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淮安 | 说红楼 宝玉寻根在龟山
编者按:洪泽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400年前的三峡工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由于洪泽湖文化的滋润更加璀璨夺目。今特推出洪泽湖文化研究专家夏宝国的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艺术上,都代表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小说之一。《红楼梦》在近代形成了“红学”和“曹学”两门学问。“红学”主要集中探讨《红楼梦》本身的思想与艺术及版本;“曹学”主要集中探讨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当然,这两门学问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研究曹雪芹家世和《红楼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发现,“红学”和“曹学”与洪泽湖有一定的关系。


曹雪芹能写出如此不朽的名著《红楼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着不同一般的经历: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仕宦家庭,但这个家庭在其年轻时衰败了,晚年的曹雪芹过着极其凄苦的日子,直至逝世。
曹家自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至其祖父曹寅,均与清朝皇室关系密切。曹寅因与康熙关系密切,32岁便任苏州织造,后任江宁织造。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花费巨大,以致江宁织造亏空严重。康熙知道后,命其兼任了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这个肥差。曹寅死后,康熙又让其子侄相继担任此职务。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当时的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衙门设在扬州,下属若干盐场,其中最大的是淮北盐场,其管理机构就设在洪泽湖畔的淮安。从这方面讲,曹家与洪泽湖有着莫名的关系。曹寅在兼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时曾多次到洪泽湖、淮安等地考察,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赴淮舟行杂诗》,其中有几首写到了洪泽湖畔的风景名胜,有淮阴庙、漂母庙等。可能受其祖父影响,曹雪芹也曾作《淮阴怀古》来纪念韩信,诗曰:“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由此可见,曹家对洪泽湖以及对洪泽湖畔的淮安是很了解和有很深的感情的。

历史上,洪泽湖东岸的大堤西立面原为垂直石工墙,在相对安全的重要地段沿墙设置了救生桩,以供渔船使用。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阅河时,见洪泽湖风浪危险,每致船只损坏,民命攸关,特令于沿河坡钉桩木,以用于救险救生。据清代中央档案江南河道总督孔毓珣《奏请催解各官厅捐输救生桩木银两折》、康熙四十七年钦奉、《圣祖仁皇帝圣训》等记载,救生桩的设置乃康熙之意。康熙四十四年(1705),令于洪泽湖大堤险要之处设救生桩五处,即高涧坝南、龙门坝南、厉家西五坝、璩家湾、清水潭,以便被溺之人攀缘而上。所用经费,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各解交河库银五百两,岁以为常。

洪泽湖救生桩的费用由三织造解交
救生桩结构如何?根据《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洪泽湖救生桩,每长10丈,钉桩木20根;每根长2.9丈,入土1丈;管木10根,每根长2.3丈;竖档高四尺,钉梯木1根;横档宽5.1~5.2尺,梯木长9尺。两头除桩木之外各一尺八九寸及二尺不等。

乾隆十一年(1746)七月,令于老堤头、高涧坝迤南、徐家湾、周桥等四处,添设护堤救生坝,使风浪之中的人船赖以避险。同时于七堡、八堡、九堡、六安沟坝左右,十堡至十七堡等处建救生桩13处。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洪泽湖水位进一步蓄高,停办无关紧要的洪泽湖救生桩。

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对贾宝玉出身有这样的背景交代: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径十二丈、方径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角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贾宝玉是由女娲补天“单单剩一块未用”的石头转变而来。那么它与洪泽湖有何关系呢?
《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
女娲是涂山氏族姑娘,大禹的夫人。远古时代,涂山地区覆盖现在安徽怀远和江苏洪泽龟山等广大地区,就如同现在涟水县、盱眙县同属于淮安市,对外这两地人也可称淮安人一样。洪泽区老子山镇有个龟山村,东南大学教授郑云波曾多次来此考察。经多方考证,他认为《史记》中所言的“涂山”即洪泽湖边的龟山,而非其他地方的龟山。他指出当年大禹的抗洪指挥部就在洪泽的龟山,而涂山氏是当时淮河流域势力强大的诸侯,那时的涂山就是其活动的中心地带。尽管也有学者认为涂山在安徽怀远,但不论是在洪泽,还是在怀远,都在洪泽湖畔是不争的事实。共工触不周山,天顷西北,洪水滔天。女娲协助丈夫大禹抗洪,炼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此石为涂山氏族女娲所炼,后转世为宝玉,故宝玉寻根在龟山。
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剩一块未用的石头转世
大禹和女娲,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都是淮河文化和洪泽湖文化的重要内涵,故贾宝玉是洪泽湖文化在《红楼梦》中展现的独特风景线。
作者简介:夏宝国,洪泽区(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局原局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政协和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热爱文字,痴情文史,曾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1000余篇,100万字,出版文史研成果6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