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考
一、雨花台之名最早见于刘宋
关于雨花台得名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上“楼台门”有“雨花台”条云:“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得天雨赐花,天厨献食。荆公有诗云:‘盘互长干有绝陉,并包佳丽入江亭。新霜浦溆绵绵静(净),薄晚林峦往往青。’杨无为有诗云:‘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香清虽透笔,蕊散不沾衣。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所举二诗皆题作《雨花台》,但却与云光事无涉。王安石诗只叙登台所见,杨无为诗虽有“曼花半夜飞”之句,却别有所据。曼花即曼陀罗花,《妙法莲华经》卷一中载佛陀为诸菩萨讲经后,“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而“半夜飞”则用的是法云夜半讲《胜鬘经》求雨的故事。
金陵四十八景之“雨花说法”
李壁在《王荆公诗注》中注《光宅寺》和《雨花台》二诗时也两次提到了这个故事,但两处的内容却有出入。李壁在《光宅寺》诗题下注曰:“按《建康志》,光宅寺本梁武故宅。天监六年舍宅作寺,昔云光法师讲《法华经》于光宅,每有华如飞雪,满空而下,讲讫即升空而去。”但又在“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两句下注曰:“高座寺,亦载云光讲《法华》,天花散落,今讲经台遗迹尚存。”而在《雨花台》诗题下却注曰:“台在江宁县城南三里。据冈阜最髙处,俯瞰城 。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赐花,故以名焉。事见《建康志》。”两处均据《建康志》,但讲经的地点却有光宅寺、高座寺、雨花台三处。李壁提到的《建康志》应该是乾道年间的旧志,或者庆元年间的续志,而景定二年(1261)马光祖、周应合编纂的《景定建康志》则后出。而关于云光法师讲经的故事在《景定建康志》中也承袭了旧志的记载。卷四十六祠祀志三载:“高座寺,一名永宁寺,在城南门外。尝有云光法师讲《法华经》于寺,天花散落,今讲经台遗址犹存。或云晋朝法师竺道生所居,因号高座寺。”卷二十二“城阙志”又载:“雨花台在城南三里,据冈阜最高处,俯瞰城 。”并且做了考证:“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赐花,故名。”小字除了列举了王安石、杨无为的两首诗外,还增加了两句郭祥正的诗:“云公说法时,诸天赐名花。”但郭诗中的云公,并非是云光,而是法云。古人对僧人的敬称多取法号的后一个字,如宝志称“志公”,慧远称“远公”等。《景定建康志》还引了刘宋时山谦之《山阳记》的一则遗文:“江南登览之地三,曰甘露,曰雨华,曰陵 。”可见雨花台之名,早在梁武帝之前的刘宋时便已出现。雨花台在建炎后仅存台基,隆兴中重修。小字注曰:“绍兴中,侍郎刘公岑《新修高座永宁寺记》云:‘今号雨华台,则故侯卢给事名襄字赞元者所命也。’”《山阳记》原文散佚,姑且不论,但是雨花台至少在晚唐时便已形诸歌咏。晚唐诗人唐彦谦《金陵九日》诗即有“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之句,而在卢襄之前的除王安石的《雨花台》诗外,诸如李之仪、贺铸等人也有以“雨花台”为题的诗作,兹不赘述。
二、法云与“天花”
“天花”是佛书中常见的意象和故事,除了《法华经》中的故事外,较为著名的还有如《维摩经》中记载的维摩诘居士讲经引来天女散花的故事等。这类故事应当是雨花台故事的原型。
云光法师,于史无传。管窥所见,云光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寒山的诗句“云光好法师,安角在头上”和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所著《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二的注疏:“法师名云光,讲《法华》经次,被志公呵者。”所谓“安角在头上”,当指的是云光不守戒律却巧言狡辩,后转生为牛,为志公所呵的故事。宋丹霞子淳撰,元林泉从伦评唱《林泉虚堂集》第八十六则评曰:“云光法师坦率自怡,不事戒律。志公谓:‘出家人何为?’云光:‘吾不斋而斋,食而不食。’后招报为牛,拽车于泥中。志公召曰:‘云光。’牛举头。公曰:‘何不言拽而非拽!’牛堕泪号啕而逝。”而所谓“被志公呵者”,当指的是云光讲《法华经》讲至“黑风”处,被志公问难的故事。但这段记载却有两个版本,在《高僧传》保志本传中作法云,在唐代栖复所集的《法华经玄赞要集》中却作云光。《高僧传》卷十:“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至‘假使黑风’。(保)志忽问风之有无。答云:‘世谛故有,第一义则无也。’志往复三四番,便笑云:‘若体是假有,许亦不可解,难可解。’”栖复的《法华经玄赞要集》中的内容与此大体相同,疑为《高僧传》的讹误。可见,在唐代法云与云光的事迹便已经出现混淆的情况了。
根据僧史所载,讲经天降宝华的高僧只有法云。《续高僧传》法云本传中记载:“初,(法)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于《妙法华》研精累思……尝于一寺讲散此经,忽感天华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讫讲方去。有保志神僧,道超方外,罕有得其情者。与云互相敬爱,呼为大林法师。”
