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宋有题诗、元有记载,苏州相城的名字,不止伍子胥一个故事

2025-11-05    

提及苏州城北的相城,这片依偎着阳澄湖的土地,自宋元以来便在文献中留下了清晰的地名印记,更藏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回响。


据现存文献考证,“相城”在宋元时已作为地名使用。宋末元初俞琰,曾写下“相城灵应道院屏风,俞岩隐所画鱼龙,主首苏蕙岩索余题,遂书于屏间。”《题相城马氏山水图》,直接提及 “相城”;元代郑元祐《白鹤观祠堂记》与《平江路总管致仕张公圹志》,也分别以“张氏,世居吴之相城。”“张氏,世占吴都籍,而为长洲之相城人。”的记载,佐证了这一地名的存在。


关于“相城”因何得名,流传至今的说法并不算少。梳理文献可见,至少有四种观点颇具代表性,或与伍子胥筑城的典故相关,或与历史人物的称号相联,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地域记忆。


一、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相城区志》:“2500多年前,吴王委派伍子胥至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欲修筑城池,后因地势低洼作罢,‘相城’由此得名。”《苏州市相城区20年发展图志》:“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相城区政府网站“相城概览”:“相城因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


IMG_258

赵晔《吴越春秋》


“相其地,欲筑城于斯”,出自姚元桂《相城沿革》(民国《相城小志》卷首):旧传战国时吴王阖闾相其地,欲筑城于斯,因地土卑下、滨临洋澄湖去之。


按,“战国”误,应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吴王阖闾,卒于公元前496年,为春秋末吴国国君。


IMG_259

                                                  姚元桂《相城沿革》

二、相地尝土,下湿乃止

明正德《姑苏志》:“相城,在长洲县东北五十里。相传子胥初筑城时,先于此相地尝土而城之,下湿乃止,其地因名。”明隆庆《长洲县志》记载与此一致。

IMG_261

明正德《姑苏志》


明末清初姚士蘅《相城记序》:“独惜筑城不克而空还,吴相国之遗踪安在。”自注:“伍子胥为吴相,初欲筑城于此,因旁湖土湿,只相其地土而去,故名相城。”


IMG_262

        姚士蘅《相城记序》


清王时敏《灵应观碑记》:“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阖闾筑城,先于此相地,以下湿故止,遂名相城。”王时敏《增建集元堂文昌阁记》:“长洲县治东北五十里,相传子胥为阖闾筑城,先于此相地,因名相城。”姚士蘅、王时敏两人表述,均与明正德《姑苏志》一脉相承。


IMG_263

王时敏《灵应观碑记》


IMG_264

王时敏《增建集元堂文昌阁记》


三、相为子胥之称号


清王謇《相城小志序》:吴民世称子胥为伍相,以越摇君、古巴王摇城、巴城之例推之,即以相为子胥之称号,亦无不可,正不必援《公刘》“相其阴阳”《洛诰》“来相宅”之义曲为之解也。


IMG_266

王謇《相城小志序》


需注意,“相土尝水”“相地尝土”之“相”,均为动词,意为“考察、勘察”,这与《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用法一致。如《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尚书·周书·洛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王謇的说法,“相”是名词(特指 “相邦” 之职,古代辅佐君主的高级官员)。伍子胥为吴国大夫,后世尊称为“吴相”或“伍相”,这一称谓在宋元明清地方文献中多有记载或体现。


北宋范仲淹《寄赠林逋处士》:“吊古夫差国,怀贤伍相津。”王禹偁《响屐廊》:“可怜伍相终死谏,谁记当年曳履声。”元至正《琴川志》:“南沙乡,在县西北……第十四都,管里三……伍相”,“第十五都,管里五……伍相”,“端委乡,在县东北……第十七都,管里四,伍相……”。明吴宽《张氏建楼上梁文》:“胥口当门,慨吴相伍员于百世。”张凤翼有《重建吴相伍公庙碑》。明正德《姑苏志》:“伍相庵,在南沙乡。”明嘉靖《吴邑志》:“吴相伍大夫庙,在本县盘门内”,又,“胥山……伍相祠,在此山上”。明万历《常熟私志》:“伍相庵,在开元乡,元大德中间”,又,“八赤伍相,八尺”。清顾沅《吴郡名贤图传赞》有《伍相国像》。明袁华《卢伯融、秦文仲同集湖光山色楼,分题得阳城湖》:“相国井湮烽火闇,郎官水涸旌旗红。”释晓青《伍相祠》诗。类似案例还有巫咸(商代贤臣),后世称“巫相”,常熟虞山现存“巫相岗”摩崖石刻。


