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宿迁史志 | 秋风戏马,何以成为重阳节的代名词?

2025-10-29    


IMG_256

戏马台的项羽雕像


重阳节是一个别致的节日。她并不以准备丰盛食物为标志,而是以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思亲怀旧、抒发豪情等为特征,以精神生活为主,为人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更为广阔的情感寄寓空间。特别是宿迁人,因楚霸王项羽与重阳节之间的渊源,不仅平添了几分豪情、荣耀与亲切感,还额外的多出了一份家乡人的思念。那么,项羽与重阳节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IMG_257

 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


近人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一般都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等相关记载,认为始于西汉。但这些资料中却同时又有“自古莫知其由”、“未知起于何代”的说法,让重阳节的起源问题实际仍处于不甚确定的状态。近年来,我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先生曾提出重阳节起源于项羽戏马台的观点,并引用相关诗词内容为证,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这是值得重视的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上有相当多数量的诗词作品都反映出戏马台是重阳节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家山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菊花未开,重阳节遇雨,这就不能登高望远、看孤烟残照中的战马嘶鸣了,但独自饮酒却也有“胜过”观看节景之处。作者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却分明让我们看到了重阳节秋风戏马的应有壮景!陆游《重九会饮万景楼》:“……落日楼台频徙倚,西风鼓笛备凄悲。彭城戏马平生意,强为巴歌一解颐。”诗人平生的志愿是铁马秋风、北定中原,重阳节应当像项王、宋武帝那样功成名就,在彭城戏马台上一逞快意,但现实却令人十分沮丧,只能在楼台上踱步叹息,强作小诗以解心中块垒!不难看出,彭城的秋风戏马,应当是建功立业者心目中最为理想的重阳节。除了这些,“戏马台”“戏马”“戏马佳辰“等词语,甚至已经成为重阳节的代名词而被广泛的使用。“南淮戏马台”(张説《相州九日城北亭子》)、“当年戏马会东徐”(苏轼《西江月•重九》)、“戏马佳辰菊未黄”(宋祁《重阳不见菊》)等句子都是例证。可见,项羽戏马台与重阳节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文学作品虽然不是民俗节日的直接史料,但其反映出的某些事实,却很能说明问题,不容忽视。


IMG_258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四》


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不仅仅是诗词,其他如我国不同时期的类书(《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岁时广记》《事文类聚》《阳羡土风录》《渊鉴类函》《金陵岁时记》等)中,项羽戏马台也是重阳节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些资料中,凡重阳(或“重九”“九月九日”)的条目下都必然会出现“戏马”或“戏马台”等内容。这也至少说明,项羽戏马、戏马台是重阳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探讨项羽戏马台与重阳节的关系,我们不妨再来解析一下关于“戏马台”的性质和作用问题。戏马,若按通常的字面理解,大概就是一种“驱马游乐”活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说文解字》:“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国语•晋语》:“请与之戏。”韦昭注:“戏,角力也。”又《说文通训定声》:“戏,假借为麾。”麾,大将之旗,引申为指挥。所以,这里的“戏”字应当与军事活动有关;所谓的戏马,应当是操演军马的意思。项羽率五诸侯经三年苦战而推翻暴秦统治,虽身为天下霸主分封诸侯、衣锦还乡,建都徐州,但各路诸侯仍都拥有自己的军队,是否真心安于分封是个问题。所以,项羽是不会轻易放松自己武备的。戏马台实应当是一种军事设施,用于操演军马。苏东坡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兵千人其上,聚擂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钦定四科全书•宋文监卷五十五》)。戏马台的军事性质非常明确。


古人指挥军队,一般都是以旗帜为号,并以击鼓鸣金为进退,高级指挥官则用传令兵手执令旗以传达命令。所以,令字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楚霸王项羽于九月九日秋风戏马,指挥战马纵横驰骋,自然是少不了令旗的。而随着演练的发展、战阵不断变化的需要,传令兵络绎于统帅与基层军官之间,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个因素,也在后人的追念中融入到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中,形成一种叫做重阳旗的节日吉祥物。据民国•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记载:“重阳旗,以五色镂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竞称庆贺重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九月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可以推测,这里的“剪彩小旗”,应当也是一种重阳旗。


IMG_259

重阳旗


重阳节还有一些讲武骑射等活动,也应当来源于项羽秋风戏马的故事。《南齐书卷九•礼制上》:“九月九日马射。……金秋之节,讲武习射。”《晋书•礼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应当是官方的成文制度。据《启颜录》记载,唐朝初年,每逢九月九日,朝廷都要举行武事活动,唐太宗还会赐每位大臣进行射箭比赛。其中有一年,“宋公萧瑀不解射,……箭俱不着垛”,为此欧阳询还作了一首诗进行嘲讽,从而使两人之间产生隔阂。这个故事也清楚的说明,武事活动曾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IMG_260

宋•祝穆《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卷十一•重阳》


重阳节的讲武与演武活动也表现在历代诗歌之中。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钩陈万骑转,阊阖九门通。……饮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骢。尘飞金埒满,叶破柳条空。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阵容庞大,尘土飞扬,箭法精良,柳叶为之尽脱,何其雄也!


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正阳堂诗》:“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侧骑竞纷驰。鸣珂饰华毦,金鞍映玉羁。”其演武活动也是十分的精彩。


南陈后主虽然骄奢浮靡、最后成为亡国之君,但其在位时也曾重视重阳节演武:“连翩北幽骑,驰射西园旁。……且观千里汗,仍瞻百步杨。非为从逸赏,方追塞外羌”(陈叔宝《五言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


唐高宗李治《九月九日》:“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激烈宏大的重阳节演武场景,历历在目!


李乂《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龙字诗》:“望幸纡千乘,登高自九重。台疑临戏马,殿似接疏龙。”重阳节盛大的场面让作者产生了穿越感,仿佛是当年项羽的秋风戏马。


宋祁《九日宴射》诗:“佳节凭高驻彩旗,亭皋雾罢转晨曦。堋间羽集号猿后,台外尘飞戏马时。”堋间箭如雨下,台外万马奔腾,颇具项王遗风!


IMG_261

《渊鉴类函卷二十•岁时部九》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重阳节汇聚有登高、戏马、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诸多因素,有其一定的历史过程。但在这诸多因素中,以项羽的秋风戏马故事为最早,确定重阳节起源于此,符合传统节日形成之规律,有一定的史实为依据。


霸王项羽,盖世英雄。因人们怀念他而产生节日;而节日则借项王的威名而充满豪情。“秋风送我上高台,直挟江东霸气来。……剩有雄风忆重九,牛羊散卧菊花开”(李运昌《戏马台》)。


作者介绍

陈晓东  宿城区耿车镇人。中国养蜂学会会员,宿城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发表有蜜蜂学术论文和地方历史文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