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五山之外有相山

2023-04-03    赵鹏

南通江边有五山,所谓“狼马剑军黄”,这是尽人皆知。有些老辈却喜欢说,五山之外其实还有一座山,只不过太矮小,常被人们忽略不计罢了。这座山就是被张謇改了名的“相山”,“相”字在这里读平声xiāng,原先则写作“镶山”。当年更俗剧场曾请布景师陆砚农在舞台上方画“鳌山商标”,所画六个鳌头浮跃于巨浪之上,以六鳌代表南通的六山,这就包括了相山。

相山的形貌现今已不能看到,黄泥山西那道伸入江中的“龙爪岩”石脊,就是相山山根的遗存。

当年张謇在相山南侧营建梅垞,曾写过一篇《相山记》,解释山名更改的原因。此记文旧版《张謇全集》标点有误,让人无从读起,新版作了改正,兹抄录于下:

山于地志曰“镶”,许氏《说文》为“型中肠”,形戾义,义戾名。易曰“相”,同以声。相训省视。《易·咸》之彖,二气感应相与。与言相,相故有与也。山伏地绝江隆起,始简毕大汔军止,本末了然。吾闻江海汇诸滥觞,瓜匏系之柔蔓矣,孰得而大小之,而重轻之?乌乎,此吾相之说也。

由于用的是文言文,又有一些文字训诂的内容,一般人读起来可能仍觉困难,这儿试着把大意翻译一下。张謇是这样说的:这座山在地方志书上称为“镶山”,“镶”字照《说文》的解释是“型中肠”,也就是铸造器物那个模子的内胆。照这样看,山形、字义和山名都不相符合,我为此改用一个同音字,称它为“相山”。相字有看望的意思,照《易经》咸卦的彖辞,相字还有相互交感的意思。看这山脉的走势,自西从江边渐渐隆起,开始低矮,中段高隆,直到最东的军山截止,是个头尾很清楚的整体。深感大江大海因小水流汇注而成,瓜果葫芦能悬长于柔弱的藤蔓,在这里还分什么谁大谁小,谁重谁轻?这就是我将山改名为“相”的说法。

f258e094-df79-44a4-884a-46bce526e951.png

相山东段的旧影

照张謇的言外之意,是提醒人们不要因为相山之小而去忽视它。其实不仅是这座最小的相山,对整个五山,张謇都异常珍护。他曾看到公私多方开采五山石材,深为痛惜,特地创办了一个大山砂石公司,购运外地石料来营销,以供南通建设的需要,借此保护本地资源。他还刊登启事,与地方政府一起,严禁地方采用山石。

当年张謇示禁开采山石时,相山还没有紧逼长江,所以山周还能种植大片梅树。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姚港向下的江岸连连遭到坍削,地方保坍形势严峻,而加固或新筑堤岸都需要石料,于是有人就动起五山的心思。曾见1946年12月24日,地方几种报纸同时刊登一则报道,谓行将炸山取石,希望市民不要闻声惊怕。

炸山之举虽然遭一些地方人士的强烈反对,然而挡不住保坍需材之亟。至于相山的消亡,也应与炸山之事有关。1948年9月,里人王育李写《筹划中之保坍问题》,说及:“自清季江南段山南北夹筑坝断流以来,江流汇合,直冲北岸,吾通首当其冲。数十年来,江岸坍削,年必数里,镶山早已入江,巨浪直叩黄泥山之壁,马鞍与狼山亦形势岌岌,朝不保夕。”可见那时的相山就早已入江了。

作者单位:南通张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