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陈友兴:垛田名考

2025-11-13    

垛田是里下河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兴化市中西部湖荡地区,如城东得胜湖、旗杆荡,西北平旺湖、吴公湖沿岸。其中,兴化市近郊的垛田街道就有2.4万亩,是垛田保存最为完好、最为集中的区域。



82593650-3eb0-49a9-b170-6df6d1f8f4b5.jpeg

垛田农业(陈学文 提供)


垛田是由先民们在湖荡沼泽地带罱取河泥(葑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每块面积0.2—3亩不等,以生产瓜果蔬菜和经济作物为主。其景色旖旎,被誉为“里下河地区的明珠”。它出现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但其得名却相对较迟。


在地方文献中,“垛田”二字首见于〔万历〕《泰州志》卷2《学田》:“城东朱宣垛田二段计五十五亩。”朱宣垛,今存,位于泰州市区东南30公里外,行政上属于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朱宣村。至清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4《学田》:“牛墩垛田三百二十八亩。”“牛墩垛”位于兴化市戴窑镇周李村,至今仍有牛墩庄自然村。


“垛”是里下河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也派生出了许多含“垛”的地名。〔隆庆〕《高邮州志》卷2设有“垛”目,记“向家垛”“三垛”“虎垛”等。其下按语:“以上诸垛,皆在北下河地方。北下河地势卑下,凡有基址嶐然而起者,即以垛名,其上遂成聚落。垛之大者,居民有千家,小者亦不下二三十家。”北下河为高邮境内运河以东,北澄子河以北地区,毗邻兴化城区西郊。其所言的侧重点是垛上人居,或者说是聚落之垛。


如今,在里下河地区,带“垛”的地名几乎随处可见,仅在兴化与高邮两邻市,乡镇一级就有“垛田”“大垛”“荻垛”“新垛”“三垛”“甘垛”“甸垛”等,村级带“垛”地名更多。上文“朱宣垛”“牛墩垛”,并不在现今的垛田分布区域,其占地规模动辄数百亩,涵盖整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应是属于〔隆庆〕《高邮州志》中“聚落之垛”的范畴。


故地方文献中早期记载所指应是“垛上之田”,并非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独特农业文化景观的“垛田”。


一、湖垎、葑埂、垛


垛田之得名要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嘉靖〕《兴化县志》卷4收录傅珮《平赋录序》,文中记载戊戌年(1538)秋月“爰是分方以经丈……得田若干,麦豆若干,湖垎、草荡若干,正课钞若干,皆卓有成式,井井弗乱,可以垂永”。平赋,就是公平课税。其时,兴化县境内豪右、军户、灶民对土地的侵占与购买,严重影响了赋税的征收秩序。嘉靖十七年(1538)秋,知县傅珮“为正疆界,均粮站,究欺隐,以资国赋,以安贫民事”,主导清丈了全县的田地。《平赋录》就是根据这次清理丈量的结果,确定邑中各类土地赋税额度的簿册。序中所称“湖垎”与“草荡”,皆是土地利用方式,且有出产,能够“正课钞若干”。


〔嘉靖〕《兴化县志》校注:“湖垎(hè):有说为隔岸,即垛田。垎,板结而坚硬的土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早稻》:‘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跷埆而杀种。’”注文且存且疑,是两可的说法。


湖垎,顾名思义,与湖泊有关。垛田就其成因来说,是湖泊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为其消亡成陆的衍生物。里下河地区的垛田,主要分布于兴化、溱潼和建湖三大洼地,皆与湖泊的淤浅萎缩相关联。


在泰州的港口、朱庄、周庄等地,称湖垎为“垎岸”。民国王国谋称:“地之耸出者因而洲之,则田之在水中者,若棋子之在枰……今下河垎岸是也。”[1]


民国港口诗人陈炳昌《垎岸》诗云:

东望上溪北董潭,桑湾三里直通南。

港西垎岸如鳞次,伍子河过虾儿湾。


关于“垎”的发音,胡阿祥、殷亮团队的观点为:“跟垛田相似的还有垎岸,面积比垛田小。‘垎’音‘格’,同样也是地方自造字,在垎岸上面通常没有村庄。”[2]泰州文化学者俞扬指出:“‘垎’音‘格’,是地方自造字,跟《广韵》陌韵的‘垎’无涉。”所以,这里湖垎的“垎”,应从俗读,入声字,音“格”。


