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扬州毓贤街:古街巷名称更迭背后的时代记忆

2024-03-05    赵国平

江苏扬州仁丰里中段西边有条东西向的支巷,长约百米,略宽于前后的小巷。巷道名称多次变更,巷内有一幢大宅,外墙上刻有“太傅文达阮公家庙”八个大字石刻。三十多年前,作者曾参观此宅,接待者是一位在医院工作的中年女士,她的婆母是阮家大小姐。笔者发现房屋宽大轩敞,但作为住房似乎并不适宜。

沐一 摄

沐一 摄

这条巷道最初名为牛录巷、兴仁街,后改名为文选巷、太傅街,直到解放后巷口砖墙上钉了“毓贤街”的铭牌。要了解这条街巷名称屡次更迭的历史缘由,需要从著名的历史文献《昭明文选》说起。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南朝梁武帝萧衍博通文史,擅长写诗赋。太子萧统热爱文化,主持编辑了《文选》,收集了先秦至梁初的七百余篇诗文辞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未收入经、史、子书。萧统死后谥号“昭明”,这部文选又被称为《昭明文选》。

唐宋时期,诗赋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文选》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研读《文选》成为专门学问,从隋末唐初开始,文选学应运而生。

扬州离南京很近,文化昌明,被公认为文选学的发祥地,开创者曹宪、李善都是扬州人。至今,扬州有曹李巷(曾被误读为糙米巷),以纪念这二位隋唐时期的文化名人。

梁朝首都在建康(南京),萧统在南京还是扬州学习、选编《文选》,学界有争议。扬州有两处“文选楼”,其中一处位于小东门北旌忠寺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楼故址。该楼曾挂有“古文选里”和“昭明遗迹”两块横额,现已不存。陈朝宣帝陈顼太建年间,智顗大师在文选楼遗址建起寂照院,隋炀帝杨广和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活动。后人为祭祀岳飞,改名为功德院,寺额“文选精忠”,南宋咸淳年间,宋度宗赵禥赐额“旌忠寺”。

清人程穆衡在乾隆二年(1737年)途经扬州,访问文选楼,并在《燕程日记》中提到:“至扬州……文选楼即今文楼巷。”他说的文楼巷,即文选楼所在的巷道。

梁章钜和阮元均不认同文选的“扬州说”,认为隋曹宪以《文选》学开之,唐李善等以注《选》继之,非梁昭明太子读书处。阮元在家庙西侧建“隋文选楼”,楼下为私塾,楼上祀奉曹宪,李善等学者配之,为防止跟旌忠寺内的文选楼混淆,在楼名前加“隋”字,以示区别。

隋文选楼 沐一 摄

隋文选楼 沐一 摄

隋文选楼祀奉创立“文选学”的隋秘书监曹宪及其弟子李善等文选学家。楼内收藏大量珍贵图书,包括古代重要文献资料,如宋本赵以夫《易通》、王象之《舆地纪胜》等。

阮元逝世后,选楼巷更名为太傅街,以纪念这位扬州人敬爱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大师。阮元家庙享堂西侧的隋文选楼在历史风云中毁圮殆尽,2011年修复阮氏家庙时,根据阮氏后人提供的当年房契原图复建。隋文选楼面阔五楹,上下两层,气势不凡。凭栏远眺,参观者可穿越历史的云烟,隐约感受到当年阮公修建隋文选楼的家国情怀。

清代直到民国末,太傅街向西与之相接的巷道,叫毓贤街,街名的来历与附近的安定书院有关。书院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毓与育,读音相同,词义基本一致,更书卷气一些而已。

从前,毓贤街南有条窄巷:小牛录(肉)巷,晚清有名的词人况周颐曾在此居住过两年。况周颐对阮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自认是阮的私淑弟子。他精于写词,有《蕙风词话》《眉庐丛话》《餐樱庑随笔》等著作传世。《选巷丛谈》是他描述扬州经历的一部笔记体“杂说”,记述了许多有关扬州的历史掌故和奇闻轶事,很有历史参考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时代列车进入新历史时期,太傅街因名称不合时宜被取消,纳入毓贤街的一统行列,街道全长由原来的一百来米延长至近三百米。

毓贤街 沐一 摄

毓贤街 沐一 摄

毓贤街曾是餐饮业的天下,商家纷纷破墙开店,火锅麻辣烫铺子挤满狭街两旁。丁家桐先生委婉评述:“石刻阮公家庙的那几个字,被火锅里飘出的水汽笼罩得模模糊糊,显得几分滋润了。”街道乱象遭有识之士诟病,经整治,餐饮店退出文化名街,毓贤街恢复宁静肃穆。

奉恩楼 沐一 摄

奉恩楼 沐一 摄

阮氏家庙现已对外开放,展览阮元光辉一生事迹的图片资料。奉恩楼和隋文选楼分别位于东路和西路,它们不仅诠释历史,还将整座建筑变为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