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 这个古镇不简单:一半属泗沭,一半归宿迁,更是革命火种起源地
关庙镇,这座位于宿豫区东部的古镇,与沭阳县、泗阳县交界,是宿豫区的东大门;省道S324、S346、S268及宿连高速穿境而过,距市区仅15公里,交通畅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乡镇。作为远近闻名的“水产之乡”“猕香小镇”“蚕桑之乡”与苗猪繁育基地等,它在烟火繁盛的现代图景中,更沉淀着历史底蕴与红色基因。
1927年底,宿迁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此诞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朽的革命灵魂。循着《关庙镇志》与泛黄史料的指引,我们得以窥见其前世今生的沧桑变迁,感受红色血脉的代代相传。

关庙镇
关庙镇的由来
关庙镇的名字,承载着一段跨越几百年的美好文化记忆。明末清初,此处乃为沂、泗洪水浸漫之地时北有白鹿湖,南有仓基湖(两湖基本淤废),西有马陵山脉,东部一马平川、地势渐洼,境内两条东西向河流,崇河在北、砂礓河在南,两河之间,地势稍高。传说某年洪水泛滥,漂来一根木头,木头上有一“关”字,百姓以为是关公显灵。于是乡绅具情呈报,云游僧人告知宿迁大庙主持,几经合议,在此木头泊停处建关帝庙,香火日渐鼎盛,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旁逐渐形成繁华集市,人称“关老庙集”,后简称为“关庙”。
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间,关帝庙经过不断修扩增建。至清末,颇具规模,不仅供关公,还供佛祖、玉皇大帝、观音老母,故而香客日多,渐成集市。又经若干年月,固定形成农历三月十五、四月初八庙会,至民国初呈鼎盛之势。逢庙会时,四方商贩纷至沓来,在庙前空场上交易各类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远近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拥入庙中、烧香许愿、或祈福消灾。彼时东部沭阳、泗阳境内来关帝庙朝拜者尤多。
1942年冬,日寇继扫山东抗日根据地后,将“扫荡”重点转移到华中的淮海、淮北地区。在此形势下,为了防止关帝庙的砖瓦被日军拆去修碉堡,当时中共宿迁县民主政府县长蔡贡庭从泗沭县(今泗阳)穿城带民兵过来,连夜拆除关帝庙,砖瓦木料被附近乡民运去藏起来。在拆除过程中,泥塑像被损坏,木雕关公等像被保存,僧人云散。后来,关公像被移进庙南侧村民陈万美家三间土房内(原关庙乡政府院内水塔处),虽是土屋,建筑质量很好,砖包门,四个墙角也用砖包,因为有关公像在,所以仍有人来烧香叩头、求福消灾。由于无僧人管理,景象大不如前。风剥雨蚀,关公像至1955年前后渐颓。
行政区划的更迭,勾勒出古镇的发展轨迹。关帝庙以西区域清代属北仁乡,民国时期历经多次区划调整。1940年前,东部泰山、永平、丁二元一带属泗沭县,面积约占今境域一半。1940年后,中共淮海区党委调整区划,将泰山、永平、丁二元一带划归宿迁县,1942年先后建立桃园、泰山两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1956年后,关庙公社、关庙乡先后成立,2000年撤乡建镇,正式定名为关庙镇。如今,全镇辖泰山、和平、东兴、林河、卓水河、红旗6个村(社区),总人口3.9万,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6.5万亩耕地。
宿迁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此成立
关庙是革命老区。1927年底,宿迁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马庄支部在关庙镇附近的砂礓河南岸成立,域内朱凤章、孙培善、朱文章等人先后加入。1928年3月,中共宿迁县委在马庄成立,县委机关分别在马庄、桃园、关庙的董圩、太山等地办公,并组建了太山、桃园两个行政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等运动,推动了根据地的扩大。
1928年,马仑带领党员在关庙镇桥口村张庄召集穷苦青年农民座谈,成立了宿迁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推选朱恒章任会长。随后,砂礓河两岸几十个村庄的农民协会相继建立,掀起了抗租减息的农民运动热潮。1929年3月,袁王荡、崇河涯经共产党员暗中活动,几十人参与大兴农协会进城搞暴动,其后又多次参与抗捐抗税游行示威活动。1933年全县党组织遭破坏停止活动后,朱凤章等人到洪泽湖寻找党组织。朱凤章后被安排就地工作,孙培善等人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到关庙秘密开展组织工作。1938年底,域内开始建立党组织。其后,域内秘密党员和积极分子为八路军及时提供许多情报。
1939年春,经上级党委批准,宿迁会同泗阳、沭阳在关庙镇砂礓河北岸小方庄,成立了三县边联“苏北人民抗日干部培训班”。后该培训班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随营学校、八路军苏皖纵队随营学校,为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基层抗日干部和骨干。
1940年9月16日,八路军陇海南进8大队和5纵3支队合力击溃专搞摩擦的国民党流亡县长鲁同轩及其常备旅。次日,宿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秋,国民党王光夏常备旅驻泗阳程道口,企图截断皖东北与苏北新四军联系。丁二元一带老百姓积极支援新四军攻打程道口,出动数十名船工帮助摆渡,还卸下门板供新四军架船桥。1942年2月,桃园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同年10月,泰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这是宿迁县早期建立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底至1944年初,宿迁县抗日民主政府分期分批进入关庙丁二元。桃园、泰山两区干部群众在各方面提供了热情帮助。
1946年,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为避敌锋芒,党政军北撤。桃园、泰山两区干部在部分未北撤的县政府干部领导下,在泰山区永平乡开展土地改革,作为全县试点。年底,宿北战役爆发,两区人民出动车子、担架支援解放军将士,送军粮、送炮弹、抬伤员。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域内在支前工作中涌现众多英雄人物。特别是随军过江到南方接管新区的人员,他们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他乡。
宿北大战期间,陈毅元帅曾经在关庙指挥过战斗,在关庙太山小学设立指挥部。指挥部门前有一棵椿树,椿树平时主要供陈毅拴马。古椿树种植于1903年,于2000年失去生机,自然衰亡。为牢记革命老区光荣历史,2005年秋,关庙镇在位于原来指挥部遗址上的太山小学内,专门利用三间房屋建设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根源厅,让人们铭记红色记忆。由于村校合并,2020年关庙镇把泰山小学的根源厅搬迁至关庙中心学校。

