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江苏南通:修缮保护持续推进 百年大生重焕光彩

2022-09-20    张坚 杨镇潇

一个人点亮一座城,一种精神感动几代人。张謇,作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创办起3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与张謇有关的文化遗存遍布江苏南通江海大地,为我们留下了“中国近代第一城”文物富矿。

其中,近代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工程正在持续推进中。记者从南通市文广旅局获悉,大生纱厂一期文物修缮工程已于近期开工,将对大生钟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及宿舍大楼4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修缮工程竣工在即,不仅恢复了文物建筑风貌,今后还将赋予展陈、观光、游览和文化创意等新功能。

工人在修缮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 张坚摄

工人在修缮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 张坚摄

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感受“父教育母实业”之大作为

追随张謇足迹,梦回1895,站在“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发端——大生纱厂,一段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篇章缓缓打开。在唐闸,一批推动着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饱经沧桑,依旧屹立在通扬运河沿岸。

大生纱厂是张謇“父教育、母实业”实践的原点,也是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活标本。2006年,大生纱厂整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月,大生纱厂一期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获得国家专项资金全额支持,这也是大生近代建筑群首次开展系统修缮。“三防”工程(消防、防雷、安防)也同步实施。在大生纱厂的12个国保建筑本体中,钟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及宿舍大楼建筑作为首批4处建筑,开启了重焕光彩的历程。

“修缮工程分轻重缓急,清花间最早进驻动工,其次是图书馆、宿舍,10月份以后再对钟楼围起来修缮。整个工程大概到明年3月份施工完成。”江苏大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启祥告诉我们,4处建筑本体的修缮内容各不相同,其中大生钟楼面临外部渗水、木质扶梯腐烂等问题;历史最久的清花间需修复到原来的模样;图书馆和宿舍做加固,恢复原状。目前,以“最小干预”的文物修缮原则,采取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4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力求真实全面最大限度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

走进搭满脚手架的清花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南通现存最早的近代工业建筑正在恢复到它最初的模样。1899年5月23日,大生清花间投产的日子,后来成为“南通企业家日”的源头。到这次修缮前,大生清花间已持续运转了123年,成为活态的工业文明典范。

从敲开的地层可以看出,清花间地面曾两次被加上碎石、水泥“加高”,累计约80厘米。“通过修缮将恢复如初,这样厂房空间将更显高大。”张启祥介绍,“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柱子旁边的地下通风口,这是一套自然的通风、除尘系统,其生态、环保的设计对当代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对于这次修缮工程的现实意义,张启祥认为:“清花间、钟楼代表着南通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是其‘母实业’的生动实践;而创办于1913年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以纺织命名的高等学院,是其‘父教育’方面的实践结果。再加上‘慈善’理念,这些就构成了张謇先生地方自治的支撑。”据悉,这批近代工业遗存修缮后,将依据建筑的原始功能加以保护利用,像清花间将成为大生纱厂博物馆,对百年的生产线进行活态展现,其他几幢建筑也将分别重现当年风采。同时,还启动了大生纱厂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分批次组织实施大生纱厂仓库群、公事厅、专家楼等文物本体修缮工作。

恢复原始风貌的大生三厂钟楼  张坚摄

恢复原始风貌的大生三厂钟楼  张坚摄

还原三厂历史风貌,重启几代海门人的记忆

与唐闸钟楼相对应的,位于海门区三厂镇的大生三厂钟楼,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基本完工。始建于1919年的三厂钟楼呈现出当年的原始风貌,建筑外墙整体青砖饰面,部分红漆勾勒装饰,整体风格属中世纪城堡风。

记者随厂区工作人员走进了钟楼内,踏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走到了位于第五层的钟室,这里曾是近代海门建筑的制高点。

“钟楼是大生三厂的标志,在南通现存的3个钟楼中,三厂钟楼体量最大。百年来的三厂钟声,远近都能清晰听到,成为几代海门人的深刻记忆。经过修缮以后,钟声还能准点敲响。”南通大生三棉纺织有限公司文创事业部负责人冯华介绍,“张謇先生在家乡海门创办的大生第三纺织公司,让当年偏僻的乡野成为一个热闹的三厂镇,也为这一片的百姓带来了生路,附近大多数人家都有人曾在厂里工作。”

大生三厂建厂至今一直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目前仍然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但因为列入国家文保单位的时间较晚,总办事处、原棉仓库多年没有修缮。本着保护和延续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为将来城市文旅创意产业提供基本条件,去年9月,三厂开工百年之际,“大生纱厂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修缮工程”启动,该项目针对原大生三厂园区内的国保建筑,包括钟楼、公事厅、原棉仓库,进行保护性修缮,使其成为海门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

在钟楼的东北侧,始建于1919年的公事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一度被砌成墙的大门重新打通,门厅上方“总办事处”红色大字展现眼前。庭院内,张謇手植的罗汉松等珍稀树木郁郁葱葱,见证过这里的百年风雨。

目前,大生三厂旧址修缮整体工程已完成至90%以上,预计今年9月底正式完工。“三防”建设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中。据悉,这里将建成三厂工业研学和文创基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画面。

大生三厂旧址“总办事处” 张坚摄

大生三厂旧址“总办事处” 张坚摄

修缮工程多点开花,再现张謇历史文化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以张謇史迹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累计获得国家、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超过1亿元,启动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项目80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越擦越亮。”南通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姜振华深有感触。

近年来,南通围绕张謇史迹保护利用开展工作,印发了《南通市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打造张謇文物品牌实施方案》,张謇相关遗存的保护修缮工作被写进了《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南通在梳理张謇历史遗产和文物的基础上,着力打造“1+3”张謇文化特色展示区,重点推动南通博物苑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全力打造“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唐闸,重点支持张謇故里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启东沿海垦牧文化项目。

据悉,经初步梳理,南通已建立张謇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库,除大生纱厂、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以外,张謇祖居、张氏墓祠、张氏宗祠旧址,以及与张謇相关的沈寿墓、女工传习所旧址、军山气象台旧址、金沧江故居、张謇墓等修缮工程也已实施完成或正在进行中。

姜振华说:“对张謇相关文物遗存的修缮是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始,修缮的最终目的还是让文物活起来,激发文物时代价值,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开来,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修缮后的大生纱厂、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等文化遗产,不仅要再现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未来还将收集、整理、展示与其相关的文史资料,在对原址重新使用的基础上,加入展陈、观光、游览等博物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作者单位:南通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