清末民初,高邮临泽人韦柏森作有《秦邮竹枝词》百首,其一写道:“十亩栽荷算插禾,玉婷来客动吟哦。哪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临泽水乡,位于古射阳湖区边缘,亦有垛田分布。“隔垛”之“隔”,与“湖垎”“垎岸”之“垎”,实乃同音异字。


对照港口镇之“垎岸”,临泽之“隔垛”,“湖垎”自是兴化对于垛田的一种地域性习惯称呼。


〔万历〕《兴化县新志》卷3《地亩》载:“原额官、学、僧、民田地、藕池、葑埂,共计八千六百四十四亩有奇。”嘉靖十七年,“复有不升科久荒三湖六十四荡草场、藕池、葑埂,五千四百三十四顷五十三亩有奇,每亩岁纳银一分,作为水面以给师生俸廪”。


〔康熙〕《兴化县志》卷4亦载:“明嘉靖十七年,知县傅公珮具奏准,丈踏过概县民灶升科田地,共计一万七千九百八十顷有奇。复有不升科久荒三湖六十四荡草场、藕池、葑埂五千四百三十四顷五十三亩有奇,作为水面每亩岁纳银一分。”〔康熙〕《兴化县志》基本上照录了〔万历〕《兴化县新志》的原文,实则继承了这种说法或称谓。


〔万历〕《兴化县新志》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距嘉靖十七年不过53年。《平赋录》所载不仅是基本的县情,更是邑中赋税征收的依据,三湖六十四荡草场、藕池、葑埂,一概作为水面赋税标准对待,每亩岁纳银一分。其间“草场”与“藕池”无疑问,惟序文“湖垎”,志书中别作“葑埂”。显而易见,“湖垎”与“葑埂”,乃是一物二名,“湖垎”就是“葑埂”。自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葑埂”的使用更为普遍,也更为人们所接受。


《辞源》释:“葑田,水已干涸,杂草丛生的湖沼。”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提及杭州西湖“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其《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亦载“湖上种菱人户,自来脔割葑地,如田塍状,以为疆界。缘此即渐葑合,不可不禁”。《康熙字典》注:“江东葑田,乃是葑泥,其深有没牛者,此田又不产菰根。”葑田,实是湖泊沼泽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沼泽化了的湖泊,是湖泊演化后期的产物。就其演化规律而言,葑田首先出现于湖泊的边缘地区,这里正对应着垛田的分布区,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南宋初年以后,黄河夺淮,里下河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湖泊趋于湮塞。特别是明中期开始,刘大夏“北堤南分”以及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导致了黄河泥沙大量进入里下河地区,造成域中河湖的严重淤塞,有些甚至逐渐消亡。高谷《题兴化县志新稿》中“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则印证了兴化城附近湖泊沼泽化的显著程度,此时垛田的发育与发展也进入了高峰期。


《辞源》解释:“埂,小土堤,田塍。”“葑埂”便是葑田中狭长形的高地,如苏轼所说的“田塍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习称的“垛田”。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5《学校志》载“陆家横子,垎岸”“南、北蛮墩,垎岸六条”。陆家横子,位于兴化城东南约8公里,今为临城镇陆横村,位于333省道以北、231省道以东。〔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1《义冢》载:“一在东门外,一在北门外,一在平望铺。一在城西,北蛮墩垛。一在西门外果园冈垛。”南、北蛮墩是兴化城西两个较大的垛子,有学田垎岸六条。“垎岸”的量词为条,足见其空间几何形态。“湖垎”“葑埂”应理解为湖泊成陆时,叠加人工影响而形成的条垄状地块,正是典型的垛田景观特征。


〔康熙〕《兴化县志》卷4记载:“惟兴化不论沟、河、湖泊、藕池、草葑,计亩定则,一概升科。邑本瘠土,收获无几,又复包赔水面,而虽遇乐岁,亦终身苦矣。”可见,“葑埂”亦名“草葑”。