陈毅元帅
红色沃土孕育了一批仁人志士
关庙镇的历史,是关帝忠义文化的传承史,更是革命火种的燎原史。这片红色沃土,孕育了一批批铁血丹心的仁人志士,他们用生命与热血书写了不朽传奇。
开国少将陈绍昆(1921—2020),关庙崇河人。1939年考入苏北抗日军政干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八路军随营学校分队长成长为39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任冶金工业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著有回忆录《回顾》,99载人生见证了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

开国少将陈绍昆
革命烈士丁敬波(1919—1940),董圩村人。高中时因反对校方黑暗统治被开除,后经共产党员推荐考入苏北抗日军政干校,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泗沭县第五区区委书记。同年10月,区公所遭敌突袭,丁敬波率队激战一夜后被俘,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为缅怀先烈,其牺牲地被命名为“敬波乡”。
战斗英雄徐光银(1920—1947),泰山村人。少年时为地主雇工,父亲遭逼债致死,自己被卖壮丁后逃回,毅然加入宿迁县大队。1947年耿圩小李庄战斗中,他任代班排长主攻,带领战士跨过圩沟、闯过铁丝网,以一挺机枪封锁院门,腹部重伤后因失血过多牺牲,部队追认为正式排长,用生命诠释了革命忠诚。
此外,还有投身革命后历任宿迁县委书记、淮阴地委副书记的苏农(1922—2007);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任国家三机部第三机械安装公司党委书记的董寅先(1908—1992);随军南下福建,在厦门市政府多部门任职的丁德举(1917—2007);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后任某军军长的董绪礼(1923—2009)。他们或驰骋疆场,或深耕建设,用一生践行了革命者的初心使命。
作者介绍
毕传国 现在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工作。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黎青水墨漫画高研班研究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漫画协会副会长,宿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宿迁市漫画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