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吴江通 | 吴江路名内涵多

2025-10-29    

吴江历史悠久,从桃源广福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六千余年,县治所在的松陵之名据《吴越春秋》记载,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在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置县前,吴江这片土地便已人文荟萃,产生了西汉辞赋家严忌、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等彪炳史册的人物。因此,纵观现今吴江的路名,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列举数条路名,予以阐述。


笠泽路


 笠泽路,为吴江城区的东西向主干道之一。原西起苏州河路,东至交通路(524国道,下同),长3343米,近年向西延伸至苏州湾大道,宽40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宽5米,以绿化带与主车道分隔。初名江陵南路,东段于1996年修成,梅石路至苏州河路段于2005年修成。2003年,改名笠泽路。笠泽路旁植有香樟、杜英等树木。


IMG_257

笠泽路(陈志强提供)


 “笠泽”一词,有两重含义。其一,指古代太湖的三条入海支流之一,即“三江”之一的松江,亦名吴江[吴江县(市、区)之地名即由此而来]、吴松江、松陵江,后称吴淞江。“三江”语出《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一般认为指松江、娄江、东江;“震泽”,即指太湖。唐·  陆广微 《吴地记》:“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太湖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松江》:“唐人诗文称松江者,即今吴江县地,非今松江府也。松江首受太湖,经吴江、昆山、嘉定、青浦,至上海县合黄浦入海,亦名吴松江。”该水入今上海市境内亦称为淞江、吴淞江,在外白渡桥并入黄浦江前又称为苏州河,会合黄浦江入海的江口称为吴淞口。同时,“笠泽”作为松江,也系吴越春秋争战时的古战场。《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IMG_259IMG_260

《尚书》与《吴地记》(陈志强提供)


其二,笠泽为太湖别名。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之二根据历代古籍将太湖概括为“一水五名”,这五个名字即为“太湖、震泽、具区、笠泽、五湖”。明末清初诗人方文《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中“将归笠泽买吴舠,画舫青帘过驿桥”、清代赵翼《读史》诗中“范蠡既霸越,一舸笠泽中。手挟西施去,同泛烟濛濛”句中的“笠泽”,均指太湖。


IMG_261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太湖之名(陈志强提供)


鲈乡路


鲈乡路,为吴江城区的南北向主干道之一。1991年始建,时称西环路,由原物资大厦至鲈乡桥北与江兴路相交。后南北延伸,南起学院路(后改名东太湖大道),北至江陵路,全长5106米。后经再次延伸,现鲈乡路分两段,鲈乡北路南起流虹路,北至枫津南路;鲈乡南路北起流虹路,南至吴江大道。


IMG_264IMG_265

鲈乡路(陈志强提供)


发源于吴江的吴淞江,因盛产鲈鱼而闻名于世。鲈鱼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有“江南第一名鱼”之誉。因此,吴江别称鲈乡。此可上溯至西晋,时任大司马东曹掾的张翰见执政的齐王司马冏骄奢淫逸、专横独断,知其不能善终,遂托辞秋风起,作《秋风歌》(一名《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以思念家乡的鲈脍、莼羹、菰菜为由,辞官返还故里,避世隐居。由此,“莼鲈之思”的典故广为流传。此后,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参知政事陈尧佐作有一首题为《吴江》的诗:“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梅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鲈乡之名更是深入人心。宋熙宁三年(1070),知县林肇(字公权,浙江湖州人)览松江、太湖胜境,缅怀古人而在垂虹桥西堍河边建鲈乡亭,亭建成后,林肇从亭下乘船弃官归去,留下《鲈乡亭》一诗:“脍鲈珍味是吴乡,丞相曾过赋短章。新作水斋堪寓目,旧停桂棹有余光。满前野景烟波阔,自后秋风意气长。莫待东曹归忆此,分悭居在碧洲旁”。到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下江南,路过吴江到垂虹桥,作了一首题为《鲈乡亭》的诗:“林家亭子陈家句,津逮都因张季鹰。四柱中曾人几阅,莼鲈得味几人曾。”诗中的“林”,指的是即是宋熙宁年间的吴江知县林肇;“陈”指的是宋代诗人陈瓘。后鲈乡亭圮,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松陵人、国子监祭酒吴仁杰在西门外重建鲈乡亭。常熟人、民国初年任吴江知事的丁祖荫题有一联:“旧址难寻,相距八百二十年之久;高风可仰,总在三万六千顷之间。”


