书。
今崇正书院江光一线阁(来源:人民网)
2018年,崇正书院重新面向公众开放,以“崇本正源,静心修身”为宗旨,开展名家讲堂、传统文化体验、心理疏导等活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崇正书院设立中国古代书院历史文化藏品馆、中国非遗精品馆,阳明心学研修会、江苏省诗教基地、江苏省楹联基地等在此落地。
图源:半月谈
二、名人与崇正书院
书院的创建者——耿定向
耿定向(1524—1596),字在伦,一字端之,号楚侗,湖北黄州麻城人,晚年隐居天台,人称天台先生。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监察御史的身份督导南畿的学政,万历十五年(1587)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两任南京高官。
耿定向所处的时代,正值王学末流空谈“心性”、曲求“良知”、溷入释老之时。耿定向认为,良知之学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之所在,因此要拯救王学,就必须着力拯救良知学说。嘉靖四十一年(1562),耿定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南京后,建书院,聘师长,大力弘扬“良知”心学。在耿定向的推动下,崇正书院成为当时金陵传播王学的中心。
书院优秀学生、学长——焦竑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澹园,南京人。16 岁应童子试,获第一名,受到试官及南直隶督学使者赵方泉等的赏识。嘉靖四十一年(1562),泰州学派学者耿定向以监察御史身份督导南畿学政。焦竑受学于门下,深受器重。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进士第一。又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焦竑被耿定向荐举为崇正书院众生之长,代长讲席。焦竑记曰:“建崇正书院成,著会仪,遴十四郡髦士群而鼓铸之,属小子某领其事。余时奉先生之教,与二三子传习其中”。由于耿定向的提拔奖掖,年仅26岁的焦竑已经号称东南名士。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在进士考试中一举夺魁,受翰林院修撰。二十五年(1597),在主持顺天乡试时,因考生用语险诞而被弹劾贬为福宁州同知。三年后,焦竑辞官返乡。
图源:鼓楼微讯
万历三十年(1602),焦竑在崇正书院为老师耿定向建立祠堂,并作《先师耿天台先生祠堂记》。另外,焦竑《澹园集》中有《崇正堂答问》一卷,为他在金陵讲良知心性之学,与听讲学者问答的记录。学生发问“学须有宗旨”,焦竑即答曰:“向来论学,都无头脑。吾师耿先生至金陵,首倡识仁之宗……吾辈至今稍知方向者,皆吾师之功也。”这些讨论当讲于焦竑退隐之后。而篇名为“崇正堂”,则表明这是耿祠建成以后,焦竑在祠内举行的讲学活动。
文人笔下的崇正书院
桐城派代表人物、理学名家姚鼐在南京钟山书院执教长达20余年,期间,他常常到清凉山翠微亭登高眺望,与展西大师茗茶对饮,作《游故崇正书院记》一文。文中记述了崇正书院的起起落落以及“窈然幽静”的自然环境,“其前有竹轩、窈然幽静,可以忘暑,后依山作小屋丈许,启窗西向,则万树交翳,隙间大江横带、明灭其间,为登眺之胜”。
薛时雨,曾任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后礼聘为尊经书院、惜阴书院主讲,与崇正书院也颇有些渊源,曾留下诗作一首。
《云巢庵小憩,留赠可曾禅师,用少陵登高韵》
佛火销沈佛亦哀,累年行脚度云回。
林边孤鹤逢迎熟,槛外群山拱揖来。
断碣尚题崇正院,遥岚平峙雨花台。
结邻我喜招提近,闲访宗风学渡杯。
晚清甘熙在《白下琐言》中亦有记载,“崇正书院为明耿天台都御讲学处,今为僧院,石坊尚存。地踞清凉之巅,回廊静室,花木竞秀,饶有幽趣。上有高阁,轩窗三面,长江匹练,宛在几席间,胡兰川先生颜之曰‘江光一线’。王梦楼、姚惜抱、孙伯渊诸先生皆有题咏。西城登眺之胜,无逾于此。”
图源:鼓楼微讯
来源:方志南京、鼓楼微讯
作者: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吕晓红
- 上一篇:两任国际博协(ICOM)主席与南通的情缘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