此当为雨花台故事的原本。北宋诗人多有吟咏雨花台的诗篇,所用故事也多指法云。除了如前所述的杨无为、郭正祥等人的诗外,还有黄履《闰八月十日同运使正仲大夫提刑若愚司封运判全玉朝奉游雨花亭》。在这首诗的结尾处有黄履的自注:“余既题是诗,有谓余曰:‘牛头未见四祖,百鸟衔华;云讲经雨华,未足多也。’余曰:‘牛头见四祖后,讲灭净品,地为之动。然则讲经雨华,亦何损于为云也。维摩室中天女散华,结习尽者,华不著身,今延于堂内,升空不坠,则云之为云亦可知已。天监五年旱,帝请云讲胜鬘,讲竟大雪,岂非所谓诸所缘法,惟心所现者乎。昔须菩提说般若,天帝雨华,佛问此华从天得耶?从地得耶?天帝举手,而佛可之。华之所致如此,余是以有取焉。’”又注曰:“周觉民命僧构亭,吴仲庶名以雨花。”且诗中有“台成古到今”之句,可知雨花亭当在雨花台上。在诗中,黄履盛赞了法云的佛学修为,更重要的是明确表明了北宋人对于雨花台与法云关系的理解。
另外,在更早的《高僧传》中也记载了法云应梁武帝之命讲经求雨而天降瑞雪的故事。《高僧传》卷十一保志本传云:“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保)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讲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而《南史》则载天监元年(502)大旱,冬十二月夜大雪,深三尺。天监五年则并无冬旱的记载。
三、法云讹作云光
到了南宋时期,则出现了一部书里同时记载法云、云光讲经皆天降雨花的情况。这主要见于南宋咸淳年间沙门志磬所撰《佛祖统纪》和本觉所撰的《释氏通鉴》两部佛教史书。《佛祖统纪》第三十八卷《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梁武帝萧衍”条载:“(天监)二年……时法云、云光二师,每讲《法华》,天华飞集。帝以其证圣,于便殿夜焚书(疏),请志公及光、云斋。翌日志公独至。”根据唐代许嵩的《建康实录》卷十七“梁帝纪上”记载,天监元年“是岁旱,米一斗五千文,人多饿死。”471结合《南史》的记载,讲经求雨之事当在天监二年立春前后,冬春之际,故有元年、二年之差。可是,《佛祖统纪》的《历代会要志》之一中则将法云略去而独存云光,“(梁武帝)召云光法师讲经,天雨宝华。”《佛祖统纪》是一部仿照史书体例撰写的佛教史书。在体例上,“纪传世家,法太史公,通塞志,法司马公”,《历代会要志》的本纪、世家、列传用《史记》的纪传体来撰写,《法运通塞志》则用《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来撰写,全书有机地将纪传体与编年体两种体例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佛祖统纪》在当时只刊行了四十卷,《法运通塞志》十五卷则并未刊行。也就是说从《佛祖统纪》内容流传的角度来看,《历代会要志》中略去法云的说法流传的可能性更大。
与志磬同时的沙门本觉在咸淳六年(1270)编撰的《释氏通鉴》卷五亦载:“法云寺云光师讲经,天为雨花,帝意其证圣。夜于含光殿焚疏,请宝志偕法云、云光二师斋。翌日志独赴。而云光未知帝敬志焉(僧史)……法云法师,帝钦礼之,敕出入诸殿,时扬法要。尝讲《法华经》,感天华如雪。志公敬之,呼为大林法师(本传)。”志磬在《佛祖统纪》序中说完成书籍的时间是咸淳五年,《释氏通鉴》和《佛祖统纪》的成书时间大致相同,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但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大致相同,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参考北宋著名诗僧惠洪为保志所作的传。惠洪《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云:“法云寺云光师讲经,天为之雨华,帝意其证圣,夜于含光殿焚疏,命公(保志)、云光、僧俭、傅大士斋。翌日,独云光不至。”本觉所据之僧史当本此。其中,“寺”字疑为衍文。据《续高僧传》法云本传所载,法云寺乃天监末年,法云“欲报施主之恩,于秣陵县同下里”所造,梁武帝则“敕以法师建造,可仍以法师为名。”而此时法云寺尚未建造,故不得云“法云寺云光”。同时,志磬《佛祖统纪》“释引文”中列出惠洪《石门文字禅》,本觉《释氏通鉴》“采摭经传录”中则列出惠洪《冷斋夜话》,这说明在“天降雨华”的问题上,二人都不约而同地参考了惠洪的意见,并且结合法云本传,最后呈现出将二人并置的面貌。
到了元代、明代,许多佛书和金陵方志便渐渐采纳只有云光的说法,而略去了法云的事迹。如受《释氏通鉴》直接影响的《释氏稽古略》就直接采录云光而略去了后面法云的内容,兼具地方志和佛书性质的《金陵梵刹志》亦载:“(高座)寺后即雨花台,梁云光法师讲经天雨宝花处,游人籍地,岁时不绝。”
四、结语
综上而言,雨花台之名早在刘宋之际便已存在,而所谓云光法师讲经于此遂以名之的讹传首见于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后来的《建康志》则承袭之,《景定建康志》虽稍有订正,但对各种说法均加以采录,未能辨清源流。而《佛祖统纪》和《释氏通鉴》两部佛教史书态度则较为谨慎,在参考地方志的同时,更注重对佛教史实的考辨和著录。《佛祖统纪》是为天台宗正名而写的,直到明代才入藏,并且争议不断,因此影响有限,而《释氏通鉴》对于元代佛书的书写则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云光之名才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与雨花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何光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 上一篇:西中市的历史印记
- 下一篇:西湖之于杭州、东湖之于武汉,那西太湖之于常州呢?