垛田又径直称“垛”。乾隆四年(1739),兴化人任陈晋有诗《偶怀家乡风景》:“三十六垛菜花圃,六十四荡荷花田。虽无险峻奇风景,恰得平流自在天。”传统意义上的垛田主要分布在兴化城东地区,兴化人习惯将其统称为“三十六垛”。任陈晋最早提出了三十六垛,谓其数量之多,应该是个概数。“垛”在这里既指垛田地貌,也指以垛为名的村庄。学者李明因言:“可以说,‘三十六垛’就是垛田的乳名。”[3]


二、埂岸、隔岸、断岸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1载:积善会“各姓捐送水熟田八百余亩,典业田五百余亩,草田九百余亩。又埂岸租、市房租,及董捐、市捐,靛、菜子捐,典息,并一切支用经费,每年详宪报销”。北普济堂“各姓捐送水熟田三百余亩,草田二百余亩。又市房租、埂岸租、董捐,支用经费,每年详宪报销”。


埂岸租是清代兴化县独有的税种来源之一,这个“埂岸”就是当年垛田的称谓。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载:海子池“大旱之时,城内外皆取给此池之水。今业户帮镶埂岸,池水几壅而不流。现在查阅业户契据,共价数十千。佥议筹款回买,即以埂岸之土挑砌城根。庶城固而池亦深,一举两利焉”。其时,不仅兴化城外广布垛田,城内海子池也有私人营生的垛田。


清人顾仙根《鸿寄园》诗曰:“隔岸似村落,僧迎有笑颜。门开帆自过,楼小客常攀。拘束参禅浅,高奇得句艰。贫犹能一饭,终日水云间。”鸿寄园又名解家花园,位于城东花园垛上,为明代刑部尚书解学龙(1585—1645)所建。花园垛处于垛田的核心区,文中“隔岸”就是垛田。


《说文解字》载:“岸,水厓而高者。”《辞源》释:“岸,水边高起之地。”《现代汉语词典》则定义:“岸,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在里下河地区,“岸”字不仅指水边之地,还有田埂之意,是凡田间小道,俚人概称之为“田岸”或“田岸子”,以此标明地块主权,区隔水肥流动,也便于农人田间通行劳作。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机械化和土地方整化的推动下,有一项阶段性的农事,叫“放岸”,即挖平田岸,将若干分散高低有别的小块田地,归并成平坦大片的农田,便于农业机械的作业。


垛田在当地俗称就是“岸”。如著名的长安村,本名“长岸”,也叫“长岸子”。因其河东有一条长长的垛子,从南到北约五六百米长,故而得名。[4]早年间,为抵御洪涝威胁,人们罱积河泥堆垒垛田,低者两三米,高者达到五米左右,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垛岸。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耕地难题,当地人发明了扩大耕地的办法——放岸,即将高垛挖低,用挖的土将小沟填平,使相邻的垛子连成一片;或者向四面水中扩展,面积一下子扩大许多,省去浇水翻戽塘的繁杂,劳作起来省时省力许多。


所以,“垎岸”“埂岸”“隔岸”,皆是垛田的不同称谓。顾仙根的《瓢庵》中写道:“一水自西来,脉脉绕城碧。波细流不分,断岸如卦画。”瓢庵在东城外,“一名水月庵。四围皆水,若瓢之泛泛水中,故名”。诗中“断岸如卦画”一句,简直就是今天著名的兴化千垛菜花风景区现实版的写真。故“垛田”,又名“断岸”。“隔垛”“隔岸”“断岸”皆有隔断、隔离,独立与孤立之意,似取垛田的空间分布状态。


三、圃岸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4《实业志·田地等则》载:“本邑征收田赋,凡草田、圃岸、白水荡地,一律以全粮田科税。并未遵照省令三等九则之规定改订。”同卷《实业志·制靛》载:“近城圃岸,多种大小蓝,为染色之原料。”卷8记载养济院田房产一览表,圃岸中“共计岸、垛二十五亩三分”。这里的“圃岸”既是征收田赋的正式科目,也是垛田的规范通称。“三等九则”系1934年江苏省修订田赋科则时推出的新制度,据此推断,“圃岸”一词的推出,必不迟于是年。


