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宿迁史志 | 黄圩老街

2025-10-29    

现在黄圩有三条长街,均为东西向,最南面那条街有160多年历史,最为悠久,故称老街。


黄圩地处泗阳县的东南端。在清中晚期时,黄圩位于新滩湖之南,古为破釜塘之滩,是通往淮阴及洪泽湖沿岸诸县之要地,向为兵燹、匪盗必争之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黄圩先祖黄凤衔(字伯皋)率众筑土圩,该地始称黄圩。


自圩堆修成之后,黄家便广纳流民,三十年后,圩内的住户便逐渐多了起来。黄凤衔开始在其府第前规划一条东西向街道,街道东西长约400多米,南北宽10—15米不等。街道呈“大”字形,老街靠西头有一条南北向小街,称南小街和北小街,南北各延伸100多米,街面较窄,与主街交叉口自然形成了相对繁华的商业地段。街道两侧的房屋,各家宅基地宽6米,无间隙,每户南北长30—40米,临街造房,后面一般均有侧房,其他空余地便是各家的“百草园”了。


IMG_256

北小街巷口


黄圩老街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宿迁,他们随黄凤衔一起来黄圩老街定居,都为杂姓。所以,至今黄圩老街仍被俗称为“小宿迁”。


1941年,淮阴美人湾土匪两次趁夜色抢劫老街,给老街住户留下了沉痛的记忆。1944年1月,侵华日军火烧黄圩,老街民房尽被烧毁。


20世纪50年代起,老街人口增多,各家孩子都不少,因而,老街便显得拥挤而嘈杂。除了谢从善家有砖墙瓦房外,其余人家均为草苫土墙,房子矮小。街面为沙土路,各家院内养猪养鸡,卫生条件相当差。


70年代的夏天,老街人都会出门睡在街道路面上,纳凉休息。1976年唐山大地震,家家都搭防震棚,不少人家就把防震棚搭在街道上。


老街作为黄圩乡的经济中心,可谓名副其实。老街的人也“各领风骚”数十年。


新中国成立前,在黄圩老街有朱姓“永源”商号,他家的生意涉及酱园、茶食、酒、百杂还有烟馆。朱家于清咸丰年间从镇江丹阳来黄圩,在老街盖了两间门面房,开起了杂货店,生意兴隆。此外,还有谢从善家开的广兴老字号,以及其他人家开的盐槽、车马店、丝绸店、浴室、茶馆、布庄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旧时称公家)办的机关单位如供销社和铁门社(农具厂)在老街西头,黄圩小学和医院先后建在黄家高宅上。私人做生意有“李四茶馆”,徐增全开的饭馆,丁姓、高姓开的中药铺,高姓染坊,窦姓油条辣汤店,庄姓朝牌店,汪姓车行,张姓裁缝店,邱姓铁匠铺,从姓理发店等。


自形成后160多年来,集市均在老街,每到逢集日,圩里圩外人,还有淮阴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多街面便显小了,街里街外都是人。


冬季逢集,从黄码河边到大巷口,街道两边密密麻麻摆满了欲出售的毛窝子(用芦苇花纺织成的草鞋),场面蔚为壮观!


老街逢集汇聚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给我们这代人留下很深的老街记忆!比如:有在南街打老彳(chì)、下逍遥的;也有来街上找个饭馆提亲相亲的;有从外地来专干偷盗扒窃的;还有三寸金莲的老奶奶,包着头巾来逛街的;更有唱露天书场的,蔡传忠家后面有个大沟,每到逢集,沟里聚着上百号的中老年人来听书。那说书人敲着鼓,用那沙哑又抑扬顿挫的声音,把古代忠孝节义的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常有人为之流泪。


我小的时候,冬天时天还没亮,时常会听到从东方传来民兵集合的牛角号声,听到桥西食品站那只大狼狗断断续续的狂吠声。接着,老街传来人的脚步声,偶尔会听到男人大声地咳嗽声,早起去黄码河挑水人的声音。慢慢地,老街便弥漫着油条的香味,还有朝牌出炉后的香味。老街苏醒了,老街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时的老街滋味是什么呢?现在想想,就是那从破旧低矮的草屋里,每天早上散发而来油条辣汤的香味、那刚出炉的朝牌香味啊!


IMG_257

老街新貎


上一代长辈中,老街有考上大学,终身行医的朱元珩;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张洪德和陈兵。后来老街陆续出现了乡镇党委书记、局长的何圣禄、范廷之、刘厚华、史有云、李学祥等。


老街出了不少“外面场”的人,如西街有陈兴乾、陆敬义、吴为良、汪泽沛,东街有严涛、童见喜,北街有叶志龙、苏永和等。20世纪80年代,成立黄圩乡劳动者个体协会,除陈兴乾、严涛外,其余人员均是协会的骨干。


叶志龙,中等个子,浓眉大眼,英俊美男子,黄圩街的文化名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他组建黄圩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参加乡县比赛,每每获奖。当时老街的年轻人中有高开林、朱梅华、陈立霞、叶志平、周亚飞、蔡传花、薛小娥等,他们都是宣传队的重要人物。


汪泽沛,我的父亲,一米七的个子,26岁时,担任黄圩高级合作社主任,带领农户,挑灯夜摘棉花。当时群众有顺口溜叫“想要被子找汪泽沛”。不到30岁时,他远去大连,进了一家机械厂做工两年,学得一手钳工手艺。家父回家后,从给人家锔锅锔碗开始,一做就做了五年。1970年前后,黄圩开始有了脚踏车(自行车),家父开设“汪记车行”,除修理自行车、喷雾器、配锁、划玻璃外,还有一手黑白铁皮制作油抽、箥箕、水桶、粉条漏勺、汽油灯、煤油炉等的绝活。家父还会制作寿烛,其手艺可称一绝。凭着父亲的一双巧手,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九个。


恢复高考以后,老街出了不少人才,叶敬之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蔡国春是某大学副书记,何圣禄、朱会武是正处。黄璐考上北京大学,汪正山是澳门大学博士。蒋建伍、史学军是大学教授,尤其史学军是北京大学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黄圩集市移到中街。如今,老街仍在,却已寻不到儿时伙伴们一起遥望月亮,猜想月宫里是啥样的场景的快乐;怎么也闻不到当年的油条、朝牌的香味了。


作者介绍

汪克林    泗阳人,中文系毕业,曾做过中学语文教师。编写乡镇史书类图书5本,诗歌、散文在全国性以及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