IMG_266IMG_267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秋风歌》(左)、清乾隆《吴江县志》载陈尧佐《吴江》(右)(陈志强提供)


IMG_270

鲈乡亭旧影(陈志强提供)


流虹路


流虹路,原西起苏州河路,东至交通路,长2692米,近年向西延伸至夏蓉街。1986年,始建从怀德井(三角井)起跨西塘河至石里段,因原吴江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有梁式石桥——流虹桥而命名。流虹桥初建无考,明弘治九年(1496)由倪昂、杜茂重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费锡命募修。


IMG_272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流虹桥(陈志强提供)


流虹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吴江北厍午梦堂叶绍袁、沈宜修夫妇一家4个女儿、7个儿子,个个颇具文思才情,声播华夏文坛。其第四子为叶世侗,叶世侗之子名叶舒崇(字元礼),为康熙丙辰(1676)进士,官中书舍人。叶元礼不但文采过人,且相貌堂堂,人们常以一睹其人为快。叶元礼因父早逝,由六叔叶燮抚养带大,此后叔侄两人形影不离,情同父子。此时,叶元礼才华初显,与叔叔擅名文坛。一个春日,叶元礼随叶燮来到吴江流虹桥,桥边一家酒楼里一位多情美貌的小姐正巧瞧见了叶元礼,顿时被倾倒,爱慕之情顿时涌现,但碍于礼数,不敢对叶元礼有所表达和倾诉。尔后,这名小姐便常常守在窗边,日日期待着叶元礼经过。


从此,这酒楼小姐天天朝思暮想,饮食全无心思,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叶元礼。终于有一天,小姐积思成疾病倒了,药石罔效。在临终之际,她把心思告诉其母,说其心已属叶生,今世无缘,愿结来世。就在这时,叶元礼恰好又再次路过流虹桥,走过酒家门前,小姐之母急忙拦住叶元礼,并向他转达其女的临终话语和一片相思之心。叶元礼听后,肝肠寸断,跌足捶胸,急急奔进小姐香闺,抚着小姐恸哭。这时,才见小姐轻轻合上了眼睛。


IMG_273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叶燮及从子叶舒崇(陈志强提供)


浙江秀水人、“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朱彝遵从友人处听到这个动人故事后,深受感动,填了一首《高阳台》词,中有句云“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词前有小序云:“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IMG_274

朱彝尊像(陈志强提供)


关于流虹桥和这个爱情故事,由松陵人费善庆撰注、1927年出版的《垂虹杂咏》也收录了一首题为《流虹桥》的诗:“一桥依旧跨西东,两岸桑麻望郁葱。彼美云亡元礼逝,有谁韵事说流虹。遥山黛抹疑无地,近水罗纹可有风。欲向渔郎问遗迹,夕阳西去渺征鸿。”


开平路


开平路,为吴江城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东起交通路,西至湖景街,全长7000米,路宽30米。开平路原名人民路,后改名开平路。


IMG_276

开平路(陈志强提供)


“开平”,是五代后梁的第一个年号。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鏐奏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属苏州,吴江自此立县。从此,吴江作为地名,沿袭至今。


IMG_277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开平三年置吴江县(陈志强提供)


“开平”,也可看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缩语。该语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所著的《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IMG_279


吴江将人民路更名为开平路,既是纪念吴江的这一段历史,也体现吴江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信念。“开平”具有开放、开发、开明,以及平等、平和、平顺的现代寓意。在这块土地上,孕育、飘拂的吴风越韵也因之溯源千年。


花园路


花园路,南至吴江大道,北起流虹路,2005年起修建。


IMG_281

花园路(陈志强提供)