《辞源》释:“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事实上,至少在明代中期,兴化地区的垛田生产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色。〔嘉靖〕《兴化县志》载邑人胡献为昭阳十二景作《秀色引》:“所产鱼鳖瓜蔬之属,亦视邻封为最。”〔万历〕《兴化县新志》卷2《物产》记载:“诸蔬之品,则菰蒲萍藻皆出于湖,莲藕菱芡皆出于荡,芹莼水荇皆出于河,瓠瓜茄芋皆出于厢。荸荠出于田,茨菰生于浅水。葱韭蒜薤,无地不宜。野蕨园葵,随取而足。”可知,兴化的“瓜蔬”之产彼时远优于邻近州县,且“瓠瓜茄芋”等都产于城郊之厢。


明朝兴化籍户部侍郎杨果曾作诗《两厢瓜圃》:“东陵五色旧相传,九彩今看亚两川。雨后婆娑新蔓立,风前袅袅乱花翩。味甘朱火怀王母,色烂金缃忆傅玄。为爱纤絺承白玉,挂冠须筑邵平田。”诗中“邵平田”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杨果引召(邵)平种瓜的故事,盛赞两厢瓜圃景色之美,所产瓜果之丰。〔嘉靖〕《兴化县志》卷1《两厢瓜圃》记载:“陂塘相望,老圃荷锄,兔角、狸头、羊蹄、蜜桶,花叶间莳,或成五色,宛若东陵佳趣焉。”彼时,“两厢瓜圃”已入昭阳十二景之一,瓜果生产的地域专业化已经成形。


万历九年(1581),兴化知县凌登瀛也有赋诗《两厢瓜圃》:“种瓜青门外,蔓叶萋以绿。瓜熟食贫人,离离子相续。凯风自南来,冰盘荐寒玉。顷刻气候改,蟋蟀鸣声促。行矣无太康,豳诗有遗俗。”〔嘉靖〕《兴化县志》卷1《乡都》载:“东厢四里。东一厢、二厢。嘉靖三十一年,新增东三厢、四厢。”杨果的《两厢瓜圃》约作于弘治初年(1488),其时兴邑只有东一与东二两厢,凌登瀛所作应是因沿杨果之说。查〔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首地图可知,东一厢位于城东大徐垛,得胜湖西岸;二厢位于得胜湖东之湖东口,都在垛田分布的核心区。


〔万历〕《兴化县新志》卷3《都里》记载:“都邑之内谓之坊,市廛居货之民也;郊关之外谓之厢,灌园治圃之民也;畎亩之中谓之里,耕稼樵渔之民也。”县志根据老百姓的从业特点,将其分为三类,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城市商业居民、郊区菜农和乡村农民。前面提到的大徐垛,位于花园垛以东,是垛田镇杨花村的一个自然村。据当地人说,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岳父便是大徐垛的菜农。[5]由此可见“圃岸”生产的发达,及其在兴化县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四、垛田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5《学校志·兴化县学产一览表·圃岸》记载:“三区,胥仇庄,八亩,垛田施产。”胥仇庄属盐城县,蛇沟河与兴盐界河在此交汇,西距大纵湖7里。在卫星地图上,这里属于典型的垛田地貌。这里记载的“垛田”归于“圃岸”项下,说明“垛田”是“圃岸”的一类,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垛田。该志卷7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并十七市乡行政局,改为六区,设区公所。”三区当时位于兴化县境的西北部,胥仇庄与之隔河相对。自兴化境内,沿蛇沟河北行,一过兴盐界河,其西岸就是胥仇庄,似是兴化在盐城县的飞地。


7c0e6f06-685e-458b-bad9-5fd4297aa7da.jpeg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文化遗产”打卡点(陈学文 提供)


民国《兴化县小通志·城池·兴化城》载:“惟其形非圆非方,凸凹不一,颇具畸形,与他域异。想因四面环水,当时因昭阳镇遗址,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固非迁就于风水之说也。”《兴化县小通志》的记事至1934年,其时,“垛田”的名称已经确立,并成为通行的专用地理词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垛田”的行政建制逐步明确:1956年设立“垛田工作组”,1958年2月设立“垛田乡”,2000年垛田撤乡建镇,2018年垛田撤镇建街道。


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垛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政府公布垛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农业部公布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世界粮农组织公布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10月7日,兴化垛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2年,兴化垛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的“垛田”,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作者简介:陈友兴,高邮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栏目编辑:胡渝宁


参考文献

[1] 王国谋.泰县农业[M]//泰州文献:第1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2] 殷亮.《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 李明.兴化访垛[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

[4] 李松筠.垛上杂弹[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5] 闵庆文.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