IMG_267

伍相国像


四、因“相王”其人得名


此说与前一种说法类似,主张“相城”因人而得名。但“相王”具体所指,文献记载有别,主要有“赤阑相王”“伍相大王”“威相王”三种说法。


1. “相王” 为赤阑相王


赤阑相王,又称赤栏将军、南面讨击将军、击贼将军,记载中其名有桑湛璧,又名桑荣、黑墨郝等。相传其为吴王阖闾筑城时因劳累致死,死后被尊为神,蛇门、西山等地曾建有祠庙。


唐陆广微《吴地记》:“赤栏将军坟,在蛇门东。陆无水道,故名赤门。”


IMG_269

陆广微《吴地记》


明正德《姑苏志》:赤阑相王庙,在府治东南赤门内。相传,王为吴王阖闾筑城,死而为神,洞庭西山亦有祠。神姓桑,名湛璧,盖不可考。或谓赤阑以庙近赤门,故名。又,《吴地记》云,南面讨击将军黑墨郝墓,在蛇门里。周敬王六年,筑城而死,今呼赤阑将军。


清同治《苏州府志》:国朝织造使嘉禄《记》:赤阑相王,苏郡城东南隅之里社神也。织造驻札其地,故宫廨中亦奉之为香火神。按,神姓桑,讳湛璧。周敬王时,吴王阖闾从相国伍员议,以梅里卑隘,迁城于苏筑城。城下有蛟龙窟,水深莫测,绩用弗成。神以乌薪数千艘下之,工乃竣,神亦劳瘁以没。土人感其德,祀之为赤阑将军。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国朝顾震涛《吴门表隐》云,相王坟在盘门东城下,古蛇门旁。周击贼将军黑墨郝所葬,舟人赛祀不绝。又云,赤阑相王庙,在南园赤门旁,行祠在巴家园。神姓桑,名湛璧,亦名荣。封吴上乡土谷神、织造都城隍,唐时已建……一在葑门外接官亭,一在洞庭西山……黑墨郝之名不知所本,而后世又作桑湛璧。至今织造署中敬奉之,弥失其真矣。余年来自苏至杭,必过所谓相王墓者,儿妇辈或举以问,无以应也。今虽得其大略,然究不能定为何人,当更考之。


IMG_270IMG_271

                                       俞樾《茶香室三钞》


此外,赤阑相王又称东明相王。清代金友理《太湖备考》:“赤阑相王,亦称东相明王。”王謇《宋平江城坊考》:“相传,为吴王阖闾筑城,见诛死,遂为神……每岁夏至、重五,居民以角抵戏集祠下……今呼东相明王。”


也有观点认为,赤阑相王即伍子胥。明正德《姑苏志》:“或云赤阑即赤门,相王即伍相云。”明隆庆《长洲县志》记载与此同。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又云赤阑即赤门,相王即伍相,姑备录以传疑。”


2. “相王” 为伍相大王


明万历《常熟私志》:“伍相大王,陈浦。”


3. “相王” 为威相王


明万历《常熟私志》:“威相王,东西陶舍。”


以上四种说法,前两者主张“相城”因事(伍子胥相土、相地筑城之事)得名,后两者主张因人(伍相、相王)得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诸君可根据自身对文献的理解作判断取舍,笔者在此仅作梳理。


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作者:陈景周

IMG_273


陈景周,江苏苏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从事地方历史文化业余研究。出版《周顺昌研究资料汇编》《苏东坡词历代传播与接受专题研究论稿》等。《大运河苏州段望亭(御亭)相关地名考证》《相城、湘城、相川系列地名考》分别获得2023、2022年度江苏省地方志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在《江苏地方志》《苏州日报》,以及“方志苏州”“方志淮安”“张家港史志”“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苏州风景园林”“苏州市阳澄湖文化研究会”“苏州工业园区档案”“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发布”“相城文学”等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史文章50余篇。开展“相城文史”系列公益讲座1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