据吴江方志记载,在花园路北端的西侧,即垂虹桥南,原有一处名胜,名为小潇湘。


这小潇湘初原为元代淮南中书行省管勾(官职)宁伯让所居,中有“林馆台沼”,福建佥事、上虞人谢肃为其作《小潇湘记》。元末著名诗人成廷珪有《庞山湖泛舟过宁伯让庄所》诗曰:“湖上足清昼,雨余生绿阴。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野叟频相问,郎君不可寻。西庵肯分席,吾亦老山林。”


IMG_282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小潇湘(陈志强提供)


明万历年间,光禄寺丞、戏曲“吴江派”创立人沈璟辞官归乡,得了此宅园,予以修葺,为八精舍,分别是涤元斋、净因楼、篆月廊、半榻庵、琴居、翛然阁、峭蒨间和延暾阁。沈璟在此潜心研究戏曲,考订音律,创作传奇,明代诗人、严墓人王叔承有诗。


IMG_283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沈璟(陈志强提供)


后来,小潇湘归明代崇祯初年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周道登所有,他增构亭阁景物,成为吴江“东城之胜”。后来逐渐荒芜,经清咸丰十年兵燹,这里几为平地。清光绪时仅存遗址。其地即今花园路北端起始处。


IMG_284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周道登(陈志强提供)


柳胥路


柳胥路,西起湖渔街,东至交通路,长约3600米,宽24—40米。1998年建成。


IMG_286

柳胥路(陈志强提供)


柳胥路中的“胥”指吴越春秋时吴国相国伍子胥,元末诗人陈基有《柳胥》诗:“水墅何为名,绿杨绕堤树。哀哉伍大夫,忠魂吊无所。空遗江上潮,懑气作吞吐。回望阖闾城,苍茫隔烟雾。”柳胥是伍子胥为吴国屯兵、练兵之所,当时瓜泾港南北都是吴军兵营,兵营中广植杨柳树以遮夏季烈日。后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头悬于城门,尸抛于江流。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有“胥门”“胥江”之名,吴江则将原吴军兵营之地称为“柳胥”。该村也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吴昜的故里。


IMG_287IMG_288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元代陈基《柳胥》诗(左)及长兴伯第(吴昜)在柳胥(右)(陈志强提供)


县府路


县府路,原名县府街,是原吴江县县衙门前的一条道路,为城区东西向次干道之一,从公园路到鲈乡南路,全长706米,宽6—12米。


IMG_292

县府路(陈志强提供)


据吴江方志记载,吴江县治创建于吴越钱鏐,在城内临河,近南城旧址[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在吴淞江源头建南北两城,有南津、北津之名,后南城废,北城即为后来的吴江县城]。入宋,因袭之。建炎年间(1127—1130),旧县治毁于兵火。乾道元年(1165),知县赵伯虚新其门,建“敕书楼”三楹。嘉泰年间(1201—1204),知县张达明建“无讼堂”。嘉定元年(1208),知县罗勋在公堂右侧建“仰高亭”。绍定五年(1232),知县李椿重建公堂,匾额曰“遗爱”。咸淳六年(1270),知县周甲勒戒石于衙内甬道边的獬豸亭(獬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入元,县衙为州衙。明清两代,吴江县衙地址一直未动。只是在清雍正四年(1726),析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吴江县衙仍在原地,震泽县衙于雍正八年(1730)由知县邓圭在北门内轸角圩济农仓的废址上建造,即在今永康路商业街东段友谊商城一带。咸丰十年(1860),吴江县衙“堂廨都尽”,至光绪年间,才因陋就简,修建公厅和东西房等。


IMG_293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县治(陈志强提供)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民国吴江县政府将公厅改为“中山堂”。在此前后,拆除临街的坊、亭、楼,保留临河的照墙,仪门变大门,造成临街“八”字形内缩,将县府街拓宽为宽6米的弹石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徐幼川任吴江县长时,院内置建贮卷室、敬观亭、作息钟等。1949年5月,吴江县人民政府入驻大院。


该路最早期东端一段称冬米巷,西端只到县衙大院西墙为止。1987年,拓宽为10米水泥块砖路,并向西延伸,跨西塘河至鲈乡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